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区域性的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响应,更大量的投资规模、更广泛的投资覆盖面、更合理的投资产业结构、更多元的投资融资方式、更便捷的投资融资操作,使得跨境投资金融支持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按照资金来源,可将“一带一路”的融资结构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是以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为代表的国内政策性银行,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相关行业。截至2016年年底,国开行累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放贷款1 621亿美元,占全行国际业务的35%;截至2017年6月底,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持有余额的信贷项目共1 200多个,贷款余额超过6 700亿元人民币。
第二层是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在内的新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截至2017年上半年,亚投行参与并投资的基建项目贷款余额约17亿美元,涵盖能源、交通和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此外,中国出资400亿美元为“一带一路”量身打造的丝路基金,在2017年获增资1 000亿元人民币,已签约19个项目,这为沿线国家之间的多边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第三层是以“工农中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主的国内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工行)和中国银行(中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目前,工行境外机构布局已经覆盖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129家,打造了全球电力、资源、基建等多个行业的专业产品线,能够提供结算清算、跨境融资、金融租赁、资金汇兑、跨境担保等全方位金融服务。[5]截至2017年11月末,中行共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约520个,并在2015—2017年11月末完成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授信支持约980亿美元。(www.daowen.com)
第四层是传统世界多边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2016财年,世界银行向成员国和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赠款、股权投资和担保共计642亿美元,其中超过六成是“一带一路”相关地区;亚洲开发银行则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支持了成员国在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发展。
第五层是以进出口信用保险为代表的辅助机构,包括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由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通常集中在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开发等投资总量大、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项目上,再加上部分国家的营商环境不佳,因而辅助机构的存在实际上是为“走出去”企业海外投资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年,中国信保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和经贸产业园区等主要领域,加大政策性信用保险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动态监测、评级体系和重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全年支持企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投资、工程承包业务,累计承保金额达1 29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5%。年度承保金额首次突破5 000亿美元,达到5 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