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战略与优势城市:发挥城市优势

城市战略与优势城市:发挥城市优势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城市优势正如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一样,城市战略的核心是获取与保持城市优势,对于单个城市而言,该优势包含竞争与协同两个方面。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城市优势的本质是竞争与协同优势。其中,竞争优势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同业竞争优势,而协同优势是指城市服务于城市群及城乡整体竞争的协同优势。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优势具有时变性与相对性。

城市战略与优势城市:发挥城市优势

尽管在“竞争三部曲”中,竞争战略用于分析企业优势,并延伸至国家层面,但仍未应用于分析城市优势。从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来看,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取应基于既定的国家竞争战略。因此,我们对城市的研究也必须从战略开始,从而为优势的研究提供支撑。

(一)城市战略

城市战略不同于城市规划,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战略的导向是获取城市优势,而规划的导向是为完成城市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任务。我们将城市战略的基本概念定义为:城市战略是指城市为了获取并保持自身优势而采取的长期性、全局性策略行为。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战略:

一方面,城市战略的主题是产业,正如波特提及的,产业是构成国家竞争的基本单位,区域或城市也是一样,产业竞争力是反映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方面。尽管一个城市的成功发展可以找出许多方面的因素,但究其本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产业是可以综合反映其他因素的最终体现。

另一方面,城市战略的本质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协同。当然,竞争与协同都是针对某个城市的战略而言的。实际上,协同是竞争主体的扩大化,是将城市个体的竞争转为群体的竞争,是“为了整体竞争的个体协同”。在中国当前城市化阶段,竞争与协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协同形成城乡统筹后的竞争;二是城市之间的协同形成城市群的竞争,例如上海与北京的竞争,并非仅仅是两个城市的竞争,而是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又如,南京与扬州同属长三角城市群,两者之间并非形成直接的个体竞争,而是通过协同优势的发挥,共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

因此,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战略是围绕“竞争与协同”而展开的产业活动。这虽然来源于波特关于企业与国家竞争战略的研究,但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恰恰是中国城市化特定阶段所带来的。

(二)城市优势

正如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一样,城市战略的核心是获取与保持城市优势,对于单个城市而言,该优势包含竞争与协同两个方面。我们对于城市优势的概念定义如下:城市优势是指一个城市相比于其他城市或为了共同促进群体优势而占据的有利位置。基于城市战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城市优势:

(1)城市优势的主题是产业,与城市战略的主题是一致的。我们用产业来反映城市优势,并非忽视其他优势,而是将其他优势都集结在产业上来,因为各项优势并非在同一层次。

(2)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城市优势的本质是竞争与协同优势。其中,竞争优势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同业竞争优势,而协同优势是指城市服务于城市群及城乡整体竞争的协同优势。

(3)城市优势的构成因素。正如国家竞争优势一样,城市优势并不是一个不可分解的“黑箱”,而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我们认为,城市优势由三个基本要素和一个主体要素构成,如图2-3所示,三个基本要素又称“铁三角”,包括:生产要素(重点关注城市资源)、相关产业(重点关注产业集群)、产业市场;一个主体要素是政府与国有成分,它们通过对三个基本要素产生作用而形成城市优势。

图2-3 城市优势结构图(www.daowen.com)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国家竞争优势,城市优势有如下特点:

(1)内涵更为宽广,原因在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必然的,而国家之间却不存在这种必然性。

(2)城市优势的构成要素有所不同。一是忽略了机会要素,是因为“钻石模型”中的机会对于城市而言,并非像国家层面表现得那么明显;二是将国内市场需求与企业条件合并为“产业市场”;三是政府要素加入地方国有成分,是基于我们对于国内城市发展的观察而设定的,这提升了政府的内涵。

而需要注意的是,城市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优势具有时变性与相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不同以往,过去的城市优势可能已被消耗殆尽,也可能随着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改变优势变劣势。正是由于城市优势的这种不确定性,城市战略的制定应该立足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掌控自身优势,积极积累优势,并在关键时刻进行优势的转换,创造新的增长极,引领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下文将重点介绍优势城市的具体构建过程。

(三)优势城市

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成为优势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仅仅形成城市优势是不够的,还要取决于城市优势是否得到运用、累积,并在优势不可持续时得到有效的转换,形成相关联的其他城市优势。

优势城市是建立在城市战略与城市优势基础之上的。我们将优势城市定义为:优势城市是城市战略的目标,是能不断形成、运用、累积、转换自身优势的城市,如图2-4所示。

图2-4 优势城市示意图

其中,形成城市优势是前提条件,资源型城市在此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却不能过于拘泥于此(如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作为构成该城市优势的一个要素,天然存在);运用是针对发现并形成的城市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加以运用,并维持这种优势;累积是促进城市优势在要素运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转换是城市优势不可持续时进行的关联转换,既可以是要素内部的转换,也可以是要素之间的转换。鄂尔多斯在发展过程中未有效进行优势转换,导致发展一度出现短暂断层,目前鄂尔多斯重新认识优势、合理进行规划,走向优势转换之路。温州也是如此,发展动力得益于民营企业的集聚与开放,却也桎梏于其的分散,如何进行优势转换也成为温州破解发展困境的首要难题。再加上现在处于全球化的复杂时期,又为城市优势的打造与转换增加了难度。

我们注意到,形成城市优势的各项要素在构建优势城市时都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但作为主体的政府及投融资平台则负有天然的领导及组织使命,而该使命是其他四种要素所无法具备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与目标,但不以构建优势城市为目标,而是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了优势城市的构建。相比于鄂尔多斯与温州,陕西榆林市却成功地将煤炭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集群优势,并有效规避了城市发展断层现象,其中就有政府及投融资平台的一份功劳。受宏观政策调整、煤炭消费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榆林也同样面临“资源诅咒”的发展困境,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陕西省委、省政府为支持榆林的发展,出台新27条,即《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对榆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了“三个转化、四个产业链”的指导思想,支持将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创新的活力城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政府对榆林市产业和生态发展进行了细致研究与规划,做出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为城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确保了榆林市城市优势的积累和转化,防止未来资源匮乏时城市的衰退。目前榆林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如榆林神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华源电力产业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使得榆林市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加快。可见,地方政府在榆林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极协调各类资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领导与组织作用。

综上所述,优势城市构建的第一步是形成优势,进而运用优势、累积优势,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还需转换优势,从而形成了优势城市的构建体系。同时,在构建优势城市的过程中,应大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良性的循环。本书第三、四、五章将分别阐述主体如何通过对生产要素(城市资源)、相关产业(产业集群)、需求与企业(产业市场)进行作用,从而构建优势城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