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后,全行业范围内的公私合营开始实行,农业、手工业、商品流通行业等统统步入大集体路线。当时的工商界人士因身份转变为公职人员而感到荣耀和兴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经营中,从更换商品陈列摆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到开展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主题的劳动竞赛,组织送货下乡,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将棉布百货、干货副食等商品送至田间地头,无不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积极性。1957年整风运动开展后,更是对工商界人士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那时候的工商界人士,除了要做好经营工作之外,业余时间还要参与炼钢、务农等劳作,可以说是不分昼夜,这被称为劳动锻炼,改造世界观。当时,富春江电站开工建设,为了支援建设,设立了桐庐商业局富春江办事处、国营富春江综合公司,以及桐庐工商联富春江办事处,主要是为了满足电站建设一线的物资供应需求,便于抽调工商业者参与工程建设。那时候的营业场所其实只是一间临时搭建的茅草屋,从业人员也只能吃在农民大食堂,住在农民家的门板、地板,或者商店柜台上,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直至晚上10点,商品供应需求极大,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工作强度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当年工商联的工作任务是繁重的,除了要解决好工程建设、民众生活对物资的巨大需求之外,还要应对因自然灾害频发、苏联专家撤离所带来的对广大群众强大思想冲击的困境。当时,我也只能趁着参加会议的间隙,四处筹措长筒靴、力士鞋等工地上的必需品。身上担着“副主委”的职责,不管是在建筑工地上,还是在宣讲、传达中央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上,都要身先士卒,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有一次,因为连夜抢修工程,抗击洪水、台风,在通宵劳作之后,鼻血一直流个不停。还有一次,连续步行两天,完成统战部、工商联会议精神的上门传达,并把基层反映的要求和困难及时收集,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以期得到及时的解决。(www.daowen.com)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家中有四个孩子,加上老母亲和小妹,一共八口人,仅靠着微薄的工资生活,我也曾有过从富春江调回桐庐的想法,但考虑到身为“副主委”的职责,我和我的妻子作为全县八位民主人士统战对象等因素,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1965年,我和妻子亲自将儿子和女儿送至黑龙江插队落户,积极践行“听、跟、走”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