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程序设计师帮我设计了一套历史资料回测程序(backtester)。这套软件程序连接到一个历史价格数据库,可以让我观察:利用不同的操作法则,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绩效。由此得出的绩效数字,是根据过去的价格资料计算的。我可以只用机械式的操作法则,比方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只要收盘价比上个星期的平均价格高1.83%,我就买进。订了这个法则,马上就能算出我的绩效如何。屏幕上会跳出那个操作法则得到的假设性绩效记录。如果我对结果不满意,可以把百分率调整为1.2%。我也可以设定更为复杂的法则。就这么一直试下去,直到找到绩效令人满意的操作法则。
一个随机系列总会呈现某种可察觉的形态。
我到底在做什么?没错,是在一组可能行得通的操作法则中寻找存活者。我拿法则去套用数据,这件事称做数据探索。只要靠运气,我尝试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找到一个非常适合过去数据的法则。一个随机系列总会呈现某种可察觉的形态。我相信西方世界一定有某种证券,它的价格和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温度变化百分之百相关。
谈到技术层面,还可以做更糟糕的延伸。沙利文(R.Sullivan)、蒂默曼(A.Timmerman)及怀特(H.White)最近写了一篇出色的论文,谈到今天使用中的法则之所以获得成功,有可能是存活者偏差的结果。(www.daowen.com)
假使长期下来,投资人从非常宽广的空间中,挑出技术性操作法则来做实验。原则上,这个空间包含数千种参数化后的各种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碰巧表现非常好的法则受到越来越多人注意,被投资圈誉为“重量级的竞争者”,而不成功的操作法则比较有可能被人遗忘。……如果一段时间下来,被人视为可行的操作法则数量够多的话,那么在很大的样本中,有些法则就算真的缺乏预测资产报酬率的能力,也会纯因运气,产生十分突出的绩效。当然,这种情况下,只根据一组存活下来的法则去做推论,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原来全部的法则;这些法则大多不可能有较差的表现。
我在个人的事业生涯中,亲眼目睹历史资料回测被滥用的情形,不得不说上几句。市面上有一种叫做欧米加交易站(Omega TradeStation)的历史数据回测软件,成千上万交易员都在使用。它甚至有本身的程序语言。利用计算机操作的当日冲销交易员经常彻夜不眠,忙着从数据中测试出一些性质,他们的行为就像把猴子丢到打字机前面,不告诉它们应该敲出什么书,它们终究有望在某个地方找到黄金。许多人深信不疑。
我有位学历显赫的同行,越来越相信这种虚拟世界,以至于对现实状况完全视若无睹。终究他还保有一丁点常识,但面对一大堆仿真结果,这些常识便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或许是他根本连一点常识也没有,这点我实在不明白。仔细观察他的行为,我发现他可能还拥有的怀疑天性,竟在数据的压力下消失不见了。或者,他有十分强烈的怀疑精神,只是用错了地方。唉,休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