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代亩产量与农业经济研究期刊文章

中国历代亩产量与农业经济研究期刊文章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蒙文通:《中国历代亩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7年第2期。[19]谢忠梁:《关于都江堰历史的两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75年第6期。[25]徐中舒:《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称谓》,《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1期。[27]胡戟:《唐代粮食亩产量——唐代农业经济述论之一》,《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3期。

中国历代亩产量与农业经济研究期刊文章

[1]鞠清远:《唐宋时代的四川蚕市》,《食货》第3卷1936年第6期。

[2]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3]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并批判胡适井田辨观点和方法的错误》,《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5年第2期。

[4]胡如雷:《唐代均田制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5]唐长孺:《均田制的产生及其破坏》,《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6]孔经纬:《中国封建社会受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新史学通讯》1956年第2期。

[7]蒙文通:《中国历代亩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7年第2期。

[8]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9年第2期。

[9]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史学月刊》1960年第7期。

[10]史念海:《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农业的发展》,《人文杂志》1960年第1期。

[11]郑学檬:《试论隋唐的屯田和营田》,《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12]宋伯胤,黎忠义:《从汉画像石探索汉代织机构造》,《文物》1962年第3期。

[13]孙达人:《对唐至五代租佃契约经济内容的分析》,《历史研究》1962年第6期。

[14](日)松井秀一:《唐代前半期的四川》,《史学杂志》1962年第9期。

[15](日)松井秀一:《唐代后半期的四川》,《史学杂志》1964年第10期。

[1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7]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

[18]刘志远:《四川汉代画像砖反映的社会生活》,《文物》1975年第4期。

[19]谢忠梁:《关于都江堰历史的两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75年第6期。

[20]王开发等:《根据孢粉分析推断上海地区近六千年以来的气候变迁》,《大气科学》1978年第2期。

[21]朱伯康:《论唐代封建经济的变化》,《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期。

[22]傅筑夫:《唐宋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1期。

[23]王毓铨:《“民数”与汉代封建政权》,《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

[24]刘志远:《考古材料所见的汉代四川农业》,《文物》1979年第12期。

[25]徐中舒:《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称谓》,《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1期。

[26]宁可:《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27]胡戟:《唐代粮食亩产量——唐代农业经济述论之一》,《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3期。

[28]蒙默:《犀浦出土东汉残碑是泐石“资薄”说》,《文物》1980年第4期。

[29]贾大泉:《宋代四川地区的茶业和茶政》,《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30]郑学檬:《关于唐代商人和商业资本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31]黄盛璋:《唐代户口的分布与变迁》,《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32]杨玉波等:《四川森林分区的初步研究》,《西南师范学院报》1981年第1期。

[33]张隐农:《四川盆地一条农业气候规律》,《农业气象》1981年第3期。

[34]冯汉镛:《唐代剑南道的经济状况与李唐的兴亡关系》,《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35]张家诚:《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探》,《地理学报》1982年第2期。

[36]李伯重:《唐代江南地区粮食亩产量与农户耕田数》,《中国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37]何汝泉:《唐代成都的经济地位试探》,《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6期。

[38]葛剑雄:《略论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39]葛金芳:《唐宋之际农民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动》,《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0]游修龄:《占城稻质疑》,《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41]刘文杰,余德章:《四川汉代陂塘水田模型考述》,《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42]吴稼祥:《论中国封建工商业的特点——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43]汤明檖:《从户籍制度看中国封建制下的小农》,《学术研究》1983年第2期。

[44]谢元鲁:《宋代成都经济特点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3期。

[45]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3期。

[46]蒙默:《试论古巴、蜀民族及其与西南民族的关系》,《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47]吴敏良:《都江堰的科学价值及“古为今用”的巨大效益》,《农业考古》1983年第7期。

[48]王馥堂:《世界气候与粮食产量的预测》,《气象知识》1984年第1期。

[49]秦保生:《汉代农田水利的布局及人工养鱼业》,《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50]魏承思:《略论唐五代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学术月刊》1984年第5期。

[51]武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文物》1984年第6期。

[52]沈达尊:《略论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及其评价问题》,《农业技术经济》1985年第1期。

[53]史占扬:《从陶俑看汉代农夫形象和农具》,《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54]林鸿:《四川古代的森林变迁》,《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55]李家光:《古蜀名茶的形成与发展》,《茶业通报》1985年第6期。

[56]杨希义:《唐代关中农业经济的主要产品及其地理分布》,《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57]任振球:《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的异常期及其天文成因》,《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58]阎守诚:《唐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59]葛金芳:《中国封建经济主导地位确立的前提——兼论唐宋之际地权关系和阶级构成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60]于真:《我国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历史文化特质》,《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6期。

[61]秦晖:《郫县汉代残碑与蜀地农村社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2期。

[62]谢元鲁:《论“扬一益二”》,《唐史论丛》1987年第2期。

[63]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64]谢元鲁:《唐五代移民入蜀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65]贾大泉:《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天府新论》1987年第4期。

[66]武建国:《论均田制土地授受方式——兼论均田制实施范围》,《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

[67]段渝:《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68]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69]巴家云:《汉代四川农业方面几个问题的探讨》,《四川文物》1988年第6期。

[70]林立平:《唐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www.daowen.com)

[71]周殿杰,张邻:《伦唐代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72]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

[73]曹尔秦:《论唐代关中的农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期。

[74]潘孝伟:《唐代蜀中农业发展原因补议——谈水旱灾害的稀少》,《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

[75]罗开玉:《论秦汉政府向巴蜀的移民、迁徙与迁虏》,《巴蜀新论》1990年第3期。

[76]张泽咸:《唐代城市构成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77]华林甫:《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

[78]姜世碧:《成都汉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

[79]徐嫩唐:《唐代商品经济特点浅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80]郭声波,陈铁军:《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81]李映发:《都江堰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5期。

[82]王其俊:《论孟子的社会变迁观》,《东岳论丛》1994年第2期。

[83]罗庆康:《〈居延新简〉所记的西汉物价研究》,《安徽史学》1994年第2期。

[84]段渝:《古史研究的材料、理论和方法——以巴蜀古史研究为例》,《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85]陈明光:《初探大足石刻宋史研究的实物史料宝库》,《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

[86]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社会》,《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87]龚良:《“圂”考释——兼论汉代的积肥与施肥》,《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

[88]李晓:《宋代的茶叶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89]王赛时:《唐代酒业初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90]张剑光:《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商品化问题》,《农业考古》1996年第3期。

[91]张剑光:《唐代藩镇割据与商业》,《文史哲》1997年第4期。

[92]林向:《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4期。

[93]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94](日)宫泽知之:《唐宋社会变革论》,《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

[95]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96]段渝:《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

[97]罗二虎:《四川青川秦律与稻作农业》,《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98]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99]谭继和:《巴蜀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四川文物》2002年第2期。

[100]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101](美)布雷特·辛斯基,蓝勇等:《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

[102]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发现述析》,《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103]张荣强:《唐前期剑南道的财赋地位及其特征》,《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104]干鸣丰:《简论“川主”信仰及其历史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105]刘后滨:《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106]林文勋:《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07]陈虹:《四川水稻发展小史》,《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

[108]刘玉峰:《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109]吴孔明:《唐代西南麻类作物及其分布特点研究》,《中国麻业》2004年第2期。

[110]谢元鲁:《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11]姚乐野:《论汉唐间巴蜀地区经济开发的特点》,《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12]陈瑶:《李冰成就天府之国》,《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第3期。

[113]张莉红:《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区的形成与经济社会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14]邹礼洪:《都江堰岁修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115]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期。

[116]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17]杜文玉:《唐五代茶叶产区分布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118]段渝:《巴蜀文化研究发轫》,《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19]彭邦本:《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120]吴建国,张锦鹏:《从唐宋农村投资消费结构新特点看乡村社会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21]邹礼洪:《从石刻碑铭看都江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农史》2008年第4期。

[122]王双怀:《“天府之国”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23]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124]李映涛:《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特征浅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125]罗开玉:《秦汉三国时期巴蜀的水利管理》,《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

[126]刘复生:《“都广之野”与古蜀文明》,《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1期。

[127]彭邦本:《双流境内瞿上、广都和蚕丛氏传说新探——兼及古蜀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1期。

[128]张邦炜:《“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及其他》,《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29]张国刚:《唐代农村家庭生计探略》,《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2期。

[130]李钊:《贞观元年婚姻诏令考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131]彭邦本:《秦人治蜀时期蜀地水利与农业的发展》,《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

[132]李远国,田苗苗:《论巴蜀地区的川主、二郎信仰》,《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133]林移刚:《川主信仰与清代四川社会整合》,《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

[134]李映发:《岷江与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生存环境的影响——从历史考察的角度》,《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

[135]崔建华:《蜀地入秦初期的管理体制再探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136]李钊:《试论杜宇开明王朝的嬗替与先秦时期蜀地农业发展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9期。

[137]李钊,彭邦本:《20世纪以来李冰研究述论》,《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第9期。

[138]李钊,秦美玉:《蜀守遴选及秦并巴蜀后蜀地农业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