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计划流通阶段的实施和重要性:1956年的历史回顾

计划流通阶段的实施和重要性:1956年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流通过程中由政府确定蔬菜价格,不能随行就市,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由于蔬菜生产和经营被分割为两部分,取缔了农贸市场,农民只管种菜不管销售,国营蔬菜公司只管销售不管生产。为了鼓励蔬菜经营,国家对国营蔬菜公司给予大量补贴,蔬菜的产销价格出现倒挂。

计划流通阶段的实施和重要性:1956年的历史回顾

1956年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导致土地合并,农业生产集中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调度,中国农产品整体实施“统购包销”的指令性经济体制。1956年国务院批准商业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第一次全国大中城市、工矿区蔬菜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确定了大中城市和工矿区需要的蔬菜应“以当地生产为主,外来调剂为辅”的蔬菜发展方针。同年国有性质的中国蔬菜公司成立,继而取消蔬菜生产者自产自销的模式,不许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进行市场交易,关闭了城乡农贸市场。蔬菜流通模式呈现单一的指令性生产、指令性价格、指令性销售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城市近郊指定产地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蔬菜的批发销售由国营蔬菜公司垄断经营,蔬菜零售由国营或集体“菜市场”经营,抵制个体经营。此阶段蔬菜流通模式主要特征是固定、单一。在流通过程中由政府确定蔬菜价格,不能随行就市,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由于蔬菜生产和经营被分割为两部分,取缔了农贸市场,农民只管种菜不管销售,国营蔬菜公司只管销售不管生产。由于生产和销售两方面都没有积极性,开始出现蔬菜质量下降、产量降低和品种减少的现象。为了鼓励蔬菜经营,国家对国营蔬菜公司给予大量补贴,蔬菜的产销价格出现倒挂。蔬菜经营开始出现较大的亏损。

针对此种情况,国家在1962~1965年短暂地改变了蔬菜流通的体制,允许菜农自己销售计划外的蔬菜,同时放开小部分蔬菜品种的价格。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副食品供应量增加,蔬菜消费量逐渐恢复正常,加之购销和价格政策的调整,蔬菜零售价格稳中有降。不过,国营公司还是市场主导力量。集贸市场在“文革”开始后就被取消了,所有蔬菜交易都要通过国营商业流通,市场进入国营时代。(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