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蔡老反复强调的一件事也是让他最高兴且记忆犹新的事,是他任泉州市(今鲤城区)副市长期间(1952~1966年),受党委委托为人民修筑了一条至今保存完好的防洪堤。千百年来,泉州水旱灾害不断,百姓深受其苦。1953年,省人民代表大会做出治理晋江的决定,并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泉州进行规划设计。第一期工程于1955年9月破土动工,使用经费100多万元,预计可保护良田3万多亩,遗憾的是一期工程完成不久,1956年晋江就发生了特大洪水。
为彻底根治水患,省政府决定提前兴建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二期工程,任命蔡载经为第二期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听到消息后,有两位好友找到蔡载经,一位是蔡家世交,他说历史上凡修水利者,成了是功臣,不成则要坐牢、杀头的。另一位归侨说,他家在菜州买了100多亩地种龙眼,特意用石头修坝、修复坡,都没能挡住洪水,每年都有土地被冲走,你们用土筑坝怎么能行?但想到党的信任,想到泉州的灾情,蔡载经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命,并着手到福州进行调研,因为福州的防洪堤比泉州修建得早。
蔡载经到福州找到当时参与修堤的技术员王元兴,请他到垮堤处察看,王技术员握着防洪堤的土对蔡载经说,修堤不能用江边含泥沙的土,这种土夯不实,硬度不够,所以很容易垮堤。经过充分调研,蔡载经提出修堤的关键是选好土壤,夯压达到规定的密实度,才能保证大堤的质量。(www.daowen.com)
1959年12月10日,修堤誓师大会在泉州市人民体育场召开。为了保证土壤质量,根据蔡载经的意见,选择了离江边较远的东岳山赤红土做堤心墙,但这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搬土。那时正好赶上“反右倾运动”,有人抨击指挥部在春耕时节将大量劳动力、耕牛拉去修堤影响春耕,是“右倾”的表现,要求指挥部将到场的民工、耕牛迅速退回。指挥部睢争存、孙同心两位副总指挥是老共产党员,提出宁可戴“右倾”帽子,也不能马马虎虎修堤,他们顶住各种压力,使得蔡载经能安心抓修堤工作。
1960年6月,一、二期防洪堤竣工,合拢成为一条长提,成功拦截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警戒线洪水,确保了泉州古城免受洪涝之灾。此后,蔡载经又受命担任了福建省701工程、金鸡拦河闸工程副总指挥,在截流引水、防旱、发电方面为泉州的水利、电力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