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商的内在价值取向

儒商的内在价值取向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儒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如注重仁爱、讲求诚信、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以及主张以义制利,贵和、重亲情等内在的价值取向。仁爱精神是儒商最主要、最典型的内质,并贯穿于他们的商事活动中。(二)讲求诚信融入儒商本质里的诚信观,是对“诚”的实践。诚信是立身之本,儒商将诚信视为为人、从商的一项基本要求。

儒商的内在价值取向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儒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如注重仁爱、讲求诚信、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以及主张以义制利,贵和、重亲情等内在的价值取向。只有先把握了他们怎样做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怎样经商。

(一)注重仁爱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论语·颜渊》对“仁”解释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孔子之意,引申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都表达了儒家的人文关怀。仁爱精神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它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要奉行“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论语·里仁》),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要把“人”与“己”视如一体,要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仁爱精神是儒商最主要、最典型的内质,并贯穿于他们的商事活动中。

(二)讲求诚信

融入儒商本质里的诚信观,是对“诚”的实践。“诚”是儒商对从“人道”到“商道”的实践,而诚信则是儒商对“商道”这一层次的重要实践,它本身就是儒家贤哲提倡的重要美德,无论是商人,还是其他任何人,都应该把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孔子曾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孟子·尽心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可以看到,这里的“诚”,是真诚、诚实、虔诚之意;而“信”则是信用、信誉、守信之意。“诚”为体,“信”是用,“诚”偏向于内在的道德自律,“信”偏向于外在的行为表现。诚信是立身之本,儒商将诚信视为为人、从商的一项基本要求。儒商要求自己做生意必须守诚讲信、以诚待人、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买卖公平,坚决反对通过买假售假、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不道德手段获取个人不正当利益,他们认为这是图一时之利而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儒商在商界和顾客中有着良好的信誉,很少陷于顾客投诉和商业纠纷的旋涡中。

(三)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中有这样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天体的运行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特性,君子学习这一特性,就要使自己做到奋发向上、永不停息。孔子的“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等,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很多儒商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成就大业。晋商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做过佣工,当过伙夫,服过杂役,也曾肩挑负贩,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几经磨难,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徽商则以“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等为核心的“黄山松”精神作为自己经商文化的核心。

(四)勇于创新

“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历来为儒家学者所崇尚。如《周易·杂卦传》说:“革,去故也,取新也。”强调坚持变革,去旧布新,表达了儒家先哲重视变革的思想要求。《周易·系辞传》也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发展到“穷”即极点的程度时,只有变革,才能打开前进的通道,也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变革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周易》中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等,也是崇尚变革创新的重要命题。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儒家重视变革、与时俱进的思想追求。儒商大都勇于创新,每到危急关头,儒商一般既不消极忍耐,也不激烈对抗,而是靠着自身的机敏创新,摆脱困境,走向成功。徽商中流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说法,说明当时的徽州人到十二三岁就背井离乡,既是为生计所迫,也是为了开阔眼界、锻炼求变创新能力。

(五)严于律己

儒家学者认为,道德品质的塑造固然离不开外界的引导,但更依赖于自身的严格要求,所以他们大力提倡严于律己的精神。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孔子要求人们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孟子也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中庸》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这些,都反映了儒家贤哲非常重视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参照,不断反省自己的严于律己的精神。儒商群体的相对高素质是与他们的严于律己分不开的。所以儒商在事业低潮和困难时期,总是能够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从不言难和累,带领族人和工人共渡难关;在事业顺利和高峰时期,总是能够要求自己“富贵不能淫”,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www.daowen.com)

(六)克勤克俭

“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由儒家提出后,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尚书·大禹谟》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即勤劳于国,节俭于家。《左传》提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孔子主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论语·为政》)。“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华民族一直遵从的古训。儒商继承了这一传统美德,不仅在创业时期能够克勤克俭,即使在事业有成、完全有条件享受生活时也一直保持着克勤克俭的习惯。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而儒商不仅能成功创业,也能守住业,这与他们的克勤克俭是分不开的。

(七)主张以义制利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奉行“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孔子曾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则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八佾》)。孟子也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孟子·滕文公下》)。孔孟之意,是说见到财利,要以“义”作为衡量取舍的标准,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舍“利”取“义”。其本质在于在强调以义制利,要求人们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儒商以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为指导,强调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主张要以“义”为准绳,对“利”有所取、有所不取,坚决反对“见利忘义”“唯财是取”的自私自利行为,提倡“得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八)贵和

儒家力倡贵和的价值观。“和”即和谐,《易传》中的“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等,都表明了儒家贵“和”的基本观点。儒商非常重视“和”的思想,并将之作为安身立命和生意兴隆的基本理念,如他们所提倡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

(九)重亲情

“重亲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特征。《论语·学而》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泰伯》说“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孟子也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可见,在孔孟看来,血亲之爱是仁爱的基本道德规定。孔子还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意即“父子相隐”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率真自然而珍贵的亲情。汉代大儒董仲舒更将孔子的“父子相隐”发展为“亲亲得相首匿”的法律原则,此时“父子相隐”不仅无可指责,而且上升为一项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儒家的道德建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血缘亲情为基点的,然后通过“善推其所为”“由己及人”,进而“举斯心加诸彼”,扩大到整个社会,一步步由内至外加以扩展的。中华民族受此影响极深,“虎毒不食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几乎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儒商的重亲情突出表现为他们的家族式企业和家族式管理上。

以上归纳的儒商的价值取向,无不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说都是他们取得商业上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些既是儒商“商道”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商道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