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亮
▼人物简介
常玉亮,男,1922年出生,安徽萧县人。解放前在徐州市德甡运输商行做职员,1948年,常玉亮被推选担任徐州运输货栈同业公会主任,1949年当选为徐州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市工商联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是徐州市工商联的重要创始人和见证人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劳动。1980年年初,徐州市工商联恢复工作,常玉亮当选市工商联主委,直至1994年退休。
筹建徐州市工商联是1949年10月20日,徐州市第一任市长张北华到旧商会地址召集了一部分行业的负责人,宣布成立徐州市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徐州市工商联筹委会成立,正是新中国刚刚诞生,面临着复杂而繁重的任务。当时政府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徐州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的汤恩伯就有个公司在徐州搞投机倒把,把市场搞乱了。徐州工商业中小公司、小企业多,大的公司只有一个包兴面粉厂。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全部的工商业资产只有700万元,还包括蒋旺煤矿(占了三四百万元)。中小工商业者多,投机倒把的多,价钱拦腰砍。面对这种情况,工商联筹委会首先抓住“稳定物价、保证供应”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作。召集各个同业公会和业主,宣传政府的政策,要求各个行业废除私价、暗价,实行“明码标价”。经过一番整顿,特别是开展“五反”运动,对当时的工商业教育很重要,都正规化了。1952年正式成立工商联,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慢慢有党的具体领导,统战部做上层思想教育工作,各方面就慢慢正规起来了。
那个时期,工商联筹委会所做的最困难的工作是评议税收。建国初期,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资金十分困难,做好税收是一项极为重要又十分棘手的工作。我们主要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具体步骤是:(1)规定某一时期全市应纳工商税总额;(2)由城市税收机关会同市工商联把这一税额分摊到各行业;(3)在各行业范围内把税额分摊到各户,由各户自报公议。徐州地方的工商业户多是账册不健全,或者是建两本帐,弄虚作假情况严重。旧社会工商业户税收的陋习往往是缴三成、留三成、漏四成,所以税收评议工作进行得非常困难。工商户对税务局提出的税额,有的喊重了,采取磨、拖的敷衍观望态度;有的以强凌弱,互相排挤;有的则明应暗顶,故意拖欠,这样给税收入库、货币回笼和物价稳定带来严重影响。面临种种情况,“税收评议委员会”在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不懈开展工作,耐心宣传人民税收制度与国民党税收的根本不同,一方面批评某些业户的错误态度,严肃处理一些不法商户,另一方面大量、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公私合营前每个季度要评税,要检查行业里面不正常的事情、违法的事情,推行爱国公约,还要在国家统购时加工订货。那时压面条的和开饭馆的所需面粉、大米都要做计划,报到粮食局。
1953年,国内外形势很好,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市场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加强工商联工作,提高工商联工作效率,政府委派了几位干部,来协助工商联进行组织整顿。整顿工作首先从整顿工商联基层组织同业公会做起。派来的干部对基层情况不了解,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由我负责,把每个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负责人和有关人员情况,一一作详细介绍。他们掌握了基本情况,深入基层后,对组织不健全的同业公会及时进行了改选。在基层组织整顿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布置,按市区规划,先后成立了鼓楼、云龙、子房、王陵四个区级工商联,由区党委直接领导。另外,当时市工商联组织比较臃肿庞大,机构组成人员包括:接收一部分旧商会人员,招收一部分工作人员,又吸收撤消机构后(如资产重估组)的部分人员、工商日报的人员,以及各基层组织自行招用亲友的工作人员,人数达300多人。机构人员繁杂,显然不适应工作的开展,必须精简。于是经过开会学习,动员劝退了近200人,保留了100多人。对劝退的人员,给予适当安排,经济给予补偿。后来又经过干部下放,到“文革”前,市工商联人员留有30余人。
工商联调整后最突出的工作是批发商改造,也是最为艰苦的工作。全国开展“一化三改”运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国营经济壮大,规定一些私营企业不准经营批发业务,只允许开展零售业务。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发展生产,但是当时工商界有点观望,积极性不高。经过教育和发动,培养积极分子,慢慢地有两个公司转做热水瓶厂,在其带动下,批发商转行工业的逐渐多了。当时没有技术没有人员,就派人到上海学习技术,去挖技术工人。那个镀银车间工人工资不给300块就不来(我们主席最高工资才500块),吹小泡的不给100块不来,硬给拉来了。建炉子花了2万块,炉子建好了,人也来了,开始做玻璃罩,结果炉子塌了。因为我们这儿的土是沙土,一烧沙子就化了,南方是黏土没有这个问题。那时候领导着急,大家也着急,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工商联、工会出面做工作。市政府派范松担任书记,来到厂里,带领劳资双方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劳资双方暂时将工资减半,又争取其他业户筹来部分资金,逐步恢复生产。原来计划6万元办成的热水瓶厂,后来花了16万元才建起来,由此可知转产付出了多少艰辛。后来有了经验,有了这些技术工人和工艺,徐州暖水瓶厂的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并且不断提高,到1958年前后,暖水瓶质量一直被评为全国第一,成为徐州的名牌产品。原来有个钢铁厂,也是用这个办法投资建起来的。后来又成立了徐州灯泡厂,后来又发展为啤酒瓶厂。当时筹办的华信造纸厂,后来发展成为徐州造纸厂。造纸厂的生产遇到了排污问题,当时废水是就近向黄河排放的。黄河岸边住满了百姓,他们洗衣服、洗菜都在黄河里,废水经常排放,使河水变色变味,老百姓有意见了,找到厂里,又找到工商联。于是我帮助造纸厂想办法,决定采用一个比较长远的办法,就是铺设管道,从厂里架空越过黄河,然后往西岸的地下大污水道里排放。这些工厂在1956年前后公私合营,政府投入资金3亿多元,进行合并改建,先后成立纺织厂、化工厂、重型机械厂、水泥厂、橡胶厂、印染厂、钢铁厂等,奠定了徐州的工业基础。
再讲公私合营。徐州市工商界由于中小型的比较多,小工商业者认为公私合营后等于有了固定工作,不会失业了,有保障了,所以在公私合营上困难并不大。我们成立了改造办公室,对商业企业改造进行统一计划。工商联做动员安排,然后确定谁做经理,谁做业务,在哪里合适,到1955年年末的时候,我们公私合营已经完成了。(www.daowen.com)
这之后印象深的是1960年1月,我去北京参加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参观了北京十大建筑,听了李维汉部长的讲话,肯定工商界人士经过几年来的锻炼,现在是“大有进步,还有问题”。大会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大意是大家办事情、想问题,要想着中国有六亿人口,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问题。全联主委陈叔通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特地撰写一副对联,“一心记着六亿人口,两眼看清九个指头”。大会结束前,刘少奇主席接见工商联领导人,指示“工商联顾一头,顾社会主义这一头;党包一头,包到底。”希望工商联要打消后顾之忧,一心为社会主义服务,继续前进。随后同全体代表合影。我回徐州后,向大家传达了大会精神。
粉碎“四人帮”后,工商界积极性很高,都积极想做点贡献。70年代末,80年代初,知青回城,就业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方设法搞实体企业,安排就业,首先是恢复了育才会计学校,这是个老学校,在徐州声望很好。我们还没说招生呢,就有几十个人来说要学会计。当时没有房子,就在鼓楼区税务局会议室,把老校长吴文忠请来,把老会计请出来教课,把我们副秘书长张绍堂配上,一开始就办了两个班,效果很好。后来正式招生时,一下子来了四个班,我们措手不及。只好借用小学的教室,晚上授课。这个学校一直办到现在。只是现在教的内容不一样了,现在做会计上岗证培训等。我们还与街道办事处合作,用街道的房子,每月交管理费,办了个打字社。接着就搞复印,当时复印机很少,一个不够用又买一个,接着买了个晒图机,这是全套服务了,附近的机关院校、医学院,都在这儿复印文件。
后来市里要我们安排40个待业青年。我们上北京学习技术,办了一个铜管厂,将工业废料做成铜管,安排了30多个青年,一年做一二十万的生意。另外,当时在徐州都是手工织毛衣,没有编织厂,我们与苏州工商联联系,派学生去学习机器编织,回来办了个小厂,然后苏州又派技术人员来指导,又安排了十几个人就业。后来徐钢让我们安排几个学生,我们又办了个肠衣厂,销往广州,解决了一二十人就业。我们这些人倒不是有多么高的技术,但办这些小厂得心应手。会计、接待、管理、校对、排版这些工作,老同志们都会干,没有这些人也办不起来。这些厂现在都还有,1985年改制时,交给私人了。
改革开放后,工商联还办了饭店,帮灯泡厂引进了两条生产线,帮果脯厂引进了灌溉生产线,又办了皮毛厂等小企业,其中灯泡厂两条生产线价格又便宜又好。我们与香港企业家搞了个电子厂,当时这是全省工商联中第一家合资企业,我常应邀到省里做经验交流。当然,尝试了很多,也有失败的。我们想引进福建企业,派了两个同志到厦门,去了两个月,花了2万元,没弄成,人家不愿意到北边来。我们还有到新疆支边的,为了帮助边疆牧民开发利用羊油,工商联的同志专门陪同我们化工厂的师傅到新疆去研究开发羊油皂,经过千辛万苦,肥皂做出来了,但有膻味,没有成功。我们也跟苏州合作,他们缺煤,我们送煤到苏州销售,干了一年多。我还到深圳工商联,与他们建立了很好的联系。我们什么都干过,只要有利的,不计成本。这期间,有些厂商要送我东西,我说不要,对工商联影响不好。只要能把工作做好,完成党的任务,能解决问题就行了。
我们工商联的旧址是四四方方的一大块地,市政府一个局要在那儿盖楼,说好给我们五层,后来城市改造,说好的房子没有了,经政府协调,赔了我们900万元(按照市场价应该赔2000多万元),工商联搬到机关行政大楼。以前我们工商联刚成立时通知工商业者来开会,通知10个人只来三个五个,他们受旧思想影响,说去那儿的都是资本家,都要被改造,所以都不愿意来。我们就想办法,开会的同时搞培训讲座。办税务讲座,我们通知3人,一下子来了一满间,讲座结束还让他们提问,开得热热乎乎。第二次工商登记,再开讲座,几个讲座一开,就热闹起来了。后来,又来与教育局合作办金融合作社,为小工商业者提供贷款服务,很快新工商联就搞起来了。
我1994年退休了,接任的于跃主席很能干,我就什么事都不管了。我有个孩子,除了大儿子不在了,其他5个孩子都挺孝顺,我晚年挺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