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在川西高原的活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记为:“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12];《后汉书》卷87《西羌传》则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13];宋人王应麟《诗地理考》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14]三条史料表明,“炎帝为姜”,炎帝与黄帝部落合并之后,炎帝的一支姜姓部落西迁至川西高原一带。
《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记载,唐初,由于吐蕃势力的扩展,羌族逐渐分裂为党项羌、白兰羌、那鄂羌等若干部落。其中的党项羌逐渐强大起来,其活动范围“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舂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15]《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太宗贞观五年十二月”条记载,高祖武德年间,党项两次入侵剑南道松州,均被唐军击败。太宗时期,党项诸部相继内附,请同编户。贞观五年(631年),“太仆寺丞李世南开党项之地,置十六州、四十七县”[16]。由于党项羌所处的维、霸等州“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党项羌基本从事畜牧业,“畜牦牛、马、驴、牛,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17](www.daowen.com)
另外,被吐蕃征服的羌族部落,由于力量的分散,长期遭受吐蕃的奴役。《唐会要》卷99《东女国》记载,属于西羌分支的东女国,“大者不过二三千……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18]为规避吐蕃的沉重苛敛,很多羌族部落自动归附唐朝。唐人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12《杂状》载:“诸羌苦蕃中征役,愿作王人……相率内服。”[19]《新唐书》卷221《东女传》记载,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党项西山八国“各率其部落,诣剑南西川内附”,当时西川节度使韦皋“处其众于维、霸等州,赐牛、粮,治生业,差赐官禄”,这一措施极有成效,“于是松州羌二万口相踵入附”。[20]而且,扶、松、茂等州虽然是唐廷在剑南道设置的正州,但是当地的居民仍然是以羌人为主的少数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