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蔬菜农贸市场流通模式
农贸市场这种流通方式是最古老的方式, 自从有了商品交换需求就存在的形式。这种流通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贸市场数量和交易额不断增长。进入2000年后集市的个数不断增加,摊位数也在增加,交易额从4000亿元增长到突破万亿元大关(见表4. 1) 。
这种流通模式的优点是:第一,进入退出自由流动,交易灵活,简单易行,由千万个原子化的商贩满足千万个消费者的需求。一两个摊主应对顾客, 由于货品数量较少,服务周到热情,容易和顾客交流。并且,供货渠道成熟,销售量稳定。第二,购物方便。农贸市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路边农贸市场,中午和下午下班时间在马路边上直接销售;一种是室内农贸市场。走路超过15分钟以上的市场,有限的精力和体力限制了消费者消费欲望。路边市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是自发设在能最大销售产品的路线上,最方便购买和利润最多获取的点上。室内市场也是周边消费者出行最方便的位置。第三,蔬菜新鲜。农贸市场经营者以蔬菜销售赚取利润,必须早起进货,精心侍弄保证蔬菜新鲜吸引顾客,在市场中会自主的将蔬菜简单整理以便于顾客挑选。第四,价格随行就市。农贸市场价格制定完全是按照供求变动调整价格。以批发价格为基础,加人工费、摊位费、卫生费等费用后,与每一个顾客单独谈判确定价格。遇有大单位销售会降价优惠。
表4. 2:农产品市场发展
资料来源:王克臣,李敏.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状况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8(5): 19—22;《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超市流通模式
我国超市经营蔬菜产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胡定寰[12] (2005)研究认为连锁超市的蔬菜采购模式经历了三次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超市经营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超市还没有发展成为主要的零售业态,由于缺乏蔬菜经营的经验,超市往往将蔬菜经营权出租,鉴于成本问题,其蔬菜进货地点往往是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在第二阶段(1999~2002年),城市发展中连锁超市己经具有规模,一些大型超市实行了蔬菜经营内部化。为了降低采购和配送成本,这些超市建立起蔬菜配送中心,并启用蔬菜供应商来取代蔬菜批发市场。在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蔬菜供应商的发展,一些供应商直接向超市供货,蔬菜中间流通环节进一步减少,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流通时间得以缩短。一些供应商开始建立直营农场和蔬菜生产基地,与连锁超市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最初,超市为了吸引客流专门开辟的生鲜区域销售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后来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到超市购买的产品越来越多,商务部于2003年启动了“农改超”政策后,超市也逐渐扩大生鲜的经营面积。作为“食品放心工程”和国家改进“菜篮子”工程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农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现有的低层次的农贸市场,给百姓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便利的购物方式。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因此,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农改超”得到快速发展(见表4.2)
表4. 3:超市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超市在2004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超市等流通业态后,2005年呈突破性增长,销售额也突破了3000亿元的关口,2008年后每一年都增加100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流通领域的新贵。
超市流通的优势:首先,购物环境好,服务优良。我国大部分超市在繁华闹市区设施齐全,冬暖夏凉,干净整洁。营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服务周到。第二,物品丰富。超市相对农贸市场的商贩具有资金优势,可以采购大量的不同品种的蔬菜,满足供应,甚至还会设置不同的温区,销售反季节蔬菜品种,极大的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第三,蔬菜产品差异化。超市在蔬菜销售既有普通蔬菜,又有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质量高的蔬菜。还有特色蔬菜品种,如:从国外引种的新品、从外地引入的新品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第四,价格信息透明。超市明码标价,不存在价格歧视和谈判能力不同价格不同的情况,避免了价格欺诈。
3.直销模式(www.daowen.com)
直销模式是以前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时,农民直接进城卖菜的一种方式。随着经济发展,直销形式又重新出现。传统蔬菜直销店和直销摊位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送货上门的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现代网络直销是主要是满足有购物便捷要求的人群。
传统蔬菜直销模式针对不断上涨的蔬菜价格,为保障民生,国务院提出“平抑菜价、确保市场供应”的要求,各地纷纷搞起蔬菜直销形式。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和云南的昆明等建立蔬菜直销网点。昆明提出制定财政补贴方案,对建立的临时直销点,经营管理规范的给予一定补助。送货上门服务是蔬菜产业化的产物,是农民致富的手段。高端消费人群在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提前订购的蔬菜,按时间和产品要求直接送货。现代网络直销是在网上看货选购,由物流公司或者经营者上门送货,节约消费者购物时间。
蔬菜直销模式的优势:第一,便于信息沟通。销售终端和蔬菜基地直接联系,越过中间商,由农民直接把蔬菜销售给了顾客,减少流通环节。有利于生产和销售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第二,个性化服务,各取所需。蔬菜直销对价格敏感人群采取低价策略,降低蔬菜价格,甚至还对某些蔬菜品种免收某些费用的方式,以降低其成本,有利于避开流通环节加价的空间,降低蔬菜价格。对产品要求高的人群采取送货上门服务,特殊蔬菜向特定人群供应,保证质量,个性服务照顾不同需求。第三,农民直接销售获取流通利润。农民面对消费者直接销售,不仅获得生产成本补偿,还获得一部分流通领域的利润,参与蔬菜附加值分享。
4.餐饮业蔬菜流通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餐饮消费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餐饮消费处于温饱型消费阶段。在1963~1977年间餐饮产业消费额处于30亿~50亿元之间。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餐饮消费处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阶段。我国餐饮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数量扩张阶段、规模连锁发展阶段。在1983年突破了餐饮产业的第一个100亿元的消费额,1992年实现了500亿元的突破,1994年又突破了1000亿元,1996年实现了2000亿元,在1999年实现了3000亿元的消费额。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们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餐饮业受惠于此,进入了连年增长的快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从2000开始至今我国餐饮业处于由小康型向享受型转变的阶段。2001~2005年,我国餐饮消费每年增加1000亿元,2006年突破了万亿元的关口,近年来每年递增2000亿~3000亿元(见表4.4)。
根据荆林波(2009)的分析,我国餐饮业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后稳步提升,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占比达到10%以上。
表4.4:我国代表年份餐饮业状况
资料来源:杨柳. 中国餐饮业发展报告2009. [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17;荆林波.扩大餐饮消费需求与促进餐饮消费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 2010、 2011), *表示单独核算的餐饮收入。
蔬菜通过餐饮业渠道流通的比重随着餐饮产业的发展而增长。据谢晶、陈立伟(2005)的调查,作为中国大城市的代表上海,位于普陀区武宁路2255号的曹安市场的新鲜蔬菜销售每天1000吨,其中宾馆、饭店销售占8%~14%。[13]尤其是在大众关注健康的当下,少油腻多清淡的饮食潮流中蔬菜的消费更是成为健康生活的主题。因此,餐饮产业的增长带动蔬菜的消费增长,餐饮业流通是蔬菜流通的重要一种方式进入消费领域。根据王小岑(2011)研究男性在外就餐多于女性;年轻的消费者在外饮食多于年龄较大的消费者;中等收入消费者在外饮食比例较高。调查还发现100位消费者平均一周早餐在外吃2次,午餐3次,晚餐3次。从饮食结构来看,消费者在外饮食最喜欢蔬菜多的菜肴,其次是特色小吃,最后是以肉为主的菜肴。[14]
餐饮流通模式优势:首先,将蔬菜直接加工成品,带给消费者比较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了消费者时间浪费。得益于餐饮业的发展,人们可以脱离一些生活必须的劳动,享受便捷服务;第二,餐饮业制作的食品口味齐全、品种丰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消费感受,追求生活享受的人们愿意进入餐馆消费。
5.都市菜园流通如上文所述,都市菜园包括以下几种:城市居民自给自足种植、包种农民的土地种植、休闲农业购买。因此,都市菜园优势从形式中得以体现。首先,在城市中市民→市民模式下的都市菜园有效规避了蔬菜流通市场的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蔬菜的价格,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其次,在农村包地种植的市民可以得到新鲜的蔬菜,真正做到绿色、无污染。对自己的产品放心、满意。第三,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合理种植。蔬菜生产按需进行,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交流,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一体化发展。第四,亲近自然,丰富生活。无论是自己在小区种菜还是在农村包地或者是参与休闲农业,都是对自然的亲近,给生活的增添色彩。在劳动和娱乐中,体会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