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引起分工,当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交换经济,生产和消费之间必然产生时空的分离。流通的出现成为克服生产和消费分离的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流通的定义是:“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1]
马克思区分了“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的区别。强调了商品流通是一系列无休止的社会性交换活动,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直接的产品交换”则是偶然的交换行为,不是商品流通。马克思的流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流通是商品买卖行为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种商品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的总过程,它使社会生产过程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地运动;狭义的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过程, 由出售过程和购买过程构成。如果商品流通这两个转换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一跃”的环节中断或受阻,都会使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无法实现,就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本文中的流通主要指狭义概念。
日本学者田岛义博在《流通的活力》中认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现象或为转移而进行的活动。[2]佐藤内阁时期制定的经济计划中提出的定义是:“流通是创造财物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场所,时间以及所有权效用的活动。”
一般认为,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是运动着的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在流动中寻找通道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流通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结果是商品价值补偿和创造所有权效应;一是指实物在空间上的流动和时间上的延续,其结果是创造了商品的时间效用、空间效应和形质效应。同时,伴随着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移动而产生的各种信息及其流动,也是流通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活动覆盖着整个商品流通过程,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一切经济活动内容的客观反映。[3]
关于西方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的研究,17世纪20年代初,英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孟的《英国来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提出流通是“财富的源泉”。作为重商主义的代表,他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来源,极力主张国家支持对外贸易,并认为出口超过进口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把生产和交换相联系提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基于劳动分工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此之后提出的相对优势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不过从19世纪70年代后,经济学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转向生产均衡研究即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抽象出去客观存在的交易媒介及流通环节。流通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进行研究,而且,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侧重于国际贸易问题。相反是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更加深入。新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交易过程,分析降低交易费用增进社会福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重新阐释了交换的产生、贸易形成、批发和零售分工、流通渠道演化等问题。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将流通定义为:将商品和劳务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执行。[4]
布伦克(M.Brunk)和达拉(L.Darrah)给流通的定义为:把商品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的过程中包含的一系列劳动[5]。
马聚尔(P.Mazur)定义为流通是对社会生活水平的运送。[6](www.daowen.com)
斯坦顿(W.Stanton)定义为流通是对目前潜在消费者所希望获得的产品和劳务规划、定价、促销和分配等一系列业务活动。[7]
中国经济学界对流通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无流通论”到“流通先导论”的变化过程。“无流通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消灭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的社会分工是企业内部分工,不需要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从“无流通论”的理论推论导出了计划调拨代替市场流通。在这个时期,我国著名的学者孙冶方指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的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有社会分工,就会有交换;有社会大生产,就会有流通过程。这就是流通的一般。”[8]
在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流通产业重新被认识。赵娴(2007)提出“流通先导论”,认为:流通是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媒介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是商品经济下生产过程实现的必要前提,流通过程的运行情况不仅影响生产过程,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成为经济的先导,进而起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9]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流通的意义从简单角度来说,是将一种产品从产地运送到消费地消费者需求的各种活动。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形式,将产品运送到消费地以满足消费者欲望的各种活动。
农产品流通包括生产产品到消费者整个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焦必方、方志权(2002)将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分为:经营环节即批发和零售、业务环节即收购和销售、转运环节即储存和运输,其中批发和零售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他购、销、储、运环节的作用通过批、零两个环节实现。
本文认为农产品流通就是将农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消费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活动。农产品流通从产地将产品运送到消费地,方便各地消费者消费创造了产品的空间效用。农产品的生产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产品消费的季节性差异较少,为满足消费进行农产品储藏以便于适时供应市场,流通创造了产品的时间效用。农产品流通在交易过程中通过购销活动产生了产品的占有效用。
蔬菜是农产品的一部分,因此,其流通特征既具有农产品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身特点,和其他农产品比较具有其特殊性。比如,生物特征的易腐性、生产周期短、季节性生产常年性需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受地域限制等等。所以,蔬菜流通的特殊就在于要求在短时间内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超过其保鲜期之后就没有使用价值。因此,蔬菜流通应该是从蔬菜生产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包括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过程和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