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理论:地理优势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理论:地理优势的竞争优势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合。”产业集群拥有地理空间集中性。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具体行为表现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9]。

产业集群理论:地理优势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及梳理,我们对学者们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做出如下探讨,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内涵、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的分类。下面就这四部分内容进行较为具体的梳理阐述。

(一)产业集群概念及内涵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作为一种经济布局现象,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域内企业间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的传播与应用”。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合。”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群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一概念的定义与内涵也不断完善。罗莱特(J.A.Roldandt)指出“产业集群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客户,为了获得新的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利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恩拉特(Enright)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商业企业或非商业组织,对于作为该组内成员的个体来说,集群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客商和供应商关系、共同劳动力市场、共同的技术和配发渠道会促使集群企业联系起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9)指出产业集群反映了企业在相关的商务联系基础上所存在的地理组合现象,在集群里,企业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从松散的企业网络协会到多种形式的合作与竞争[1];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95)认为,产业集群是生产和销售一系列相同或相关的产品而面临挑战和机遇的企业在部门和地理上的集中[2]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也颇深:仇保兴(1999)认为产业集群更倾向于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3];王缉慈(2001)提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的产业在其相关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与其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徐康宁(2001)指出产业集群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特定地区的产业成长现象[4];张辉(2003)总结了学者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和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精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它代表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5]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本质的定义可知,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实际上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柔性集聚,产业集聚是指众多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域内的一般性的集中与聚合,而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6]。部分学者还认为产业集聚概念更为抽象,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一种表现形式,或是产业集聚的另一个称谓[7]。应从产业集群的结构为切入点探索产业集群的本质,这是一个集产业、区域和企业三个维度为一体的复合结合,其特点也非常明显:

(1)产业集群拥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集群通常向下游延伸至营销网络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通过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品联系起来的业内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产业集群是基于精细分工与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产业链的集合[8]

(2)产业集群拥有地理空间集中性。集群常常以政治为边界,但它也可能超越这一人为划定的边界甚至国界。从这个层面上说,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集群的地域范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在我国的特殊背景下,由于行政壁垒和政策红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我国的产业集群往往受政治影响较为严重,其地理边界也往往与行政区划边界保持一致。

(3)产业集群中各主体具有紧密的互动。帕得默(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之间由于互动而形成的繁荣兴旺的集聚。而部分学者也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集群是通过相互间的配套合作能获取绩效优势的众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具体行为表现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9]。王缉慈(2001)也在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虽然表现为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但实质上产业集群的本质既有当地的历史根源,又往往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的集合[7]。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实质是在特定领域内由各主体竞争合作的互动关系组成的,这种关系主要由产业企业的地理空间集聚反映出来。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尽管表述各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涵却大体相似。由上述产业集群的内涵可知,产业集群主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集群化成长特征

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产业等要素资源、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集聚的结果。因此,产业集群的集群化成长特征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集群现象源于三个方面:①基于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10]。②基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且往往是一个或一些核心企业带动许多配套企业在空间集中[11]。③基于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12]。从产业集群环境角度出发,由于附着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非政策性因素引发了各种相关类型资源的集聚,进而导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从产业企业自身方面出发,产业集群不仅仅需要产业关联,还需要相互关联的集群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通过有效的产业互动来构建本地的产业系统,这一系统的集群化成长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进而决定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产业集群的集群化成长作为其特征之一,对产业集群的健康生长、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的竞争优势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按何建等人在欧洲各工业区所做的实际调查表明,产业集群的空间范围从1平方公里到500平方公里不等,而且大约每平方公里50家企业。集群内聚集大量企业,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一般说来,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产生的产值至少在1亿元以上,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该指标达3亿元以上。可见,空间上产业的集聚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首要的基本的特征[13]

2.网络化成长特征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网络体系,这种网络结构包括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与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如研究开发、企业咨询、法律援助、资产评估以及金融、保险、广告、策划、审计、会计、测试、维修保养等各种服务性组织或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关系网络。上述网络关系往往被分为正式网络关系和非正式网络关系两类:正式网络关系表现为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合同等形成的关系;非正式网络关系表现为非合同的、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对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来说,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便是非正式网络关系的发展,这种网络是在人们经历了频繁而广泛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中不经意形成的,成为集群内的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资本,它能有效扩散和传递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社会化进程[14],有效保持和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出发,产业集群作为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开放网络,其区域内外的资源及产业上下游主体需建立交错复杂的联系,才能保证产业发展能获得必要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因此,产业集群网络不仅包括本地网络,还包括跨区域网络来共同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3.经济外部性特征

由产业企业成长机制可知,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美国硅谷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外溢经济效应为产业集群不断带来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的输入,硅谷逐渐集聚了上百家全球IT巨头和数以万计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特征主要是由于集群中的知识、技术集中,人才、资金集中,外溢的技术集聚和源于市场联系的外部资金集聚,导致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快速成长而产生的。

4.柔性专业化特征

产业集群也是一种系统性的柔性生产。这里柔性生产的“柔性”是用来描述对市场需求量、产品构成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它是相对于福特制(即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刚性”而言的。首先,产业集群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具有柔性化特点,即产业集聚内的企业由于智力和体力工作活动的一体化及高度灵活性,使得企业对新技术和观念具有快速吸纳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其次,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柔性化特点,即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商企业之间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协作。再次,产业集群企业的劳动过程具有柔性特征。即柔性化的企业中,学习型工人和兼职劳动力大量出现。企业内外的信息流动渠道增多,外部创新的知识、技术等更快更容易地流入、渗透,增加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速率与概率[13]

5.产业植根性特征(www.daowen.com)

植根性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中。集群内的企业不仅仅在地理上相互靠近,也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集群内的企业家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以此为基础,人们之间在日常的联系、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植根于互相所熟悉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因此,产业集群是一种积极参与全球分工而又与本地社会文化高度融合的本地化的产业聚集[13]

(三)产业集群的结构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由内部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作用而成。尽管产业集群内部构成要素和产业集群结构不同,但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内部的主要构成要素都包括以下几大类别:①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15];②下游产业的成员,互补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与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高校研究机构、职业训练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③行业协会/委员会和其他支持产业集群成员的民间团体[16]。同时,构成产业集群的每一主体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在集群内部,各要素之间通过网络沟通,彼此之间具有独有的联结方式和相互作用力,通过所获取的经验和技术改善自身结构与行为方式,从而不断优化升级。

网络是集群内的行为主体在沟通及交换资源的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学者从解释产业集群互动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模型[17]。其中,产业集群主要由行为主体、内外部资源及集群活动等部分构成(见图4-1)。集群网络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集群内部的企业、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等,集群内部的资源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金融资产、人力资源、社会关系等,集群活动则主要是指集群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6]

图4-1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模型

(资料来源: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在模型中,构成产业集群的每一主体都是网络组织的节点。节点与网络组织之间通过价值链相互联系起来。在相互沟通无阻的情况下,节点之间通过组织的运行,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使得其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与提升。另外,网络组织自身具备一定的调节与升级功能,使得各节点能获得期望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模型中的节点、价值和功能三者之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7]。当组织所处的环境及背景发生变化,以及外界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提升时,三者之中任意因素将随之发生变化,组织内原有的平衡将被打破,同时网络组织的发展将被持续推动继而促进网络组织的创新。这样一来,网络组织的价值将得到不断提升,相应的网络组织结构也必将随之变化。

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包含三层网络: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以及外部网络层。核心网络层作为产业模型的第一层,主要以供应商、竞争企业、客户和互补企业四者与企业(生产商)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网络的联系架构,即第一网络是基于产业关联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辅助网络层是模型的第二层,是以集群内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及产业集群中其他中介机构与组织等构成的社会主体为节点,以共同的服务对象为纽带而形成的网络层面[7]。第一层和第二层网络结构基于产业联系、知识共享和社会规制与公共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18]。由产业集群的形成与特征可知,产业集群是开放的系统,集群内部的各主体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与沟通,而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产业集群整体往往是全球产业、经济发展链中的某一环节。因此,第三层网络——外部网络层便应运而生,它主要是指产业集群网络所处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由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资源、资金积累、人才资源和知识技术构成,这些要素在集群内外部的传递和交流对于产业集群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分类作为厘清产业集群运作机制和集群内部互动关系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产业集群分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归纳式分类法与演绎式分类法。归纳式分类法基于现实中集群的细致考察,在案例的基础上对不同集群的特征及边界进行总结;演绎式分类法主要根据集群的关键特征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19]。在实践中,以上两种分类法可交替使用。

Markusen(1996)从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角度把产业区分为四种类型,即马歇尔式产业区、轴轮式产业区、卫星平台产业区、政府启动型产业区。这里的产业区实际上就是产业集群,该分类的依据主要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集群的向外扩展倾向[19]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

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以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部存在浓厚的“产业氛围”,企业之间彼此依赖,竞争与合作并存[20]。同时,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区域周边延伸出许多服务于产业集群的服务机构。例如意大利的产业集群。

2.轴轮式产业集群

轴轮式产业集群是以一家或几家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城,“轴”通常是指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通常由众多中小工商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发展;“轮”是指龙头企业与这些中小企业之间的紧密或松散的联系。例如美国西雅图是以波音公司为主导的“飞机城”;底特律是以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为主导的“汽车产业城”[19];南京的轨道交通业也是颇具典型意义的轴轮式产业集群。

3.卫星平台产业集群

卫星平台产业集群是一种孤立式分支机构的聚合体,如跨国公司为了利用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生产基地。这种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区外企业总部的决策以及当地提供资金来源、信息技术、商业服务等共享资源的能力[20]

4.政府启动型产业集群

政府启动型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所带动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多指军事基地、国防基地、高校等研究机构或政府行政办公中心区等产业集群。此类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治意愿与政治行为[20]

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任寿根(2004)提出除了上述产业集群之外,新兴产业集群也越来越广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主要是针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主要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群高度依赖政府主导与制度分离;同时产业集群高度依赖相关产业发展。这类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信息优势和品牌优势,但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面临的风险和创新压力也较大,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典型发展轨迹即为创新→衰退→再创新。政策干预的方式主要是制度分割,该类产业集群反映了地方政府作为产业集群的主体之一,在该类集群演进过程中,通过地方政府与集群内企业主体的联系起着主导作用[19]

通过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归纳梳理,能够明确产业集群并非简单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柔性集聚,而产业集聚是指众多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域内的一般性的集中与聚合,可以说,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6]。同时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性以及地理空间集中性的特点,产业集群中的各主体往往还具有非常紧密的互动。此外,产业集群还具备集群式成长、网络化成长、经济外部性、柔性专业化、产业植根性的特征。同时,通过对产业集群结构的分析,大致了解了集群内各主体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后面分析南京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在产业集群分类方面的梳理中,也大致可以认定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是属于轴轮式产业集群,后面也将结合该类别的产业集群特征对南京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