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种形式共存,以传统模式为主
我国大城市蔬菜零售流通模式多样,各种形式的零售模式保证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主要形式包括:农贸市场、直销菜市场、超市、都市菜园、餐饮业等。正如在前文描述的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大城市蔬菜流通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各种零售形式为骨架,构建起蔬菜销售的网络,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从批发市场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从1983年的200个,发展到2008年的4500多个。数量和规模优势,使得批发市场为大中城市提供了50%~70%的鲜活农产品,全国商品蔬菜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市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1]据农业部2009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3600多个,年交易总额14488.9亿元,平均每个市场年交易4亿元。在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按经营农产品种类分:粮油类212个,蔬菜类992个,水果类390个,畜禽类320个,水产品类182个,特产类246个,综合类1264个。[2]虽然不同学者的统计的数据不同,但是,批发市场的作用没有改变,批发市场支持了国内大部分的蔬菜流通。
从零售市场看,大城市的蔬菜等农产品流通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零售渠道流通,农贸市场承担了大部分任务。以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农产品流通为例,有近80%的蔬菜、水果、水产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菜)市场等流通的,有20%左右是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基地模式或超市流通的,有10%左右是通过其他摊点、商贩等销售的。[3]虽然生鲜超市、综合超市生鲜区、蔬菜传统直销店和现代直销、都市菜园等现代流通渠道也在销售蔬菜等农产品,但是其销售数量及金额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直接交易少、间接交易多,导致敏感度指数降低
蔬菜流通直接交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间接交易是生产者通过中间商把产品销售到消费者中去。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农民作为生产者直接销售产品进行面对面的传统交易形式越来越少。在众多的交易模式中,大部分是消费者和零售商交易,而不是同农民直接交易。消费者和菜农之间,存在着产地批发、运输、销地批发、零售等多个流通交易环节。
价格敏感度指数是指产地价格与零售价格变动相互传导调适所需时间距理想时间的相差大小的程度。[4]如果价格调整时间过长,就表示流通效率低下。近年来常常是产地价格因供给过多,导致长时间价格下跌,但是大城市的蔬菜价格依然保持不变,这就表明信息沟通不畅,或者是大城市蔬菜市场缺乏竞争。从理论上讲交易环节越多,流通形式越复杂,信息沟通出现不同的可能性越大,中间成本越高。而且,价格敏感度指数越低。
3.总体完全竞争,局部寡头垄断流通
蔬菜流通市场从整体上看,是类似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从生产规模来看是小农生产占绝大多数,销售环节来看也同样是小商贩占整体流通领域的绝大多数。但是,从流通的局部环节看,存在着经济学意义上的寡头垄断厂商。收菜的菜贩会形成联盟垄断某些村庄的销售,本文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蔬菜流通中出现地下组织的倾向。批发商如果不通过当地的代理商收购,或者自行收购不向当地代理人缴纳费用就不能正常开展商务活动。在大城市由于城市发展的规划,大规模的扩建、改建导致农贸市场缺乏,只能依靠单一蔬菜流通模式进行蔬菜供应,形成蔬菜的局部垄断情况。
4.蔬菜流通主体原子化(www.daowen.com)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市场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的主体不是生产的农民,而是进行贩运的商贩。据安玉发(2005)统计, 目前产地批发市场的供货主体中自产自销农户比重接近50%,销货主体中贩运专业化所占比例超过50%。农业部市场司报告称我国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目前已发展至600多万人,收购80%的鲜活农产品,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在活跃市场流通、保证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带动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短期内不可能被农民专业社替代。[5]可见,在向大城市供应的蔬菜流通形态中,无论是自产自销的菜农还是贩运蔬菜的商贩,大部分在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中进行交易,他们作为市场主体在整个蔬菜流通环节中显得微不足道,呈现出原子化的特征。
5.蔬菜流通运输距离长
由于经济增长,带来了城市扩容,城市郊区和农区的生产要素要求不同的价格支付,城市郊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蔬菜生产逐渐从城市郊区转移到农区集中生产。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的李崇光研究认为,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华南冬春蔬菜、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②、东南沿海出口蔬菜、西北内陆出口蔬菜以及东北沿边出口蔬菜等八大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逐渐形成,并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尤其是以山东省为首的十个省,满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供应,这几个省的蔬菜生产量连续多年占全国60%以上。蔬菜集中生产在经济中表现为资源集约化、专业化利用,而且会产生蔬菜生产技术外溢,有利于蔬菜生产进一步提高品质。但是,蔬菜产地集中产生的问题是,蔬菜产地和蔬菜需求地距离遥远,需要长途运送。我国有“百里不运菜”的说法,蔬菜是比较易损坏的农产品,尤其是绿叶菜,由于装卸、包装、保鲜、存储等措施增加蔬菜成本,还由于非正常的地下经济也导致蔬菜流通成本增加,从而提高蔬菜价格。
6.蔬菜生产满足国内消费,出口稳步增长
我国生产蔬菜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完全满足国内居民生活,还出口到全世界。从数据资料看,2002年出口数量为360万吨,金额近19亿美元。随后逐年增长,在2011年出口数量达到772万吨,出口金额达到93亿美元。不过出口数量的增加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遭遇出口壁垒问题,在日本肯定列表颁布后对日出口下降,韩国在遭遇“泡菜危机”[7]后,才放开对中国整棵白菜的进口壁垒。
表4. 1:我国蔬菜出口数量及金额(包括:加工蔬菜)
数据来源:历年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