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境外园区大多是由企业自主开发的,相较政府主建的园区而言,难免会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把控上稍逊一筹,从而容易造成过度开发、超前建设和产业趋同等现象,最终导致境外园区在后续的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中出现诸多问题,给园区的实施和推广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的科学规划以及精准定位,是“走出去”企业针对园区所在地域内的资源禀赋条件、现有产业基础及交通设施状况等,有效引进、有序建设、合理布局和特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现阶段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的产业安排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境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都是在结合东道国当地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契合国内产业转移的需要以及东道国发展经济的诉求,依据承建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发挥双方比较优势,从而促进跨国产业衔接和推动境外园区的集群式投资与链条式发展。
表4-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级境外园区名录
续表
续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http://www.cocz.org/index.aspx。
中国跨境园区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不仅是双边产业合作的过程,也是双方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沿线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充沛的能矿资源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等,与中国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市场需求有着相当程度的互补性。[16]因此,分布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空间区位的跨境园区所主导的产业大多兼具本国和东道国双方的产业特色,且各园区间产业布局差异较大。在地理文化相似度较高、产业投资需求较一致的中西亚国家,跨境园区产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能源、材料的开采和加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居多;在与中国地缘结构相近、经贸往来频繁的东南亚国家,跨境园区的产业大多分布在以服装纺织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和以机械加工、汽车建材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而在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经济基础较为发达的中东欧及以色列等国家,跨境园区的大部分投资则是在半导体、生物医药、光电通信等高科技行业。[17]例如,中国在非洲地区建设的“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就是以金属冶炼和加工制造业为主,充分利用该区域内丰富的木材、橡胶、土地、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非洲国家进出口关税低、贸易壁垒较少等优越条件,以及中国在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发展理念、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在提高东道国原材料附加值和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非洲当地市场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共享共建。[18]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各个国家市场的特色需求和不同地理区位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跨境园区,真正做到对园区的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凭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中国“经验技术”与东道国“自然资源+劳动力”的跨境园区产业合作模式。[19]一方面,发挥我国在制造业的强大优势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境外园区的平台效应,推动我国过剩的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之成为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和消费增长点;另一方面,依靠“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益完善的园区跨境交通运输设施,实行东道国优势产业部门的“引进来”战略,确保我国能源的稳定供应以及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而进一步优化国内外产业结构,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共同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