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人均土地稀少、资源缺乏、土地细碎、小规模农户生产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国家,这一点与我国类似。 日本的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2000年(平成12年)以后逐年下降,在2012年(平成24年)蔬菜种植面积为43万公顷,生产量约为1200万吨左右。北海道、关东、九州等地占全部产量的70%,特别是北海道和九州减少其他作物生产蔬菜。[5]不过,近年来日本的土地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农业经营主体个数有所减少,参与农业生产人数也有所减少。平成23年(2011年)农业经营者数量为161.76万个,2012年(平成24年)农业经营者数量为1564.2万个,数量下降了3.3 %,专业生产蔬菜的有12.6万户,其中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为4.67万、从事露地蔬菜生产的为7.93万户。[6] 日本蔬菜生产极为注意生产的地域广度和蔬菜供应的全年性,在全国各个地方均有蔬菜生产。日本蔬菜流通分为市场内和市场外两种方式(见图10.3),市场内方式由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组成。
1.市场内流通方式
以中央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市场内”流通模式。根据日本《中央市场法》的规定,在省一级政府或城市居民人数超过20万的府、县政府所在地必须建立农副水产品的中央批发市场。 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销地批发市场,在批发市场配置运输、贮藏、冷冻、检测等各种设施。而且,以销地中心批发市场为基础进行质量检测,不符合标准的蔬菜产品不得进入消费市场。批发商进入中央批发市场门槛很高,须获得从事批发业务的许可证,而许可证的颁布是由日本中央政府农林水产大臣批准。进入地方市场内从事批发业的批发商,需经都道府县知事许可。批发商在经许可后,并向批发市场缴纳开设者一定保证金后,方可开业。一般来说,每个批发市场仅有2至3个批发商主持农产品的拍卖,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恶性竞争或者垄断。
日本批发市场无论是中央批发市场还是地方批发市场,交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批发市场中蔬菜拍卖、投标方式的比例由1985年的77. 5%降为2000年的52.3%。 2009年(平成21年)在中央批发市场的交易比例下降为15.9%。地方批发市场也一样,同期蔬菜拍卖、投标方式的比例也由79.0%降为56.2%。
(www.daowen.com)
图10.3: 日本蔬菜流通
2.市场体系外流通
市场外流通体系发展是在1970年前后,通货膨胀引起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生产过剩导致价格波动激烈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成为政府首要任务。为了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费用、稳定物价,政府建立了不经过批发市场的流通渠道,即市场外流通渠道。 日本政府1971年将《中央批发市场法》改为《批发市场法》后,将地方批发市场管理纳入该法。此后,每五年修改一次。1974年通过了《农业组织协同法》依靠农协组织进行计划生产、计划出售与生协组织等消费者团体或超市、零售店对接,形成产地直接的市场外流通体系。
日本蔬菜市场外流通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日本农协组织大力推广产地与消费者团体之间架起直接流通方式,通过专业运输公司或邮局的包裹传送,将蔬菜直接从产地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其中有机蔬菜配送最为典型)。其次,以“早市、直销所”方式的直销形式,其形式丰富多彩,不仅有个人(团体),还有农协及消费者参与。此外也有采取农户庭园销售、地头销售、合同销售、特约店销售、超市附设专柜销售等方式。据日本琦玉县农林水产部食品流通课的调查,在不同的直销方式中,早市及直销所是主要方式, 占总销售额的82.1%。 イ才ン(株)、セブン&アイ(株)、ワ夕ミ (株)、JR東海ゲルーフ。等公司都在经营自己的农场生产的蔬菜。虽然在2005年前后, 日本从来自中国的进口蔬菜中检测出农药残留后,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但是,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本国蔬菜减产, 日本不得不增加了从中国的蔬菜进口。随着日本进口新鲜蔬菜剧增,以大型连锁超市与日本海外生产基地实行蔬菜直销方式也日趋增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食品安全事件,令消费者极度不安。在各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农产品直销或地产地销的需求。不仅欧美诸国,也包括日本等亚洲国家。 日本茨城县筑波市的“水穗”农村市场,是日本比较著名的农产品直销市场。这个市场是以销售时令蔬菜为主,其销售价格和附近的市场和超市相比较要高出20%~30%左右。尽管如此,每年依然有25万人游览采购,其顾客不仅是茨城县的,还包括东京和千叶县的人群。该市场销售额逐年上升, 自1990年成立以来到2008年为止,净销售额从最初的1亿日元/年,增长到5亿9000万日元/年。不过, 目前来看其销售的比例占整体经济的比例还是不多,大约在10%左右。[7]农产品直销在产地比较兴盛,在东京都等大城市还比较罕见,大部分出现在城市中心的20公里到40公里的城市圈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