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展及引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展及引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植面积的扩展河流冲积平原地带的开渠自流灌溉和丘陵山地开凿陂塘蓄水、引水灌溉技术的日渐成熟,进一步增加了水田的耕作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得以迅速扩展。盆地中部、东部及缘周丘陵与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灌溉不便,一般以种植麦类、粟以及薯类旱地作物为主,水稻的种植通常只能在域内河谷地带、溪沟和建有陂塘潴水的部分区域。盆地中部的梓州、阆州与资州均有水稻的种植。

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展及引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如前所述,唐代四川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大规模修建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农田灌溉的用水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水稻种植的生产环境,使得水稻种植的面积、种类以及产量较之前期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一)种植面积的扩展

河流冲积平原地带的开渠自流灌溉和丘陵山地开凿陂塘蓄水、引水灌溉技术的日渐成熟,进一步增加了水田的耕作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得以迅速扩展。李敬洵先生认为,这一时期水稻的种植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从成都平原向北扩大到地处涪江冲积平原的绵州,向南扩展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的眉州以及沱江、嘉陵江长江等域内主要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带。[90]华林甫通过对史料的详细梳理,也认为唐代四川地区水稻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盆地中部丘陵地带的部分谷地以及盆地周边边缘地带的零星种植。[91]这种观点应该是契合唐代四川地区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的,唐人的诗文描述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先看河流冲积平原地带,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赞美成都“粳稻卧不翻”;《茅堂检校收稻二首》说自己在成都的生活是“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刈稻了咏怀》说:“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到村》借“稻粱须就列……疏顽惑町畦”,抒发自己渴慕社会稳定的心声;《重简王明府》则担心“蜀雨几时干……恐致稻粱难”[92]。田澄《成都为客作》中写道:“蜀郡将之远,城南万里桥……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93]史学家欧阳修称赞唐末五代双流嘉禾合穗”[94]。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0《前蜀·张琳传》载:“张琳,唐末官眉州刺史,修通济堰,溉田一万五千顷,民被其惠,歌曰:‘前有章仇后张公,疏决水利秔稻丰。’”[95]从中可见,位于岷江冲积平原地带的眉州,当时已经发展成为四川水稻丰产区应无异议。

盆地中部、东部及缘周丘陵与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灌溉不便,一般以种植麦类、粟以及薯类旱地作物为主,水稻的种植通常只能在域内河谷地带、溪沟和建有陂塘潴水的部分区域。盆地中部的梓州、阆州与资州均有水稻的种植。陈子昂说自己家乡梓州“原田莓莓,粳黍漠漠,汶阳之稼如云矣”[96];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出任嘉州刺史的岑参说梓州至褒城和利州的道路两旁“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畬”[97],《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利州所产米成为贡品[98],可见其品质优良。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游历阆中,说“阆中芰荷入异县,粳稻共比屋……高田失西成,此物颇丰熟”[99]晚唐何扶说阆州“十亩稻香新绿野,一声歌断旧青楼[100]元稹说通州“短檐苫稻草”[101],既然用稻草苫房檐,证明通州当有水稻的种植;羊士谔说资州“稻畦残水入秋池”[102];元和七年(812年),“东川观察使潘孟阳奏龙州武安县嘉禾生,有麟食之”[103],可知龙州武安县亦有水稻种植。

盆地东部以位于长江河谷地带的夔州为中心,岑参说夔州丘陵地带“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104],潴田,即指利用陂塘引水灌溉的水田。杜甫在寓居夔州两年多(765年9月—768年1月)的时间里,留下了大量关于该地水稻种植的诗篇。如《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东渚雨今足,伫闻粳稻香”、《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案”、《自瀼西移居东屯茅屋四首》“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复作归田去,犹残获稻功。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加餐可扶老,仓庾慰飘蓬”、《夔州歌十绝句》“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105]等诗句,说明了夔州水稻种植的普遍性。另外,忠州亦有水稻的种植,杜甫说忠州“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106]。稻米显然成为忠州市场交易的主要农产品,可知忠州水稻种植的普遍性。

盆地缘周地带农田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如雅州、集州、果州、合州、戎州和松州等地方亦有水稻的种植。《太平御览》卷839《百谷部·稻》引唐人樊绰《云南记》称:“雅州荣经县,土田岁输稻米亩五斗。其谷精好,每一斗谷近得米一斗,炊之甚香滑,微似糯味”[107];《资治通鉴》卷187“高祖武德二年冬十月”条记载:“集州獠反,梁州总管庞玉讨之。獠据险自守,军不得进,粮且尽……玉扬言:‘秋谷将熟,百姓毋得收刈,一切供军’”[108];《太平广记》卷66《女仙十一·谢自然》载:“谢自然,居果州南充……年十四,其年九月,因食新稻米饭。”[109]果州谢自然以新稻米为主要食品,说明果州水稻种植的史实,这亦可在另外一条史料中得到印证:《海录碎事》卷17《农田部·田》云:“果州、合州等处,无平田。农人于山陇起伏间,为防潴雨水,用植禾稉稬稻……戎州亦有之。”[110]《新唐书》卷222《两爨蛮传》载:“松外蛮,有稻、麦、粟、豆、丝、麻、薤、蒜、桃、李。”[111]“松外蛮”,《资治通鉴》卷199引胡三省注曰:“以其在松州之外而得名也”[112],由此可判断,松州应当亦有水稻的种植。(www.daowen.com)

(二)水稻种类的增加

唐代全国水稻种植的种类较之前期有所增加,华林甫通过对《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政全书》《陈旉农书》等文献的考证,钩稽出当时全国范围内种植的水稻品种有25种之多。[113]华语则根据《全唐诗》的描述,认为唐代四川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至少有12种[114],其中粳稻、玉粒、香稻、陆稻、红莲稻、和秔稻7种,主要分布于剑南道的成都府、梓、资、雅、巂、姚、眉、合、渝、昌、泸11州以及山南道的夔、利、阆、果、通、万、忠、涪等8州。[115]检《齐民要术》《舆地纪胜》等文献,除了香稻,并没有其他六种水稻的记载,这至少可以说明唐代四川地区水稻品种的增多或改良。

《农政全书》卷6《农事·营治》篇言:“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为类有三:早熟而紧细者,曰秈;晚熟而香润者,曰粳;早晚适中,米白而粘者,曰稬。”[116]李敬洵先生进一步指出,按照水稻的成熟期划分,一般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大类。我国近代把农历六、七月成熟的水稻称为早稻,八、九月成熟的水稻称为中稻,十月成熟的水稻称为晚稻。[117]早稻的种植在四川地区最为普遍,贾思勰《齐民要术》卷2《水稻》篇,在记载当时全国水稻种类时,专门引晋人郭义恭《广志》云:“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118]这足以说明,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水稻种植的种类较之汉晋时期已经大大增加,六月熟的青芋稻、七月熟的累子稻和白汉稻成为该区域的主要品种。唐代自然会继续种植这三种“大而且长”的优良品种,这在宋代蜀人留下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除了早稻,唐代四川还种植中晚稻品种和红莲稻。明人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卷1介绍稻:“粒长而色斑,五月而种,九月而熟。”[119]晚唐韦庄《稻田》云:“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肥。”[120]在诗人眼中,满坡的稻禾长势喜人,苗肥棵壮,春风吹拂,层层梯田绿浪翻滚,直接云天。这俨然是一幅优美恬淡的水田风光图!尽管没有明确指明具体地点,但从韦庄晚年仕前蜀的生活经历来看,此诗描绘的当是自流灌溉技术较为成熟的成都平原及平缓低矮的丘陵地带。

红莲稻,上引《理生玉镜稻品》卷1载:“五月而种,九月而熟”[121],应是与稻同时栽培、同时收获的不同品种。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的时间里所创作的430余首诗中有三首提到红莲稻,《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言:“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暂往白帝复还东屯》云:“复作归田去,犹残获稻功。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加餐可扶老,仓庾慰飘蓬”、《茅堂检校收稻二首》说:“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122]李敬洵先生引宋人淳祜《玉峰志》卷下《土产》“米半有红粒,碓时红粒先白,其味甚香”,认为“子粒红”即指品种属于中晚稻的红莲稻。[123]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卷21《夔州》引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言:“东屯之田,可得百许顷,稻米为蜀第一,郡给诸官俸廪,以高下为差。”[124]对于“稻米为蜀第一”,清人仇兆鳌引杜甫另一首《孟冬》诗“尝稻雪翻匙”,做注解释此指水稻品质。[125]目前学界从唐代四川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亦普遍认为,王氏所言“东屯稻米为蜀第一”应该不是指产量,而是指质量。[126]按此观点,红莲稻当为稻中优质品种,从“其味甚香”来看,深受蜀人喜欢,据同治版《重修成都县志》卷3《物产》记载,直至清代,成都平原一代仍然还在种植红莲稻。[127]

另外,唐代四川地区还有其他种类的中稻、晚稻、香稻和粳稻的种植。上引《资治通鉴》卷187“高祖武德二年冬十月”条记载,武德二年(619年)冬十月集州“秋谷将熟”[128],十月即将成熟的水稻自然属于晚稻。上引《太平御览》卷839《百谷部·稻》引唐人樊绰《云南记》称唐代“雅州荣经县,土田岁输稻米亩五斗。其谷精好,每一斗谷近得米一斗,炊之甚香滑,微似糯味”[129],有学者认为这是四川地区香稻最早的文献记载。[130]后蜀曾官至普州(今四川安岳)军事判官的何光远《鉴诫录》卷10《攻杂咏》引陈裕游蜀期间嘲笑一秀才赎酒家青衣为妇:“菜团个个皆钳项,粳米头头尽剪鬃。”[131]据此可知成都平原普遍种植粳稻的史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