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城市优势到优势城市:资源视角下的思考

从城市优势到优势城市:资源视角下的思考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城市优势的优势城市的打造是一个城市的战略追求,甚至是一个区域的战略取向,不仅包括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包括城市群中城市优势间的竞争与协调。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之间的辐射功能叠加加重,导致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PPP模式的出现对于包括上述项目在内的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如今政策利好,PPP牵手文化领域也将为城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从城市优势到优势城市:资源视角下的思考

所谓花无百日红,盛衰循环是历史的规律,对于资源型产业也是如此,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或成本上升时,都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及经济衰退,需要相关部门提前做好思考与布局,正确认识城市资源的相对性,并安排应对措施——既包括自身的发展战略,也包括城市群的协同作用。

(一)城市优势的相对性

正如第一节所述,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急需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大力发展工业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全国人民温饱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时期,精神需求还未曾浮出水面,因此文化资源并非当地政府的核心关注点,也并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所幸人们没有忽视文化资源在长远的未来所能带来的效益,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同时一步步开发、布局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完善。

也就是说,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同样是文化资源,却并不一定是城市发展的优势。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文化产业之于西安成为支柱产业形成城市优势,但对于关中城市圈,对于陕西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还未达到足够的优势。界定某一资源是不是优势,某一产业是否具有发展优势,都需要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人民的需求、所属的空间范围来判断。

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正确认识城市优势的相对性,根据时代特征、空间范围合理发展城市优势,把控城市优势。

(二)掌握城市优势,打造优势城市

1.优势城市的打造

在运用资源优势打造资源型产业,并将资源型产业发展形成城市优势之后,必须提前思考产业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优势累积与转化问题。不论是对内涵的扩展还是市场的开拓、产业链重构,甚至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转化,都需要重新思考。例如国际上著名的法国洛林及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成功转型。

在这一阶段,很多城市基于前期的发展基础,不再依赖原有的自然资源,而是转移到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方面,尤其是科技带来了大量的新资源。在优势消失、经济方式转变的情况下,如果原有基于资源的优势不能及时转换,城市就会面临经济危机,此时需要及时的战略制定、对资源的重新思考、对自身经济状况的重新思考,需要政府及相关企业对发展方式的重新思考、发展战略的重新制定、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

以文化产业为例,如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层次的比例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思考和付出努力的方向。这关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民众文化消费需求,也就关系着文化产业是否能够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核心层”的传统文化将难以满足民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就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应努力推进“外围层”以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外围层”比例而降低“核心层”比例。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才能使产业发展产生的城市优势发扬光大,进而为打造优势城市奠定基础。

基于城市优势的优势城市的打造是一个城市的战略追求,甚至是一个区域的战略取向,不仅包括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包括城市群中城市优势间的竞争与协调。(www.daowen.com)

2.从竞争到协同:城市群视角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是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促进城市群内部从竞争走向协同,是构造城市群城市优势、打造优势城市的迫切任务。

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之间的辐射功能叠加加重,导致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城市间的竞争有必要,但是过度竞争会导致资源耗散严重,经济发展滞缓。城市由竞争走向协同是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间协同的一个重要主体形态。

政府这个主体在城市群内城市由竞争走向协同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城市分工合理。若一个城市群内所有城市都发展同一种行业,竞争就会加大,那么就会出现产能过剩、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甚至会发生恶性竞争事件。因此,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分工是协同的第一步,如西安主要发展秦汉文化,而延安主要发展红色文化。其次是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城市群协调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供给和分配,建立城市群内城市的紧密合作关系能够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若无协调机制,那么城市间的合作难以深入推进,城市群的整体经济效应也无法发挥。政府是建立协调机制的主体,政府间的充分协商是建立协调机制的主要途径。

3.创新模式的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应当适时采用创新开发模式,辅助产业链拓展、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及区域协同壮大。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发展建设逐步暴露出财政资金压力大、建设缓慢等问题。而以文化产业作为城市优势的城市发展,一般来说会涉及文化旅游、文物保护、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小镇等内容。这些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往往总体投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总体利润水平不高。过往政府重资产、大投入、高优惠、行政化的运营效果逐渐进入瓶颈期,急需市场化、高效率社会资本力量的进入。

PPP模式的出现对于包括上述项目在内的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福音。PPP模式的引入将在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建立起长效均衡机制,有效避免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短期逐利性,将双方的利益诉求捆绑在一起,促使各方各显其能,同心协力投入到文化旅游、园区开发等项目中去。

PPP虽然已经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此前较少涉足文化领域。如今政策利好,PPP牵手文化领域也将为城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自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中首次将文化领域纳入PPP模式适用范围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鼓励在文化领域采用PPP模式。

根据财政部PPP项目库信息可以知道,可以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文化场馆,即文体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会展中心、戏剧院影视城等;二是古城保护,即古城文物保护点、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三是文物保护,即对历史文物的修复保护工程;四是其他文化类项目,主要为以上传统文化项目的延伸,包括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园、会展中心、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文化研学基地、文化广场、文化街区影视基地、广播电视发射塔、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华字库开发等。

PPP模式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新动力,在文化领域也有了成功的实践。例如,福建省泉州市文化中心采取PPP投入模式,将公益性文化设施与经营性文化设施配套,用经营性收入反哺公益性投入,给民营资本稳定长期的盈利预期,使其投入文化建设;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建设通过PPP模式,探索了一条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有机统一的路径[24]。文化类项目采用PPP模式能够增加文化领域公共供给、优化风险分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如今,PPP模式已经成为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由此可见,跟随时代脚步采用创新模式发展城市优势,是打造优势城市的重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