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蔬菜流通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蔬菜流通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蔬菜批发市场不规范,政府监督不到位已经是我国蔬菜流通市场中一个明显且一直存在的问题。一些大中城市兴起了一场对原来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即“农改超”。带有浓厚的政府推动色彩,轰轰烈烈的“农改超”运动,因为农改超脱离市场和消费者收入承受能力,盲目依靠行政手段推行,结果得不偿失,大量的农改超项目处于停业状态。在蔬菜流通领域,缺乏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销售

蔬菜流通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1.蔬菜流通环节多,批零价格差距大

近年来,我国蔬菜批发价格如同过山车一般,一会儿高高在上,一会儿跌入谷底。另一方面,城市的消费市场上蔬菜价格却只跟涨不跟跌。农民出售的价格低迷,而销售市场蔬菜价格猛涨。2010年11月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种食品价格上涨多达11.7%,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1.3%。 2011年5月蔬菜的价格却上涨11.9%。近乎与此同时,菜农还有因价格过低自杀身亡的消息。在大家都认为是中间商将利润赚到手里,抬高蔬菜价格的时候,据王学真等[8]人(2006)研究认为蔬菜从农户到批发市场环节的费用最高占46%,主要原因在于采购费用项目繁多,以及市场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等。蔬菜零售环节的费用也较高,主要原因有蔬菜批零市场之间距离较远,运输费用较高,市场管理不规范等。另据本文调查在威海的农贸市场中年租金在12000元左右,平均每月该项成本支出为1000元。

总之, 目前的市场还是两头叫苦,中间喊冤。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受到挤压,中间商未得到相应的利润。

2.政府职能定位不准

各级政府控制的流通领域有许多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流通市场的地区割据,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绿色通道虽然存在,但是难以做到降低流费用的目的。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农产品远销的过路费负担异常沉重,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其实并不真‘绿’。例如,从四川省贩运5吨萝卜到广东,在四川省内的绿色通道可节省500多元,但离开四川省后,路上要经过近40个收费站,共需交纳3000多元过路费。”[9]

目前,各地的批发市场,绝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开发商将其作为普通商业设施来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收费成为绝大多数批发市场赖之生存的手段。我国公益性的农贸市场偏少,大多是经营性的市场,费用比较高。廖艳华、蔡根女[10] (2005)研究认为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一户的经营成本,除了有人工费、流动资金、储运、包装、加工等费用外,占大头的是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和上缴税金这三项“铁定费用”。本文调查山东昌邑市南逄村批发市场的管理费为两种模式:一种包月制,每月缴纳10000万元作为市场管理费;另一种是计量制,按交易重量缴纳,0.1元/市斤。作为批发商户和城市市场经营商户的负担过重,利润薄,风险大,是农产品经营主体商户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制约了批发市场的发展。蔬菜批发市场不规范,政府监督不到位已经是我国蔬菜流通市场中一个明显且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对来说还不够普遍,而且还很不规范。场内交易多数还是自由成交,没有采取公开拍卖和投标竞争的方式,因而政府依然难以监督,也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公开合理的价格。正是因为农产品的市场存在着监督和管理的漏洞,才使得中间商能够以很低的价格收购蔬菜,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蔬菜价格不断提高。

政府的宏观调控又存在“越位”现象,政府的政绩思维和过分干预。一些大中城市兴起了一场对原来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即“农改超”。2002年,北京市出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2002—2008)中指出:在农产品的零售业中,到2005年连锁超市、社区菜市场的销售比重达到70%~80%,早市、集贸市场的销售比重降为20%~30%;到2008年连锁超市、社区菜市场、无店铺销售的销售比重达到90%以上,早市、集贸市场的销售比重降到10%以下。

据中农网2004年7月以来的有关资料:南京8家生鲜超市于2003年7月中旬开业,2004年7月上旬全部停业或转向;杭州解百生鲜超市2003年8月开业,2004年12月其6个网点清仓,被杭州世纪华联收购;杭州绿叶生鲜超市开张一年,亏损400万元之后由意大利依邦超市全资收购;杭州2003年9月份开业的20多家菜博士生鲜超市连锁店,仅在4个月后,19家闭门歇业;2003年底开业的河南“康家乐生鲜超市”,开业半年就被迫关闭,300多万元投资无法收回。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经营也不顺利,如上海联华超市在2002年7月曾宣布到2003年底,将在上海开出300家生鲜加强型超市,要让生鲜超市成为联华的主力业态,时至2004年中,也只开出了3家,且经营举步维艰。带有浓厚的政府推动色彩,轰轰烈烈的“农改超”运动,因为农改超脱离市场和消费者收入承受能力,盲目依靠行政手段推行,结果得不偿失,大量的农改超项目处于停业状态。

不顾市场发展基础条件过程,盲目地追求最新、最好的销售形式,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肩负发展经济的任务,其行为更要谨慎、科学,要分析清楚事物的发展条件才能做出决策

3.市场流通主体发育不足(www.daowen.com)

目前高度分散的产销体系呈现出“生产小农户、运输长距离、销售大市场”的鲜明特征。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虽然我国蔬菜产量持续多年稳定增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明显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形成了买方市场。但是,重生产、轻销售的习惯,使得农民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匹配。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单个农户搜集市场信息能力受到成本的约束,对市场信息的运用能力受自身条件所限。因此,针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运销、批发、零售等市场信息无法及时收集和运用,在某一地区内某品种赚钱就一哄而起,赔钱就一哄而散。因盲目生产而遭受损失的情况日益增多,生产经营结构严重趋同,却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并且,暗中勾结的经纪人和收购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操控收购价格。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减产更赔钱的局面。

农民需要组织起来共担市场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中国建立起农村经济体系后就消失了。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发展起来。合作组织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发展很快,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8.43万家,实际入社农户约387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11%。尽管如此,蔬菜流通的市场组织化程度还是很低,依赖数以百万计的农村经纪人、运输大户、个体商户和私营企业在蔬菜市场上发挥作用。他们在蔬菜产地收购蔬菜,经过运输、再经批发和零售环节将蔬菜送达消费者手中。在蔬菜流通领域,缺乏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以及销售中介组织的情况下,导致单个农户无法承担农产品流通所需的高昂运销成本。尤其是蔬菜等鲜活农产品流通损耗大、流通费用高、流通效率低下,因此农户很少直接介入到流通领域,以地头交易为主。农民在村庄周围的市场上或者田间地头,就把蔬菜销售给来收购的商贩。由于不直接接触下游市场,也就无法全面及时了解整个市场及价格行情,他们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时,中国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欠缺,农产品加工能力有限,农产品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25%,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近年有的地区农户在蔬菜旺季集中上市期,尤其是秋季通过窖储到冬季以高价出售,错峰上市一方面打时间差实现均衡上市和稳定供应,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抑菜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许多品种的蔬菜不能长期存储,如:黄瓜、茄子、菠菜、韭菜等等,即便有冷藏设备也不能长期存储。为避免损失,在销售不畅时需要加工后销售。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加工能力不足,旺季出售流通不利又不能及时加工的情况下难以避免损失出现。

这些方面都表明了当前农户生产规模小,要么不能直接进入市场,要么进入市场的运销、仓储、销售成本特别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高效、通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的关键环节则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参与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营销能力建设,这对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民增收都至关重要。

4.蔬菜运输技术落后

城市区域的扩大挤占了农地的空间,农产品生产开始空间转移,农业特色产区加快发展,大城市郊区蔬菜供给越来越少,外地客菜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蔬菜市场的主力军。客菜数量增加,蔬菜区域规模化产出需要跨地区保鲜运输。

蔬菜运输有批发商自己运输和委托运输公司两种方式。大部分使用传统运输方式运输,传统方式保温、保鲜技术较差。长途运输和农产品反季节销售,都需进一步提高低温储藏保鲜水平。 目前,冷库设施数量不足,老化严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冷库保有量相对较多,中西部地区严重短缺。[11]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蔬菜产后预冷技术,低温条件下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在目前的生产格局下尚无法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因陋就简,蔬菜运输过程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蔬菜污染包括:生物性污染,即蔬菜在流通过程中遭受微生物的侵害而产生毒素,如:车辆没经过消毒、清洗导致的污染;在运送过程中堆放不等导致的污染;化学性污染,是指为了“保鲜”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试剂或产品,对消费者造成显性或隐性的健康危害,如:2012年的“甲醛白菜”事件,就是为了使白菜保鲜而喷洒有毒化学物质甲醛导致的污染;物理性污染,运输工具、装卸工具或操作流程等方面问题所造成的污染,运输车辆混装货物等导致蔬菜被其他物品污染的情况。而且,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而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蔬菜受保鲜、储运能力制约,蔬菜“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蔬菜产后损失,间接浪费耕地、劳动等农业资源,不能实现跨季节均衡销售,对农民稳定增收的影响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