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扶贫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高等教育机构扶贫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扶贫主体直接参与国家扶贫事业,是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创举。高校参与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是开展定点扶贫。教育部门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承担着定点扶贫的任务。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全面开展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监督考核。再加上承担滇西专项扶贫的高校,目前,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已全部投入扶贫工作。

高等教育机构扶贫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扶贫主体直接参与国家扶贫事业,是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创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功能,高校扶贫极大拓展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高校参与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是开展定点扶贫。定点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创新方式,它由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教育部门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承担着定点扶贫的任务。

由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开展定点扶贫,具有先天独特优势。首先,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其本身具备行业扶贫的功能,通过教育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能够从根源上切断贫困。其次,除了行业属性之外,高校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能够直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智力支撑、产业支持和人才支持。最后,高校除具有本身资源之外,还附带“校友资源”,可以撬动更多的杠杆资源实现扶贫效果最大化。同时,高校主动站到扶贫的前沿阵地,也为高校自身产、学、研的结合与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在这场攻坚战中得到锤炼。

自201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总结,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扶贫模式的梳理,也是对“双一流”建设思路的拓展。

一、我国定点扶贫工作中的高校参与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定点扶贫的思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

在众多扶贫手段之中,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3]。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 2015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肯定了我国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并强调各单位应“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扶贫工作中注重“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确保定点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大作用。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定点帮扶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中央单位,要增加资金、项目、人员方面的扶持力度。此外,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广泛宣传为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定点扶贫的讲话和理论,凸显了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定点扶贫的思想,指引着教育系统落实定点扶贫任务的方向。

(二)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落实定点扶贫的方式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1986年就开展了定点扶贫的工作。精准扶贫下的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始于2010年,并于2012年首次实现定点扶贫对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定点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现阶段,各级党政机关、军队和武警部队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定点扶贫工作的主体。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单位对应定点帮扶县区,确立了定点扶贫的结对关系。定点扶贫工作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常规工作。包括成立定点扶贫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定点扶贫工作制度、选派中青年干部赴定点扶贫地区挂职扶贫、定点扶贫单位领导同志赴定点扶贫地区开展扶贫调研等。二是自主性工作。定点扶贫单位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推进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这类工作属于创新性工作,是扶贫工作成效差异化的来源,考验着定点扶贫单位的能动性和工作创新性。例如,金融机构利用资金优势,为定点帮扶地区提供金融支持,引入自身的客户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高等院校发挥科研、教育优势,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提供政策咨询和科研服务等。

定点扶贫工作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通过适时召开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实地督促检查、组织舆论宣传、交流典型经验及定期表彰等方式,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全面开展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监督考核。在310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格局中,教育部直属44所高校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任务。

(三)教育部门落实定点扶贫的举措和创新

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教育部自2012年起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安排由44所科研实力最强、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特色最为明显。2019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充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力量的通知》,新增19所高校采取“1+1”模式,由1所已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与1所尚未承担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共同定点扶贫一个贫困县,并增加江南大学助力其他中央单位完成定点扶贫任务。再加上承担滇西专项扶贫的高校,目前,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已全部投入扶贫工作。

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强调:进一步发挥高校资源多元化的优势,找准贫困县需求与高校优势的结合点,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资政扶贫、医疗卫生扶贫等方面探索扶贫开发多样化路子。[4]

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过程中,直属高校立足学科特色,依托学校资源平台,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形成具有鲜明高校特色的“1+N”扶贫措施体系。高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向校外拓展资源,通过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招生扶贫八大帮扶模式,全面帮助贫困县制定脱贫方法,加快其脱贫进程。

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直属高校充分意识到扶贫重任,并将自身扶贫工作成效评价结果与扶贫县的脱贫情况直接挂钩,构建了校县扶贫工作责任一体化机制。所有高校均开展扶贫督促检查工作,通过挂职干部的入户调查、专题座谈等方式,督促定点扶贫县委县政府强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切实落实扶贫措施,形成有效的扶贫责任一体化机制,避免高校扶贫与贫困县扶贫出现“两张皮”。

同时,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初步建立起扶贫工作评价反馈机制。总的来说,当地群众满意度高,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评价良好。高校通过定点扶贫工作,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当地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贫困症结与实际需求,并建立起针对扶贫工作的反馈机制与评价调查,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与高校改善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

针对具体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教育部于2017年开始对44所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这一期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 《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实施方案》,主要涉及帮扶成效、组织领导、选派干部、督促检查、基层满意情况、工作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考核,直属高校更加重视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扶贫方式并建立有效的扶贫工作评价反馈机制。

二、高校参与扶贫工作的优势与特色

(一)高校是精准扶贫战略中实施教育扶贫的“生力军

从国家扶贫层面来看,高校是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更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在教育扶贫中拥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双一流”高校人才聚集,广大师生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实践主体和优质智力资源。同时高校拥有大量的物质资源,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和场所等物质资源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基础保障。2016年6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成立。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在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分析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充分肯定了建立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以及高校作为扶贫生力军的地位。高校扶贫工作助力国家从源头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5]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的作用。[6]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变观念、获得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其在促进扶贫脱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为扶贫工作提供“智囊团”与“人才库”

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相比,具备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双重功能,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在扶贫开发、农业经济、产业政策、村庄治理等领域集中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对于国家战略制定、农业科技创新、重大扶贫工程实施等方面都有着突出作用,解决“贫困”问题离不开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除了提供“专家智囊团”,高校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人才库”。一方面向贫困地区输送紧缺的技术人才,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中;另一方面,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校在为贫困学子提供就学机会以及为贫困人口提供技术培训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陈宝生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提出通过两项措施在人才方面做好扶贫工作:一是教育系统参与脱贫攻坚战的人要抽精兵强将,到一线去打仗;二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组织高校教育单位对口帮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脱贫,运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脱贫效果。[7]由此可见高校在扶贫工作中,具有提供人才支持、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扶贫攻坚阶段,高校尤其是人才资源更为丰富的“双一流”高校有能力更好地发挥“智囊 团”“人才库”作用,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新的视角、开拓 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领域。

(三)高校是科技、产业扶贫的“重要依托”

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是增强贫困户造血机制的重要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现代科技的应用。高校拥有大量的学科资源与科研人员,其中理工科学校、涉农院校更是积累了数量众多的农业科技专利,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研发上有突出优势,可为精准扶贫的产业培育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扶贫攻坚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依托各类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打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对接的通道,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更多农户高效脱贫、稳定脱贫。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强调,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具有人才和科技资源的独特优势,在助力扶贫脱贫方面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8]

(四)激发内生动力,从“打赢”到“打好”扶贫攻坚战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包含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在内的8条具体要求。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 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9]2018年全国两会答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打好”到“打赢”扶贫攻坚战包含全面 完成任务、保证脱贫质量、做好减少相对贫困工作三个方面,激发内 生动力作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扶贫攻坚中下一步要重点加强的 工作。除了政策引导、防止“养懒汉”外,还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引导,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脱贫的能力。[10]我国“双一流”高校拥有实施教育与培训的优势与资源,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过程中必然要承担起“主力军”的 角色。

三、高校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

近年来,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对接定点扶贫县实际需求,统筹优势资源投入扶贫事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拓宽、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帮扶效果不断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扶贫工作实效性

各高校着力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将扶贫纳入学校整体计划或将其作为工作重点,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与定点扶贫县签订合作协议,向定点扶贫县派驻专家团队、挂职干部等一线力量,不断提升定点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复旦大学印发《定点扶贫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与云南省永平县签署《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备忘录》,成立“上海(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探索构建了“1名县级副职+3至4名县属委办局副职+1名乡镇副职+1至4名驻村干部”的“1+N”干部人才精准扶贫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将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在云南省镇康县设立党建扶贫项目,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二)聚焦教育扶贫,助推当地教育补短板

各高校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帮助定点扶贫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南开大学通过引进校友资源捐赠建设“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升级配置创客教育设施,让更多贫困学生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和技术,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清华大学校企慕华教育与南涧县共同设立的“慕华-南涧互联网学校”为南涧县1800余位教师及教育部门负责人和25000余名学生提供慕华教育旗下平台的优质在线课程厦门大学按照“海原模式”设立支教点,通过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研究生支教团,连续20年开展支教活动,扎实开展教育扶贫。

(三)强化智力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

各高校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适应定点扶贫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内容,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让扶贫县产业发展的“问题库”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课题研究素材库”无缝对接。同济大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了一条以城乡规划为核心引擎,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助力当地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华南理工大学立足当地旅游文化优势资源,制定“1+5”的全域旅游规划项目包,精准定位,为当地打造“一体化”全域旅游规划。

(四)开展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惠民生

各高校发挥医学学科专业及附属医院作用,帮助定点扶贫县改 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 医疗等,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中山大学创新推出健康扶贫家门 口诊疗、劳动力恢复、结对帮扶“三大工程”,通过“造血式”定 点帮扶,因病致贫人数足足减少了近六成,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深化“三·三”医疗健康模式,学校三 家单位,致力于“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积 极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逐步打造一支 本地医疗团队,并在临沧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心血管外科基地。中南 大学探索“三位一体”医疗帮扶新模式,推动智慧医疗远程平台新 服务,建立帮扶合作“四级”服务新体系,开展医疗公益活动。(www.daowen.com)

(五)促进科技扶贫,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

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族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浙江大学以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为抓手,开发有经济成效、有带动和有辐射作用的扶贫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探索形成“资源-科技-市场”一体化产业帮扶模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东北林业大学依据学校学科优势,设计生物固沙与林下经济产业链,从物种种源到栽植技术,从育种扩繁、栽培示范到资金支持,从环境治理到林下经济全链条指导,建立种苗基地和生物固沙示范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综合提升。中国药科大学发挥高校的行业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形成“高校搭台、政府推动、企业助力、群众受益、多方共赢”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扶贫新模式,探索出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六)搭建平台载体,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各高校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创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定点扶贫县拓展产品市场和树立产品品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连理工大学开拓电商品牌销售渠道,建立了“佧佤翁”系列农特产品淘宝网和微商平台,建立“1+2+1+1”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即“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挂包单位线下销售+大型展销会集中销售+挂包单位福利性销售”,助力山村脱贫致富。武汉大学通过“产业培育+订单消费”全产业链精准扶贫模式,坚持“精准扶贫到户、稳定造血脱贫”的基本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产业,切实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电子科技大学利用“电子信息+”改造和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智慧城乡建设,增强脱贫攻坚“底气”。

四、高校扶贫工作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一)扶贫工作提高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双一流” 建设目标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提出动员国内高校积极支持、参与和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要求,通过对贫困地区教师、群众、农村基层干部、医务人员四类群体的专项培训,实现“四个助力”,大力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11]

从“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来看,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参与扶贫工作则为高校提供社会服务和履行自身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扶贫工作提升科研水平、推进成果转化,推动更高效地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

从“双一流”建设任务来看,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成果转化是高校核心建设内容之一。一方面,高校通过教育扶贫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和科研的具体素材,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运用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产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完善。同时,高校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开展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村共建等工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既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知名度,能够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扶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扶贫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平台,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参与扶贫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国家重要政策方针及“三农”问题的认识,便于大学生贴近社会民生,给大学生提供实践和了解社会民生的途径。支教、社会调研等扶贫实践,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平台,高校充分利用扶贫工作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品德与社会责任感,这也切合于“双一流”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任务。

(四)“双一流”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要致力于解决当前国家发展的难题

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对于“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将脱贫攻坚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扶贫可谓当前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发展问题与任务,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当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为完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五、树立“强校为民”的理念,构建学校发展与扶贫工作长效共赢

(一)高校的责任:扶贫是高校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目前,扶贫攻坚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定点扶贫成为高校的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特别是中央部属高校的定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定点扶贫是中央单位积极参与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有力抓手,主要领导要直接抓,多方筹措资源,努力为扶贫开发做出重要贡献。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双一流高校”更加应当承担起扶贫攻坚的责任,确保扶贫攻坚政治任务顺利完成。

(二)高校的使命:扶贫是高校需要承担的民生服务责任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功能之一,参与扶贫工作是高校服务社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扶贫工作不单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更是主动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方式。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脱贫攻坚不是负担;二是脱贫攻坚不容易;三是脱贫攻坚既要流汗、流泪,又要流血牺牲;四是脱贫攻 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高校扶贫对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来讲,传播的是爱心、希望、信念和人间真情;对于大学校园来说,弘扬的是责任、担当、使命和奉献的大学精神。教育扶贫形成的是薪火相传、文明接力的链条,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践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目前高校扶贫工作的落实更多是靠责任,这既与其创新能力有关,也与其责任意识密切相关。扶贫工作是“一流高校”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声誉的有效举措,可以说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感与 担当。

(三)高校的发展:扶贫是高校实现“双一流”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们更多地关注高校在扶贫工作中的工具性价值,而把扶贫工作与高校的发展割裂开来,高校应当将扶贫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双一流”建设中,实现学校发展与扶贫工作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实践和民生服务,扶贫本身就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课题。扶贫工作使得高校的教学与研究更“接地气”,贴近民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扶贫工作的学科化、学术化也有利于提升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纵观目前教育扶贫工作与成效,高校帮扶工作已经逐渐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未来也应当继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工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智库机构,开展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智囊团”作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四)高校的特色:“教、学、研、扶”一体化是高校建设的特色

不同类型高校的资源优势有所不同,其在扶贫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高校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应当把教学、学生、科研与扶贫有机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内部特色资源。发挥优势提高扶贫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扶贫工作推进会上也指出,各相关直属高校要把定点扶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于补短板,加强与地方的对接,加深对市情县情民情的了解,科学制定定点扶贫方案,实施精准扶贫,找准贫困县需求与学校优势的结合点。[13]国家“双一流”建设同样要求和强调高校建设的特色化。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3]习近平就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4]教育部:发挥高校优势探索扶贫开发多样化路子.

[5]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6]赵秀红,刘博智,杨宇,吴绍芬.陈宝生:综合扶智精准滴灌 做好教育扶贫.

[7]赵秀红,刘博智,杨宇,吴绍芬.陈宝生:综合扶智精准滴灌 做好教育扶贫.

[8]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9]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提高脱贫质量 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

[10]2018全国两会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答记者问(全文实录).

[11]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12]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高校教育扶贫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13]教育部:发挥高校优势探索扶贫开发多样化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