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菊芳
▼人物简介
卢菊芳,女,1927年10月出生,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五爱中学高中部、上海公信会计学校高级会计班。1947~1952年任上海巩基制革厂会计,1952~1956年任上海吕金记制革厂副经理、经理,1956年后任公私合营上海制革中心厂副厂长兼吕金记制革厂厂长。工厂内迁安徽省合肥市后任合肥制革厂厂长,担任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常委、省妇联常委,合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58年后,任合肥制革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生产办公室副主任、省工商联常委。1981年调民建合肥市委员会,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长,兼任民建中央委员,市政协常委。1984年任民建安徽省委员会秘书长,省政协第五至第七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1984年调入省工商联工作,任秘书长、副主委。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妇女代表、上海卢湾区优抚模范、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合肥市先进工作者、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政协系统先进个人,获安徽省政协优秀提案奖等。
我出生于旧中国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江苏镇江人,母亲是江苏苏州人。我的姑父和姑妈在上海经营一家绸缎棉布庄,因为我父亲和姑妈从小就特别亲,于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从苏州来到上海。
我姑妈喜欢交际,她的朋友在上海开了一家皮革厂,做专供“军需”的牛皮传送带,掌柜叫吕金瘦,虽然是个文盲,但靠着踏实肯干信誉好,生意做得很好,在当地影响力也很大。我18岁那年,由姑妈的朋友牵线搭桥,嫁给了吕金瘦的大儿子。当时我年纪小,虽然成家了,但不愿意成天无所事事,待在家里做少奶奶,于是我就和先生商量,去厂里看看工人是怎么劳动,怎么操作机器的,了解一下制革的过程。就这样,我进入了工厂。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要想管理好厂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管?管什么?不学习不行。于是在先生的支持下,我又去了上海公信会计学校,通过3年专业学习,慢慢掌握了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结束后,我又回到了厂里继续学习,我善于观察,肯下功夫,能够吃苦,不仅学习了皮革的生产流程、制作工艺等,还学到了不少企业实际运营的管理经验,更是尝到了作为工商业者的酸甜苦辣。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受到旧社会一些观念、思想的影响,加之对共产党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认识不够,致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度受阻。1951年,上海率先成立了工商联组织,积极宣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动员广大工商业者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那时候,工商联经常组织工商业者学习,我每次都积极参加,正是在那里我了解到了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到了毛主席的“听党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诲。我想,如果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别说国家繁荣发展,就是个人又能有什么前途和出路呢?通过工商联组织的学习,我和其他许多工商业者一样,不仅思想得到了改造,觉悟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新、旧社会的亲身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工商业唯一的出路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走公私合营的道路,这是大势所趋。于是,我和家人商量,我们都有工资,家里房子也够住,不如把账外的房产拿去银行用作抵押贷款。在家人的支持下,1956年公私合营时,我将家中40余万元的房地产作为资金投入到制革厂,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在厂里,我工作积极,成绩突出,是先进工作者;在厂外,我踊跃参加工商联各项社会活动,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抗美援朝期间,我动员上海卢湾区有钱的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太太,共同捐赠了一架“妇女号”飞机,我带头捐了20万元。我还捐赠20万元给当时所在的街道,筹办“民办子弟学校”,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正是因为积极努力,我被评为“卢湾区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1956年,我有幸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我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在大会上号召我们不但要“听、跟、走”,还要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支持内地建设。回到上海,毛主席的话语仍时常在耳边响起。
也就在这个时候,经国务院批准,要从上海搬迁一部分企业到外地,要求企业有技术基础、没有外债、有较好的生产设备,这些条件我们厂都具备。上海市有关领导也找到我,希望我能起带头作用。在工商联的鼓励下,我决心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建设。经过在安徽充分考察和实地调研,最终决定将制革厂迁往合肥。1956年5月,我带领几个技术骨干来到合肥,在原东七里站附近买了60亩地,带领一班人开始建厂。皮革生产周期要8到9个月,为了提高效率,我就要求厂房建设和原料采购、设备搬迁、皮革生产同步进行.我每天晚上亲自设计工厂图纸,画一点图纸,工人就盖一点厂房,这样厂房建好了,皮革生产也不耽误。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努力,厂房、生产流水线、职工宿舍逐渐建成,同年11月,由我任厂长的公私合营合肥制革厂正式投入运营。
在厂里,我全身心地投入生产,和工人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当时,苏联和中国关系紧张,苏联停止对中国供应烤胶,烤胶是皮革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没有烤胶,生产怎么办?我四处打听,后来得知,在福建有种来源于植物中的材料叫“红根”,可以取代烤胶。我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地找到在上海轻工局的老朋友,请他牵线搭桥,帮我顺利找到了稳定的红根供应源。在生产过程中,我关注每种产品的工艺流程,严把产品质量的每一道关口,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纰漏。由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加上我对待每个工人都像自己亲人一样,工人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心和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企业效益不断提升。(www.daowen.com)
1957年5月,一场“整风运动”席卷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了冲击,我也受到了影响。大字报铺天盖地,从厂区办公室贴到了宿舍,我被打成“右派分子”。从厂长降职为生产技术科科长,从每月300多元的工资降为100多元,从一个一心想干事的人沦为被人指指点点的“右派分子”,我的处境异常艰难,但是我依然没有动摇我跟党走、跟毛主席走的决心。我始终相信党,相信自己,面对逆境,平静的心态让我选择了积极面对,无论处于什么地位,我依然带领工人积极投入生产建设。在一次生产过程中,锅炉突然损坏,整个生产被迫中断,我十分着急,立刻找到机修工人,问多久能修好?得到的答复是一个星期!原因是要把锅炉的水慢慢放掉,重新换水。我找到书记,向他承诺,给我十天的补助,我保证一个晚上把锅炉修好!书记半信半疑地同意了,于是我找来机修工人,把十天的补助给他,让他按照我的方法做,一边把热水放掉十分之一,一边加十分之一的冷水,如此循环往复地做,仅仅花了两个半小时,就把锅炉里的水全部换掉了,锅炉可以重新恢复工作了。1979年,我终于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得以平反。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1981年,合肥市有关领导把我调入了民建,任民建合肥市委员会副秘书长,被推选为民建中央委员、合肥市政协常委、安徽省妇联常委、安徽省青联常委。1984年任民建安徽省委员会任秘书长,省政协第五至第七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同年,我调到省工商联工作,先后任秘书长、副会长。在担任副会长期间,分管经济、财务、行政工作。对于一个老工商业者来说,能调到工商联工作,无疑有一种“归队”“回家”的感觉,这是党和政府对我的信任,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对民营经济政策的放开和私营经济合法地位的确立,安徽的民营经济也正迎来了飞速发展的良机。在这种新形势下,我深知,做好工商联这个党领导下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兼有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的工作,使工商联真正成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桥梁,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在工商联工作期间,我深入基层,了解各级工商联的工作情况,调研走访私营企业大户,和民营企业家们交友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然后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当时芜湖三泰集团由于缺乏资金周转,两栋18层的大楼盖到5层时被迫停工,企业负责人非常着急,我知道三泰集团的负责人是非常实干的人,口碑很好,于是我当机立断,立即联系中信银行的工作人员。第二天,我就带着银行的同志去企业实地考察、评估。经过协商,银行安排了1500万元贷款,为三泰集团解决了实际困难,两栋大楼也得以顺利竣工。由于我一贯奉行真诚、踏实和乐于助人的人生信条,也让我赢得了民营企业家的信任和喜爱。
除了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我还积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牵线搭桥,促进与外省市企业的合作发展。能为民营企业做点事情,我感到十分欣慰。
1998年,我从安徽省工商联退休,虽然我离开了工商联,但是我的心永远留在工商联这个大家庭。我与工商联有半个多世纪的情缘,第一次了解党的政策是通过工商联,我的顺利改造得益于工商联对我的教育,在我最困难和最无助的时候工商联给了我信任和理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在工商联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当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工商联和民营经济的重视,工商联事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工商联事业薪火相传,蒸蒸日上,也正是我们老工商业者最愿意看到,也是最想看到的。虽然我已经90多岁了,但我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健康地看到民营经济更上一层楼,看到工商联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