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新定义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源

重新定义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日本以及西方的农业发展在运行机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应等方面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讨论我国传统社会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诸问题必须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农业的经典论述对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生产资源予以重新解构。因此,以这一经典理论为核心,根据我国传统社会农业运行特征,并结合上述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来界定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资源的内涵应是符合科学逻辑的。

重新定义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源

目前学界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诠释一般是从农业经济学的角度予以认定,如沈达尊认为农业生产资源是指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投入物,通常包括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金三类[1];青柏林认为农业生产资源是指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劳动、肥料等各种因子的总称,属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2];包明宝则提出农业生产资源包含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三个方面;[3]《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农业卷》给出的解释为:“农业生产资源就是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自然因素、物质因素与人力因素的总称。”[4]日本学者河田嗣郎将农业生产资源归结于农地、农业劳动、农业资金及农业经营等范畴[5]英国学者M.厄普顿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农业生产依赖于动植物的自然生长和再生长。但是农场主可以控制并促进这些进程,从而生产出供人类消费的食物和其他农产品。为了生产活动,农场主需要土地、种子、牲畜、人类的技能和劳动、工具和机器等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又叫作生产资源,按其效用分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管理四大类。[6]西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美国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也值得借鉴,他们提出经济学是研究“生产什么(种类和数量)、如何生产(资源如何配置获得最高经济效率)、为谁生产(合理分配)”三个问题的。[7]

应当承认,上述中外学者关于农业生产资源的认定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行特点。但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日本以及西方的农业发展在运行机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应等方面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对农业问题进行探讨,其要点就在于考虑特定社会形态下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因此,讨论我国传统社会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诸问题必须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农业的经典论述对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生产资源予以重新解构。马克思主义将小农的特征概括为:小农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经营者,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生产孤立、分散,使用的是落后工具与传统技术,与机器、先进的农业技术无缘;生产是自给性的,主要依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生活水平是低下的,遭受严重的剥削,生活困苦。[8]再看我国传统社会个体农民家庭生产劳动的实际运行状况,《汉书》概括得较为全面,该书卷24《食货志》称:“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携。”[9](www.daowen.com)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社会小农生产特征的经典判断与我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运行机制极为符合。因此,以这一经典理论为核心,根据我国传统社会农业运行特征,并结合上述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来界定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资源的内涵应是符合科学逻辑的。参考上引《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农业卷》对农业物质生产资源的界定:“物质资源亦称人工资源,是天然资源的扩延,即通过人们的劳动加以采集、储存、加工、仿制、改良,以提高其被利用的程度,如良种、肥料、机械等”[10],并结合我国传统社会农业实际运作特征,本书认为,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资源是指在历代封建政府农业政策调控下,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源、劳动力生产资源和生产技术资源的总称。物质生产资源是指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农民进行农、林、牧、副、渔业各种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包括耕地(水田和旱地)、农作物、山林、牲畜和水泽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