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事件因其善于掩饰,可能以各式各样的形貌示人。它首先在墨西哥被观察到,学者称之为比索问题。20世纪80年代,计量经济学家对墨西哥经济变量的表现大惑不解。货币供给、利率,或者略微沾上一点边的类似变量,走势扑朔迷离,为其建构模型的努力几乎全告失败。这些经济指标先是维持稳定,然后出现怪异的行为,在没有发出任何警讯的情况下短暂激烈波动,然后又恢复稳定。
广而论之,我替稀有事件贴上的标志是:任何能使“小心平静的海面”这句格言站得住脚的行为。俗话常说,看起来彬彬有礼像个善良公民的老邻居,得等到哪天你在报纸上看到他的照片,才会知道原来他是个疯狂杀手。在那之前,没人知道他曾经作奸犯科,没有人猜得到那么病态的行为竟然会出自这么好的一个人。我认为稀有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人们以狭隘的心态去解读过去的时间序列,误解其中的风险。
稀有事件总是出乎意料地发生,否则它们就不叫稀有事件。典型的例子如:你投资某种避险基金,享有稳定的报酬率,不曾遭遇大起大落。直到有一天,你接到一封信,信里开门见山地说:“由于无法预见和出乎意料的罕见事件……”但是事件之所以罕见,正由于它们出乎意料。它们通常是恐慌造成的,本身是平仓的结果,由于投资人争相夺门而逃,同一时间想尽快倒出手上拥有的所有东西。如果基金经理人或交易员早就料到此事,他们当初就不会去投资,稀有事件也就无从发生。
稀有事件不限于一种证券,很容易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表现。比方说,许多交易员会买进抵押证券,并以某种方式避险,以冲销风险并消除波动性。他们这么做,是希望得到高于财政部公债报酬率的某种利润。金融市场经常以财政部公债作为某项投资最低期望报酬率的基准。他们利用计算机程序,也请应用数学、天文物理、粒子物理、电机工程、流体力学的博士帮大忙,有时也请财务学博士协助,不过这种情形极少见。这样的投资组合长期提供稳定的报酬率。接着,突然之间,好像出了意外似的(我不认为那是意外),投资组合的价值重挫40%,而你本来预期最糟不过跌4%。你打电话给经理人,表达你的愤怒,但他告诉你那不是他的错,说类似的基金也遭遇相同的问题,然而你们之间的关系还是起了激烈的变化。
稀有事件总是出乎意料地发生,否则它们就不叫稀有事件。
前面提过,有些经济学家称稀有事件为“比索问题”,所谓比索问题并不是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20世纪80年代初起,这个美国南部邻国的货币一直没有起色。长期的稳定吸引大批银行货币交易员和避险基金经营者前往平静的海面,买进墨西哥比索,由于利率很高,他们乐于持有这种货币。接着他们“出乎意料”地炸毁,赔掉投资人的钱,也赔掉自己的工作和前途。之后又出现一段稳定期,新的货币交易员不知道这里曾是杀戮战场,又纷纷买进。他们被墨西哥比索吸引,于是故事重演。(www.daowen.com)
大多数固定收益的金融商品都曾发生稀有事件,这倒是挺奇怪的一件事。1998年春,我花了两个小时,向当时一位重量级避险基金经营者解释比索问题的观念。我不厌其详,说明这个观念已经普遍化,任何一种投资形式,只要是以天真幼稚的态度解读以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都适用这个观念。没想到他竟然回答:“你说得一点没错。我们不碰墨西哥比索,只投资俄罗斯卢布。”几个月后,他炸毁了。在那之前,俄罗斯卢布的利率相当诱人,吸引各式各样的高收益猪仔争相买进。1998年夏,他和持有卢布计价资产的其他人,赔了将近97%。
第三章谈过的那位牙医,不喜欢价格忽上忽下地波动,因为会使他经常感到痛苦。他越常观察自己的表现,越有可能在更近的距离内感受到更多波动,从而产生更多的痛苦。同样,投资人基于情感因素,采取的策略也会让他们偶尔才承受波动,但只要一有波动,幅度都很大。这叫做掩耳盗铃,把随机性塞到地毯底下。
我们可以观察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假想有个人从事科学研究,日复一日,他埋首在实验室中解剖老鼠,远离外面纷扰的世界。他可能经过好几年研究,仍然一无所成。这位失败者每天晚上带着一身老鼠尿骚味回家,老婆或许已经失去耐性。但是到了某一天,好的!他的研究有了惊人的成果。观察他工作的时间序列,虽然完全还没得到任何实质成果,然而一天天过去,他获得结果的概率已越来越高。
出版公司也是一样。它们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赔钱货,从来也不会去质疑他们的营运模式。但只要每隔10年刚好出了一本像《哈利·波特》这样的超级畅销书,就够吃很长一段时间。当然前提是他们出版的书概率虽小,却很有可能成为超级畅销书。
金融市场中,有一类交易员是靠反向稀有事件为生。对他们来说,波动往往是好消息。这些交易员经常赔钱,只是金额不大。他们很少赚钱,不过一赚就是一大笔。我称他们为危机猎人,十分乐意成为其中的一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