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分析唐代四川地区的油料作物:芝麻和油菜

分析唐代四川地区的油料作物:芝麻和油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所言油料作物是指在唐代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食用油需要的农作物,在唐代四川地区能满足这一需要的基本上是芝麻和油菜。(二)油菜油菜,又名胡菜或芸薹。其油可供食用及作燃料,取油后的废渣又可作猪饲料和肥料。学界一般认为这与油菜的出油率不高以及榨油、炼油技术相对低下有关。上述关于唐代四川地区普遍种植芝麻以及将芝麻油作为日常生活需要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一个旁证。

本文所言油料作物是指在唐代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食用油需要的农作物,在唐代四川地区能满足这一需要的基本上是芝麻和油菜[259]

(一)芝麻

芝麻,初曰胡麻,亦称脂麻或油麻,学界一般认为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传入内地,而成都平原至迟在西晋时期开始种植。[260]成书于东汉年间的《四民月令·二月》载:“会冻毕泽,可菑美田、缓土及河渚小处,可种胡麻。”[261]由此看来,这种观点应该是成立的,《晋书》卷82《王长文传》载:“王长文,广汉郪人少以才学知名,而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后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262]“胡饼”,唐人徐坚《初学记》卷26《器物部·饼》引东汉刘熙《释名》曰:“饼,并也,搜麦面使合并也。胡饼,言以胡麻著之也。”[263]按徐氏所注,“胡饼”应是做成面团发酵、加工、烤熟之后在其表面撒上芝麻,或者是用芝麻油煎制而成。广汉王长文在晋武帝太康年间(280年—289年)食用这种“胡饼”,至少说明西晋时成都平原已经普遍种植芝麻的事实。爰及唐代,这种“胡饼”在成都平原虽未见文献记载,但盆地东部丘陵山区的城镇一般将其视作地方特产。如白居易《忠州寄胡饼与杨万里》说“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264],在诗人笔下,“胡饼”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可见当时芝麻油已成为人们日常食用油之一。后蜀曾官至普州军事判官的何光远留有专录唐五代蜀事的《鉴诫录》,该书卷10《攻杂咏》引陈裕游蜀期间所做《过旧居》:“昔日颜回宅,今为裹饭家。不闻吟秀句,只见餔油麻。豉汁锅中沸,粕糕案上葩。”[265]在其记载中,已出现专门经营芝麻油的商铺,该条记载亦可在其他文献中得到印证。唐末陵州人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有“蜀简州刺史安重霸黩货无厌,部民有油客子者”[266]之句。“油客子”即指以贩卖芝麻油为生的小贩。普通百姓之家用芝麻油做饭,大街小巷不乏沿街叫卖芝麻油的小贩,应当说明了唐代四川盆地及丘陵地带普遍种植芝麻的史实。

(二)油菜(www.daowen.com)

油菜,又名胡菜或芸薹。唐启宇先生引东汉末服虔《通俗文》说,因二世纪前从胡地传入,故又名胡菜。又引宋人苏颂的《图经本草》说,因其最初栽培在塞外,故又名芸薹。[267]四川地区传统油菜为芥菜型,有芥辣味,俗称大油菜、高油菜等,是芸薹向芥菜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原始的类型。[268]《齐民要术》卷3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将芸薹与蜀芥并称:“蜀芥、芸薹取叶者,皆七月半种。”[269]本草纲目》卷26引刘向《别录》称:“蜀芥,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270]按此观点,芸薹和蜀芥虽不完全等同,但同属由胡地传入的油菜的一种。最初作为蔬菜,其后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在北宋时期收籽取油,以比于芝麻。其油可供食用及作燃料,取油后的废渣又可作猪饲料和肥料。《图经本草》说:

油菜,秦人名菜麻,言子可出油,如脂麻也……春采薹可以为蔬……结荚收子亦如芥子,但灰赤色,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饼饲猪甚肥,上田壅苗堪茂。[271]

尽管四川地区种植油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并且在唐代已经广泛种植,但目前尚未在文献中发现唐代普遍食用菜籽油的确切记载。学界一般认为这与油菜的出油率不高以及榨油、炼油技术相对低下有关。由于油菜的出油率不及芝麻,食用油基本以芝麻油为主。[272]但是,芝麻的产量较低,在传统社会个体家庭追求农作物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理念下,这一观点如若成立,必须找到唐代四川地区大规模种植芝麻用以满足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用油需求的证据。上述关于唐代四川地区普遍种植芝麻以及将芝麻油作为日常生活需要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一个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