诚信就是诚实而又有信用,准确地说是“忠诚信义”的概括。“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诚在于仁,信近乎义,仁义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诚信可谓是儒家的专利。儒家视诚信为“进德修业之本”“立身之道”“立政之本”。在儒家看来,诚信不仅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而且是一个人做学问、干事业的根本。
(一)为人需要诚信
“诚信”作为“诚实守信”的道德范畴,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大学》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而《中庸》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诚”与“信”的结合,正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为人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道德思想。
(二)经商需要诚信
《孔子家语·相鲁》说:“贾羊豚者不加饰。”《礼记·王制》说:“布帛挟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认为商人要取信于顾客,就必须做到“价实”“量足”。古人提倡“贾而好儒”,即要求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不贪图暴利,不为眼前的短期小利所迷惑。《汉书·货殖传》中记载“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即是说,讲诚信的商人如果单就一笔交易得到的利而言可能很薄,但若能赢得众多商客的信任,货可连售,资金周转加快,比那些贪贾总是获利丰厚。自古以来,恪守儒家信德的商人往往事业日益兴旺。
(三)为政需要诚信(www.daowen.com)
“信”是立政之道。儒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儒家为政之道所推崇的根本理念则是为政以德。儒家阐扬的信作为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和责任,作为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信任关系的道德基础,因此儒家特别重视信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一是从反面强调,人一旦缺乏诚信就会让人无所适从。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论语》中,“信”有“受人信任”和“对人有信用”两层含义。这里的“信”无论解为统治者的信誉还是训为老百姓的信任,都说明“信”的重要性,表明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缺乏信德会一事无成。
二是从正面强调,信是为政的基本要求。孔子《论语·学而》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说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谨慎处理事务并讲究诚信。
三是强调诚信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孔子认为如果老百姓无诚信则当政者就失去了根基,反之君子倘取信于民则会保证施政效果。他指出,执政者只有专心注重自身修养,才能获得黎民百姓的信赖和拥护;只有喜好信德,才能得到民众真心实意对待。《论语·子路》中“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还总结出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经验是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和公允。
孔子、孟子力主德治仁政,因而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也就包含着对为政以信的重视。荀子不仅在《荀子·王霸》中主张“信立而霸”,还在《荀子·强国》中强调“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可见,儒家十分强调政治信德的规范指导意义,把信上升为用以调节君民、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