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势城市的新型路径:从智慧城市到考核评估

优势城市的新型路径:从智慧城市到考核评估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近年来“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等新兴名词的爆发正是借持续发展之势而衍生出的优势城市的新型路径。不仅如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管理重头戏则在于要进行考核评估,以确认目前的路径是否适合继续前行,是否需要进行修正完善,否则会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

优势城市的新型路径:从智慧城市到考核评估

2016年10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在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发布[1],其本质在于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设定全球标准,以推进兼具包容、安全和可持续功能城市的建设。可持续发展也是优势城市追求的根本命题,而它们若是希望能够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铸就持续的辉煌,那么光靠城市产业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城市这个系统中,只有产业是无法完成自我循环的,还需要两个基石,即“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的维护与反馈,这样三者之间才能搭建起坚固稳定的框架,共谋持续发展。如近年来“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等新兴名词的爆发正是借持续发展之势而衍生出的优势城市的新型路径。

(一)注入生态活力,让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共享共赢

环境的破坏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遗留产物。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地位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激增、规模急速膨胀,土地资源大量流失,城乡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城市优势与竞争力的提升路径。而且在继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知识化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浪潮即生态化浪潮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日渐关注起绿色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这个新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城市”首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和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具体是指将城市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这一支持系统的需求控制在生态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范围之内。相较于传统城市,它表现出兼具和谐、循环、高效、多样等多重属性。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主要关注以下几点:①规划先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运用生态学学理,纵观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制定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原则和途径,并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②注重城市美化绿化。生态城市描述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而城市的美化绿化不仅是自然平衡的一种展示,还是调节生态系统的一种手段。目前生态城市的建设大多将增加绿化面积作为目标之一,如在《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新增绿地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均衡绿地布局。③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线经济模式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所消耗的资源与废弃物也越多。而循环经济的运用,则将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高科技,实现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目标,并贯彻渗透于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过程、居民生活、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支撑。

但是由于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验、技术相对滞后,目前处于依赖于国家在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下进行的生态建设,还需加大建设模式及技术的创新,真正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生态发展的途径。

(二)用“智慧”连接社会,展示城市和谐发展新高度

社会和谐是每一位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所关注与追求的最佳状态,但是由于文化冲突、交通制约、管理落后等现象的存在,让人们在分享由城市优势锻造成果的同时并不能过多地收获附加价值,进而衍生出社会不平衡的局面。在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标志的第三代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这个新概念的出现则有效缓解了这种情况。智慧城市是以知识经济、资源集约配置为目标,将人文主义、技术主义相结合,从而形成集城市居民与信息通信技术于一体、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城市建设模式[17]。如今,我国上海深圳无锡、南京、成都、杭州与武汉等城市均已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的构建一般遵循着顶层设计先行、聚焦产业、管理评价及服务与之共进退的发展规律。

(1)在顶层推动上,立足全局,明确顶层设计方案,有效规划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与创新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以各个城市的发展情况为依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例如在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之前,《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就已发布,明确要在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方面,共同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这里也还要注意,顶层方案的设计还需要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来量体裁衣,以避免盲目建设,过度投资。像大中型城市可以提出向世界智慧城市进军的目标,走“大而全”之路,而小城市则可以另辟蹊径从数字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等入手,走“小而美”之路。

(2)在智慧产业上,以产业为载体,调整城市区域功能分布,突出地域特色与个性,打创新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可以依据城市自身功能划分,选择承接传统产业,并将新兴技术手段注入其中,促进其代际更新与转型升级,换句话说,也就是不断调适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以跟上当下的经济发展态势。其次,可以找寻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发展科技型新兴城市。

(3)在智慧管理与服务上,构建对接平台,推进管理服务与产业之间的同步,保质保量地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么建设智慧城市这样既费人又费财的大工程,非常需要后台配套的管理与服务来及时协调与整合资源,形成有效平台,对接社会上所有可利用的力量,广纳意见,以防微杜渐。不仅如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管理重头戏则在于要进行考核评估,以确认目前的路径是否适合继续前行,是否需要进行修正完善,否则会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像南京、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出台了关于考核评价的文件,但是目前在此方面仍缺乏适用标准,尚需完善,可将国内外智慧城市及应用领域进行对照,见表6-12。(www.daowen.com)

表6-12 国内外智慧城市及应用领域对照表

(续)

(资料来源:李健、张春梅、李海花的研究成果《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18];卓远视界第42期《智慧城市建设专题研究》。)

(三)让生态、智慧点缀产业,通往可持续的优势城市之路

实际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早已贯穿于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也就是说以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城市优势与环境保护,或者与社会和谐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那么若将可持续发展的三要素城市优势、社会和谐、环境保护放于同一系统之内,那又将产生怎样的模式呢?就目前来看,特色小镇这个概念倒是可以看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起源于浙江的块状经济与区域特色产业多年实践的特色小镇,具体是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重内涵、重实施,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1)特色小镇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内涵,更具有包容性。其中尤以珠海的TOD小镇表现最为突出,它深化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构建内涵,以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以慢行为主的绿色社区的氛围。而像以台州市路桥区的“沃尔沃小镇”为典例的特色小镇则是多个领域都有所出击,在产业上强调汽车工业,建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在文化与旅游上强调汽车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集汽车、教育、休闲、娱乐、运动、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汽车主题文化公园,在社区上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而且每个层面都是围绕着共同的主题进行结构设置。

(2)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还要推进公用服务与设施的建设。在特色小镇规划之初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注重特色小镇的历史文化传承,不断挖掘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在改善特色小镇的生态、人文环境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吸引更多知识密集型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小带大,建立起生态、人文、产业和谐共处局面的特色小镇模式可谓优势城市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石,它明确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方式与行为规则,为优势城市继续前行的方向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