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效率: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如何提高效率: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你想实现你的销售目标,更要做好时间管理。很多次测试的结果是同样的任务,彼此的时间管理能力竟然相差了几十至上百倍。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在智商上,而是在时间管理能力上。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在时间管理上的这种症状,比身体上的帕金森综合征更加阻碍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能想出几件事要做,说明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如何提高效率: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哈佛大学爱德华·班菲尔德博士对美国上流社会的流动性做了几年的跟踪调查。他一直在寻找为什么有的人发展顺利,有的人却止步不前。通过对各种不同假设的测试,他最终得出结论:这一切完全是由个人对时间的态度来决定的。要想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时间管理。如果你想实现你的销售目标,更要做好时间管理。

多年前,我曾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一家人如何高效工作,又是如何从容淡定、有条不紊地度过一天的生活的。这原本是一则玻璃的广告,但这家人的生活状态却着实令人羡慕。很多次在课堂上,我让学员形容自己的一天,他们往往给我这样的词:忙乱、没时间、压力大、惨……我说:“如果给你86400元,要在一天时间内花完,不花完钱会被收回,你打算用什么原则来分配这笔钱呢?”

首先,你会花完这笔钱吗?至少至今为止还没出现说不愿意花完的答案,因为不花完也就没了。那你会用什么原则来分配这笔钱呢,怎么花?很多学员回答买东西,他们往往说的是比较贵重,同时对他们比较重要的东西。接着,我又让他们算一算一天有多少秒。你也来和他们一起算算吧。哈哈,没错,一天正好是86400秒,明白我为什么这么举例了吧?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我用金钱和时间来做比较,你就更能明白时间的宝贵。我们不会浪费钱,但我们每天是否没有浪费过时间呢?

现在我要给你分配一个任务,需要策划和执行一场你母亲的生日会,可是你只有三个月(2160小时)的时间了,将如何安排?请把计划写在下面,并估算一下你累计所需要的总时间(以小时为单位)。假设你所有准备的时间都是自由的,没有其他安排。我给到学员的任务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给到他们的时间。从最短的三天(72小时)到一周(168小时),再到一个月(720小时),最长的是三个月(2160小时)。统计结果令人吃惊。给的时间越长,他们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就越长。也许有人会说花的时间越长完成的质量越高,真的如此吗?你的领导要求大家周五下班前完成周报,最晚交的那位一定完成质量最高吗?很多次测试的结果是同样的任务,彼此的时间管理能力竟然相差了几十至上百倍。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在智商上,而是在时间管理能力上。在智力上不会有几十倍的区别,但在时间管理上是会有这么大区别的。

如果有多少时间就用掉多少时间,那么如何体现我们是在“管理”时间呢?我们讲“时间管理”,是你来管理时间,而现在是给你多少时间就用掉多少,那就是“时间管你”了,这样就成了时间的奴隶。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发表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如果在时间管理上有这样的毛病,我们就称之为“时间管理上的帕金森综合征”。在时间管理上的这种症状,比身体上的帕金森综合征更加阻碍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帕金森定律是我们实现时间管理最大的障碍。那我们要如何克服帕金森定律呢?有人说那就给自己限定更短的时间,对不起,你给自己限定的时间限制和别人给你限制的不太一样。比如参加一场成人销售证书的考试,你没有准备好,不参加考试就没有补考机会了,所以为了不错过考试,你会拼命复习,但如果没有这场考试的时间限定,你即便没准备好,你仍可以告诉自己再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准备,反正还有时间。帕金森定律的根因是还有时间,如果我们可以让自己明白你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空”,你就不会为做一件事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比如销售们如果分解了目标知道自己每周需要打400个陌生电话,约见20个客户,他就不会在查找客户清单上花费整整一天时间了吧。

怎么让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事要做呢?光靠脑子记好像不太靠谱,建议大家还是记录下来。提供给你一个工具,叫待办事项列表。现在如果让你想一下你目前需要做的事有几件,你会想到多少件呢?5件,10件,15件?其实,你真正需要做的事远不止这些。比如,我需要与某培训机构开展一门版权视频课程的录制与开发合作,我们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我的待办事项将会产生多少件事呢?我最慢也需要在50天内完成10万字的逐字稿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平均到每天就是2000字的编写和修改,请问我现在有多少件待办事项了?至少有50件事了吧?如果你只能想出几件事要做,说明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空间还比较大。作为一名培训师,我往往需要提前一年做好时间规划。当你把计划变成一件件需要执行的事时,你自然就能感觉到时间没那么宽裕了,你自然就能克服帕金森定律。

知道这个工具的人不少,真正能用好的人不多,使用待办事项列表做记录的原则有两个,如图2-3所示。

图2-3 待办事项列表

请问,你一天可支配的时间是多少小时?除去吃饭、睡觉、洗漱、上厕所等必须花掉的时间,你只剩下12小时左右,你可以把需要做的事分配到每一天,但注意不要写几点到几点做什么,而是应该写下这件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度,这是第一个原则。因为如果你写了几点到几点来做,万一有突发事件,那你后面的事情就都要推迟,这可能会导致你后面的拖延的问题。第二个原则是只需安排6-8个小时的事,因为可能有突发事件,排得太满依然会给你可能执行不下去的麻烦。

小白和小红,同年同月同日进公司,两年以后,小红升到了销售主管,小白还是个销售顾问。小白很不服气,因为他是985毕业的,小红仅是211。小白当初的专业成绩那可是遥遥领先,在他眼里小红一切都不如他,小红之所以能够升官不就是因为会拍马屁吗。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找到了领导:“领导,我想问问,为什么只升小红不升我呢?”领导看了他一眼,说道:“给你一周的时间,你仔细去观察一下小红和你做事情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一周以后你再到我这里来,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其实,领导心里也是认可小白的能力的,只是……

周一,开晨会,领导给小白和小红同时布置了一个工作任务,他说在周五下班之前,请他们两位各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给他。这两个任务是一模一样的。转眼,时间来到了周五下午三点钟,五点就要下班了,小白还在忙不迭地做着这份市场报告,因为昨天晚上才发现有些数据还需要调整,所以今天一天都在忙着修改这份市场报告。

当天早上九点来到公司,小白他习惯性地打开了邮件,发现有一个客户投诉非常紧急,没有办法,他只得先处理客户的投诉,刚刚处理完,销售部的经理又打来电话找他,说有一件紧急的突发性事件需要他协助,他只得先处理销售部经理布置的工作。

“乱七八糟”的事儿终于忙完了,抬头一看,手表时针已经指到了将近十二点。“那还是先吃饭吧,吃完饭我就赶紧完善这份报告。”小白心想。下午,他一点儿也不敢开小差,全神贯注地修改市场报告,修改完最后一个字,他抬起手看了下手表,16:50,赶紧写邮件发送出去,然后松了一口气,心想:我总算按时交了作业。他对自己感到满意,因为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拖拖拉拉。

转眼,时间来到了周一早上九点半,小白的电话铃声响起,领导请他进办公室。他内心一阵得意,期待着领导的表扬。进入办公室以后,领导请他坐下,让他说说上周完成任务的感受。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多家对比,如何制作PPT,如何修改数据,小白将整个勤奋努力的过程向领导表白了一番,并且强调在五点之前准时发邮件给领导。他满心欢喜期待着领导的赞美。领导似乎看出了他的意图,挺了挺胸:“小白,你知道小红什么时间提交的吗?虽然你们俩报告内容不一样,但时间和质量要求是完全一样的。”小白迷茫地看着领导,因为他实在猜不出来。“星期三下班之前她就交给我了。”领导说。小白大吃一惊,心想:我们俩平时事情都非常多,小红现在还要带团队,事儿可真少不了,这个报告星期三下班之前就提交了,怎么可能?如果真的有可能,那他这个质量可能有问题吧。

领导似乎猜出了小白的想法,语重心长地说:“小白,如果我们每周只做完本周的事情,你会不会觉得时间可能还是会不够用?”小白回忆礼拜上个星期五他原本可以提前交作业,可是一件件突发的事情打乱了计划。领导接着说:“其实,人和人的智商或者说能力相差不会太大,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绩效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当初我看中你是985,小红是211,你的基础比小红还好,但是我没有想到小红在时间管理能力上非常地强,这导致她的绩效和你差距越来越大。小白,你有没有听说过在时间管理当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啊?就是两个维度四个象限,它把时间分成了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和既不重要也不紧急四象限。”小白也是个爱学习的人,这个四象限可是经常听人提起,大概知道一些。

领导接着说:“你觉得这四个象限当中,每一天花你时间最多的是在哪个象限呢?”小白觉得每天他似乎都在做紧急的事情,而且一件比一件急,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上,每天的计划都会被打乱。领导接着问:“如果让你选择的话,你希望把最多的时间花在哪个象限上呢?”“那还用问吗,四个象限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要紧急的那个象限啊,如果让我选择,我当然愿意把我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重要和紧急的事情上。”“你知道小红每天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哪个象限上呢?”小白百思不得其解,重要紧急肯定是最重要的,难道小红还有其他选择吗?“这就是她和你最大的不同,小红每一周都会把重要紧急的事情第一个完成,完成掉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她就会去做那个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所以,她能把下周或者再下周或者这个月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大多数都提前做掉,因为那些看似不紧急的事情,会随着时间地推移变得越来越紧急,最后会从二象限变成一象限。”

小白觉得领导的话非常有道理,他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小红超过他的原因。小红之所以能在周三下班前就完成这份报告,就是因为他上周做了很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他上周就把这周的活儿给先干掉了,当突发状况出现的时候,就不容易被打断,所以周一至周三,她几乎毫无干扰地就把任务给完成了,再想想自己的做事风格呢?小白非常惭愧,因为他把大量时间用在重要紧急和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上。

你每天都会有很大量的突发事件要处理,因此事情变得没有计划,所以做事情的效率就会降低。有些人进入职场三四年就可以完成别人职场生涯三十年或者四十年做的事情,由于他时间管理能力强使他在职场上获得了不一样的职业发展。

这就是我曾经的团队成员的真实故事。如果把事情按图2-4这个四象限来分析,哪个象限更有价值,值得我们花更多时间来做呢?重要不紧急这个象限内的事情,值得我们每天花至少60%以上的时间来做。作为一名精英销售,做好时间的计划,尽量少做不重要的事或交代他人来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吧。

图2-4 四象限法则

史蒂芬·科维先生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位女士面前放着一个玻璃罐子,罐子旁边放了很多石头和沙子,石头有大的,也有小的。请这位女士想办法把这些石头和沙子全部放进这个罐子。第一次这位女士先把沙子放进罐子,之后再把小石头放进罐子里,最后放入大石头,可无论她再怎么变换大石头的摆放位置,余下的几块大石头依然无法全部放到罐子里。

第二次她完全反了过来,先把大石头放进罐子,大石头的旁边留出很多空隙,然后,她又将很多小石头放进了罐子,这些小石头将大石头旁边的空隙填满了,最后她把沙子全部都放到了罐子里。

这个试验的结果令在场的所有人非常震惊,同样的罐子,同样的石头数量和体积,只因为放入顺序的不同,结果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试验很好地解释了时间管理中第二种时间打包方式的重要性。实验中的大石头比喻的是整块的时间,就是指大事情,小石头比喻的是零散的时间,就是指小事情。

有效的时间管理,你需要先将整块的时间处理大事情(如:大石头),空隙时间再去处理零散的小事情(如:小石头),这样在单位时间内,你的工作效率才会更高。这样你才不至于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回想一天的工作,感觉怎么做了很多杂事,正事一件没做了。这也是为什么别人一周内可以有效拜访20家客户,而你只能拜访5家的原因了。因为时间一旦被合理打包再安排,效率就将大大提升,你就有更多时间来做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了。

如图2-5、2-6所示这两张待办事项对比,如图2-5所示安排了太多杂事,以至于如图2-6所示中的“客户开发”和“三家客户拜访”排不进去了。那如图2-5所示中这些“杂活”怎么安排呢?建议大家集中安排,效率更高。比如,一周就安排一天做客户清单整理,而不是分配到每天做,包括如图2-6所示中被暂时划掉的内容都建议用整块的时间来做会更高效。

图2-5 待办事项1

图2-6 待办事项2

小练习:

1.在纸上写下“How are you?”,记录下你所花的时间。

2.同样是“How are you?”但只写偶数位的字母,记录下你所花的时间。

请问看到结果,你的感受如何?体会哪个更有效率?如果没猜错,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第二个所花时间更长,为什么写得更多的所花的时间反而更少呢?

最近几年,我经常到全国各地给学员上课,有些时候上课总有这样的学员,要么带着电脑来边工作边上课,要么不停地跑到教室外接打电话,他们喜欢边工作边学习,感觉这样效率才高,可是这样效果真的好吗?上课没认真听,时间一长知识点就忘得差不多了,回邮件的时候也没特别专注,所以当时怎么写的,他也记不清了,这样做事到底是效率低了还是高了?有没有感觉现在记忆力下降很多,为什么?你现在看一篇文章,特别是微信上的文章花多少时间?过去呢?

时间打包的第三个工具叫“专注”。在只写偶数位置字母的练习中,虽然完成的工作量少了一半,但是完成的时间却并没有缩短,甚至更长了。这说明合理安排工作,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的,两件事不停切换,从切换到专注大致需要十几分钟过渡时间,人的大脑也习惯于一个时间专注做一件事,尽量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也来做这个同名的小练习。如果想让你的每月支出更合理,最好记录你一段时间的支出明细,然后分类统计自己在哪些方面超预算了,哪些方面支出不足,在后面时间做有针对性的调整,时间管理也是同理,时间审计怎么做呢?

看看现在几点?第一步,请你花20分钟详细记录下昨天这个时间到今天这个时间,即24小时的时间使用明细(如昨天上午9点到今天上午9点),请以分钟为单位。将你所做的事分得越细越好(比如不要写“上班”,而是写出这段时间做了哪些具体的事);第二步,请用“1440分钟-你明细中所有事项所花时间=你丢失的时间”;第三步,请选出这些事情当中属于成长的事情,计算出“成长时间”总和。何为成长时间?为达成目标而发生的学习行为(知识、能力、经验都算成长时间),锻炼算成长时间。看电影算不算成长时间?要看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有几次我看电视连续剧是为了开发课程准备素材,那也可算入成长时间。

根据统计发现,职场人士的平均丢失时间在2小时左右(中位值),平均一天的成长时间(周末也算入)在5-6个小时。自我觉察,这是否会触发你做一些调整?

一般我会建议大家先做时间审计(如表2-1所示),这相当于医生问诊,找到病因,调整就有了目标。然后,建议大家列出至少三个月内的待办事项列表,越细越好,最好细化到每一天做哪些事,分配时别忘记结合我们的工具二和工具三,最后把这些事放入工具一中分类,只做那些重要的事。相信你的时间管理能力会越来越棒,你会慢慢感觉到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多重要的事有时间做了,你做事的规律越来越符合80/20原则,离精英销售就更进了一步。

表2-1 时间审计

做了计划不执行,并带来负面后果的,在本书中被称为拖延。

你有拖延症吗?请填写表2-2,看看结果。

表2-2 拖延事情记录表

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拖延症的,我们有的只是“拖延的行为”。一旦上升到“症”,就意味着这种行为让他感觉十分痛苦,有想改变的欲望,但越想改变就越拖延,以至于影响到睡眠、吃饭,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如焦虑和抑郁等,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自称有的“拖延症”,最多是“拖延行为”。不过也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就算你知道了如何克服拖延,拖延行为仍可能终身陪伴你,你时不时还会拖延,只是学习后的你会更容易觉察到自己的拖延行为,并知道如何去改善。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希望了解如何克服拖延,那就让我们进入后面的学习内容。

接下来将给到大家多种克服拖延的方法,相信至少有一种是适合你的。

相信我们都体会过拖延带来的坏处。比如,当你还是学生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生过明明有时间,却不复习功课,非要拖到考试前才复习的情况呢?公司开放某管理岗位的自荐机会,但你觉得还没准备好(每年都对自己这么说)就放弃自荐,错过机会;想着要给电脑备份,直到某天突然电脑死机,这件事也没来得及做,资料全部丢失;健身计划想了好多年,卡也办了,一年也没去几次;答应别人的事一直没做,别人对你的信任感降低;同事间AA吃饭,好几次没及时付款,后面真忘了,发现同事们这几次吃饭也没再叫你;家里水电气账单没及时支付,产生滞纳金;朋友来看望你,想到有个东西要交给他,结果走的时候忘记了,还得再快递给他 ;一份培训报告,原来可以一气呵成,但拖拖拉拉分成几次完成,前面加起来的时间超了好几倍……既然拖延有那么多坏处,为什么还不行动?因为你害怕这些行动带来的后果。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正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各种恐惧。(www.daowen.com)

就拿拖延复习这件事来说,到后面临阵磨枪,结果考得还不错,你会怎么想呢?“嗯,如果当初好好复习了,保不准考第一名也没问题。”但如果你没拖延却仍然考得不好呢?这背后的恐惧是什么?正是害怕别人的评价和态度。

2014年俞敏洪参加《我是演说家》时说道:“大学四年我一次班干部竞选也没参加,我一次恋爱也没谈过,是我不想吗?我也想,但是我害怕。我害怕这个女生说:‘你还想追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真是这样,我除了找个地缝钻进去,还能做什么呢?所以错过了大学中本该发生的各种美好。可现在想来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喜欢你的女生呢?你害怕别人的眼神,所以你不敢去做。当我离开北大时是一个快变成教授的人,到变成一个拎着糨糊桶穿着破军大衣到北大贴广告的人时,内心充满恐惧,这可都是我的学生啊……果不其然,学生走过来说:‘俞老师,你在这儿贴广告啊?’我说:‘呵呵,是的,我从北大出去自己开了个培训班,自己贴广告。’学生说:‘别着急俞老师,我们来帮你贴。’”

也许有些事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恐怖,俞敏洪的演说想要我们摆脱的是什么?

除了害怕别人的评价和态度,我们还有其他的恐惧,比如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害怕行动中的困难,害怕无法及时行乐,这些都导致了我们的拖延行为。请在图2-7中做好记录。

什么是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示例:

“你不是那块料。”

“原来你就这种水平!”

“再努力也做不好的。”

“你不行啊。”

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力是固定的,那就会更害怕他人的批评,你认为你不会改变,就这样了,你不确定努力的价值,所以你也更想让自己看起来聪明,因为无法变得更好,只有证明现在是正确的,是最好的,这就是僵化型思维。当你拥有僵化型思维时,你就越来越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图2-7 拖延行为记录

在我的课堂中,总有另外一些学员,他们不害怕展示自己的未知和错误,每次知道自己的不足后,他们都会说:“老师,能不能再多讲讲。”为什么这两类人有如此大的差别?当你相信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就会想让自己不断去学习,就会愿意接受挑战,相信努力的效果,愿意从批评中学习,因为你相信学习之后会有改变和进步,他人的评价并不重要,因为你会变得更好。

每年培训界都有各种大小比赛,有些入行时间稍长一些的“老讲师”并不会参加这类比赛,虽然比赛并未规定只有新讲师才能参加,他们也知道参加这类比赛对进一步打开知名度和提升自己的培训水平有不少的帮助,但他们也还是不报名,每年这类比赛的组织方都要大费口舌游说一些老讲师参赛以显示比赛的含金量,这当中不乏僵化型思维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足够好,好到再也无法提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态度。2018年我报名参赛时,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声音,劝我不要参加,因为万一评价差了,会影响自己的培训师生涯,但我觉得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在比赛中成长会更快,于是毅然决然报名参赛,获得了当年上海赛区的冠军。因为我知道,拖延会让我失去很多机会。

什么是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

示例:

“抛掉(股票),现在可能就挣不了钱了。”

“创业风险太高了。”

“如果不瞎折腾,可能还好些。”

表面上看,拖延可能还会有不少“好处”。比如,如果做了做不好,反而证明自己没能力(不拖延我肯定能做得更好,所以我是有能力的);拖到最后一天完成了方案,虽然质量不好,但我认为我是有能力写好的,只是因为时间太短;我不是不想创业,我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你让我做我偏不做(不必受他人控制);拖着不和恋人分手,至少我还没有失去他;记下未交周报的同事名字,拖着不给领导(和同事关系还维护得不错);吃饱了明天再减肥(可以及时行乐);这工作明天再做(不用加班完成工作);房子到期,安排搬家的事,拖到最后一天(不必疲于应对变化)。那怎么能让我们行动起来呢?只有当行动的好处大于拖延的好处时,才能让我们行动起来,所以每次当你想拖延的时候,一定要把行动的好处全部列出来,当你看到行动的好处更大时,自然就会激发你行动起来,实际上认真思考一下,往往行动的好处会更多(如图2-8所示)。

图2-8 行动与拖延的“好处”

可是,有时候行动的好处并非那么明显。比如开发客户这件事吧,可能一段时间内不一定能提升签单量,那又怎么办呢?那就为你自己设置一些奖励吧,比如这周成功开发了100家新客户,完全可以奖励自己出去吃一顿喜欢的大餐。那又有人说了,我就是不喜欢打电话开发客户,我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明知道自己肯定不喜欢干的事就干脆拒绝不做,也就是不把它纳入计划,自然也就不会拖延了,这也是一种办法。比如,你可以把这件事交给其他人做或用其他方式来开发客户,并不是只有打陌生电话这一种方式。

什么是害怕行动中的困难?

示例:

“这事好有难度。”

“目标太大了一下子完不成。”

“可是我不会做怎么办?”

“想做可是不知从哪里入手。”

现在请您拿出一张纸一支笔,请在纸上画一个圈,但不能封口,现在就行动起来。好了,如果我允许你继续画,你会画什么?很多学员告诉我,他们就想把口封上。你呢?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试验中发现了一个心理现象。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试验后,在出乎被试者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在上述条件下,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

简单来说,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加尼克效应)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不完成会让你不舒服),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该效应帮助我们克服拖延。

几年前,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人民的名义》,有培训师的朋友告诉我里面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培训案例,所以我特别想抽时间看一看,但一直拖延着。直到有一天,我开始看了,结果四十几集内容只看了两天就全部看完了,为什么?因为看过的朋友肯定知道,追剧这件事,只要追起来,就停不下来。这正是蔡格尼克记效应发挥了作用,只要开始了,就停不下来,直到你完成这件事为止。

当我们害怕行动中的困难时,我们可以牢记下面这个公式来克服拖延: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员来找我,他问:“老师,我怎么才能克服拖延?”我问他是哪件事,他说:“周游世界。”我先让他从拖延的原因中做选择,他觉得原因是害怕行动中的困难,现在有了这个公式,你觉得他可以从何入手改变呢?应该至少有四种方法:找一个伴儿一起,找更多的方法,迈出第一步,还有减小目标,对吗?我让他先减小目标,他后来把目标改为“周游中国”,可是他仍然没有为此做太多,于是,我让他把目标再变小,他说:“两年内游遍上海主要景点。”结果,周末他就开始行动了。

什么是害怕无法及时行乐?

示例:

“走一步算一步。”

“人生苦短。”

……

如何能管住自己?有些人看上去意志力很强,有些人却不好,什么原因?这两类人大脑是否有不同?原来我们的大脑里都住着两个角色,一个是“理性的决策者”,提醒我们做有意义事情的角色,还住着另一位是“及时行乐的猴子”,它喜欢简单而有趣的事,它经常说:“让我再玩一会儿。”显然,我们需要战胜的是这只猴子。有一个恐慌的怪兽可以制服这只猴子,这只怪兽叫ddl(截止日期)。但是总有一些事情是没有截止日期的,比如读一本好书、减肥、健身……那又怎么办呢?有人又出主意了,说要杀死这只猴子,对不起,猴子杀不死也赶不走,因为它和你在一起。又有人说靠意志力压制。你觉得管用吗?现在请打开你左手手掌,掌心向上,千万不要(注意是千万千万不要)去想你的左手手掌上有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千万不要想。请问,刚才你想到了什么?要知道意志力是一种可被消耗的资源,当你用意志力来克服某件事情的时候,是消耗意志力的(会被用完),用完了就需要补充,像肌肉一样通过压制想法来做某事,效果并不好。那到底怎么办?

谁说“理性决策者”和“及时行乐的猴子”间一定没有交集呢(如图2-9所示)?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中最简单和最有趣的部分开始做,在蔡格尼克效应帮助下,我们就可能一口气把这件事做完。

图2-9 “理性决策者”和“及时行乐的猴子”

小结

好了,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克服拖延的方法;拥有成长型思维;看到行动的好处;奖励自己;学会拒绝;找个伴;找到方法;迈出第一步;减小目标;从简单有趣的事情开始做。

让我们赶紧把时间的使用计划做起来,行动中再用以上方法克服我们的拖延,提升我们的效率,帮助我们一步步打造超级销售力。行动起来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