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中新两国跨境园区的比较研究,关利欣[6]及王娟宁、杨立强[7]综合分析了新加坡海外园区对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启示。[9]4.高效合作、优势互补新加坡海外园区建设通常为合资形式,较少使用独资形式。(三)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建设模式比较分析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运行模式已经十分成熟,其在区域战略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制造业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实现了国内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作为新加坡向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新加坡工业园区在1990—2010年海外投资总额迅速增长,从而实现了国家海外投资初期制订的“立足周边、扩大腹地”的发展战略。新加坡不仅利用海外工业园区转移国内过剩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与周边国家达成了长期良好的区域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不少学者也开始关注中新两国跨境园区的比较研究,关利欣[6]及王娟宁、杨立强[7]综合分析了新加坡海外园区对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启示。

(一)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新加坡国土面积为707平方千米,相当于上海的1/9,北京的1/24,却在各国投资开发工业园区,总面积达1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再造171个新加坡。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源自政府出台的“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 2000 Programme)。为了发展新加坡外部经济及为新加坡企业实现对外投资,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在国家战略经济计划下,凭借本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越性,在与政府国际关系较好的东道国建立园区。20世纪90年代初起,新加坡便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印度等国家建立了10多个海外工业园区,其中知名的海外园区如印度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印度尼西亚巴淡工业园、菲律宾卡梅尔第二工业园、越南—新加坡工业园、卡塔尔自由贸易及物流储存区、阿联酋阿布扎比工业城、苏州工业园等。

表3-1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概况

资料来源:转引自关利欣:《中新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1期,第58—60页。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其园区建设积极引入新加坡顶级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行政管理理念,始终秉承高效的设计理念,从而在东道国园区内营造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新加坡吸引了大批海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形成了世界著名的裕廊园区群,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示范园区。

(二)新加坡海外园区建设模式的特点

1.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运营模式,园区初期开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新加坡最顶级的园区开发商是JTC(裕廊集团),而在园区的整个开发过程中,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政府用法律制度来安排土地的开发利用,由JTC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世界的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保证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之间没有恶性竞争。

2.全球范围内的集中招商模式

以新加坡开拓中国市场为例,裕廊集团在新加坡和中国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开发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示范项目。当时,国内的工业园区发展理念仍停留在蛇口工业园区这种初级阶段,而新加坡裕廊模式的复制,打开了国内传统工业园区的大门。据统计,截至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的GDP以及25%的实际利用外资。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已不再是当初80平方千米的中新合作示范区,而是278平方千米的产业新城。[8]苏州工业园区在把握园区发展节奏方面几乎无可挑剔,每一个潜在的政策、市场利好都被成功引爆。裕廊工业园区采用公司总部统一招商策略,在世界各地开设分支机构,由经济发展局统一招商引资。这种策略的主要特点:拥有高度的营销自主权;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如新加坡首创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选择客户群。经济发展局主要招商的客户群体有三类: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财务、市场等重要部门至园区内;技术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及技术研发的部门至园区内;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部门到园区内。通过这三类公司的引进,裕廊工业园区不再仅仅是一个低成本的生产中心,而是公司进行战略运作的长期基地。

3.高度自主权的体制,专业高效的园区服务

新加坡园区开发商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高效的园区服务、一流的管理水平和高品质的招商运作。例如,裕廊管理公司有着很高的自主权,在符合新加坡政府的政策下,有权吸引各种类型的投资者。裕廊镇管理局控制着工业用地、科技园区和商业园区设施的供给,JTC(裕廊集团)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世界的专业的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这种专业高效的园区服务可以保证项目快速启动并且达到规模经济,快速并以最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裕廊工业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投资许可、城市规划许可、进出口报关等与政府相关的交易成本比较低。由于极大简化了信息流动,新加坡的交易速度比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快,其公共管制结构比世界主要城市更为简单。作为新加坡裕廊集团主要组成部分的新加坡腾飞集团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园区开发商。腾飞集团的业务遍及10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主要业务包括商务房地产产品、商务房地产服务、房地产基金管理,主要市场有新加坡、印度、中国、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代表项目包括:新加坡科学园、印度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中国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菲律宾卡梅尔第二工业园等。[9]

4.高效合作、优势互补

新加坡海外园区建设通常为合资形式,较少使用独资形式。这种方式较好地避免了与东道国产生冲突,降低了风险,同时又得到东道国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新加坡拥有园区开发建设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的全球招商策略,而东道国具有资本、劳动、政策优势,同时还有强烈的招商引资的意愿,双方恰好优势互补。

(三)中新两国境外园区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运行模式已经十分成熟,其在区域战略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制造业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实现了国内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是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典范,不仅提高了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并牢牢抓紧沿线国家经济腾飞的机遇,实现了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关利欣等[10]详细分析了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特点及对我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启示。尽管我国与新加坡在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中新两国同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通过探索中新两国海外园区的建设基础、投融资模式、盈利模式、产业定位及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探寻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建设先进的跨境园区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1.建设主体不同(www.daowen.com)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行是在新加坡和东道国政府两国支持下建立的,不仅有操作层面的政府机构与东道国建立合资公司负责园区的运营和管理,还有协调委员会负责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投资政策等问题的协商。例如,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和园区联络机构。另外,分布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的海外园区也是在两国政府支持下,由新加坡的联政公司连同东道国的国企及大财团建设而成。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就是比较典型的政府高层推动建设模式,该园是遵照邓小平和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重要指示于1994年启动的。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被誉为中国园区投资建设的典范。

中国海外园区主要采取依靠主导企业投资、吸引中国企业入驻、政府支持推动的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主导企业通过自己建设,或与中国企业共同投资,或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方式,按照中国国内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和经验,与东道国开辟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当地情况将园区定位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园区、科技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园区或自由贸易等形式。

2.投融资方式的差异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基本上是由工业地产开发商建立而成。裕廊集团是新加坡规模最大、最顶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在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提供制造业相关行业方面享誉全球。另外,胜科集团在能源、供水、海洋和离岸工程上处于全球遥遥领先地位,也是建设城市综合体和工业园区方面重要的开发商。新加坡凭借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在相关国家建设海外工业园区,在技术与服务、土地资源无形化战略中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虽然中国在国内开发区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多半不能直接在海外园区建设中套用。国内园区建设大多采用土地开发费用和财税捆绑而形成的资金大循环模式,而此模式在国外基本不适用;海外园区建设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巨大,而且建设周期长达数年,有的甚至需要经过10—20年才能有微薄回报,存在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等现象。由此,造成海外园区的运营主体在资金方面经常会遇到回收时间长、盈利不足等问题,企业主要通过出租土地和厂房、公共设施开发以及提供各项服务等方式盈利。例如,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总投资额高达8 000万美元,而2016年10月年均利润仅为41.8万美元。[11]

3.盈利模式的差异

新加坡海外园区建成后,新加坡政府机构和投资方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并向入园企业出租或出售园区内某个单位的所有权及其管理权,实现物业管理功能。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盈利模式并不仅仅通过转让技术或创造大量工作岗位,而是通过专业化的产业服务进行盈利。[12]而中国跨境园区主要利润来源于如工业厂房、物流仓库办公楼宇、商务配套设施等的租金收入;此外,来源于产业增值,包括基础的物业管理服务、商务服务,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等。

4.建设境外园区的动机不同

由于新加坡面临有限的国土资源和水资源,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使得城市功能超出负荷,所以新加坡发展的关键乃是将国内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推动本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新加坡建立海外工业园区的主要动机在于实现产业转移、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及土地资源无形化战略,从而将新加坡打造成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心,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建立跨境园区的初衷是避免贸易摩擦,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海外产业集群。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中国制造”涌入国际市场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引起贸易伙伴的不满,而且产生诸多贸易摩擦和争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一些实力较强的领导型企业率先进行海外投资,从而进一步利用海外资源开发海外市场。鉴于中国现阶段主要优势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制造业的主体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走出去”必然面临投资规模小、风险大等问题,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故需要政府从国家层面支持企业建立海外园区,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可以依托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大企业形成海外产业集群,实施中国“走出去”战略。

5.境外园区产业定位不同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产业覆盖面很广,重点关注引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国内企业投资主要以服务为主。一方面,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建设以城市综合体为主,不仅涉及制造业及其配套的生产服务业,还涉及商店、餐厅、银行、医院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制造业定位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此外,新加坡国内企业对海外工业园区的产业投资从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

中国跨境园区的产业定位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于中国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虽然中国海外园区设计的初衷是促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实现产业集聚,发挥以小带大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投资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关系,在尚未与东道国建立产业关联且与母国产业关联薄弱时,中国跨境园区企业未能建立紧密的产业关联,从而无法发挥产业集聚作用。

6.境外园区区位选择不同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在区位选择方面,主要集中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亚洲地区的中国、印度等国家,并呈现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趋势。

中国海外园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且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从区位分布来看,中国海外园区建设尚未与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总体流向保持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