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四川地区东西部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两大农业经济次生体,所以汉人班固言及四川地区农业地理环境,说东部四川盆地及缘边丘陵山区“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15];而西部高原和山区则“地少无谷,以畜牧为业”。[16]谈及历史时期四川地区农业经济的成因,史家历来以东部种植业为主,并形成了“恃险而富”[17]的通识,现存传世文献不吝笔墨高度称颂四川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最早记述四川地区农业地理特点的《山海经·海内经》曰: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18]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称: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苲,苲马、旄牛。[19]
扬雄的《蜀都赋》云:
蜀都之地……禹治其江,淳皋弥望,郁乎青葱,沃壄千里。上稽干度,则井络储精。[20]
《汉书》卷28《地理志》言:
(蜀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苲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21]
《华阳国志》卷3《蜀志》载:
(蜀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井络垂耀,江、汉导流……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蜀沃野千里。[22]
晋人左思《蜀都赋》曾生动地描绘晋代蜀地的农业生态:(www.daowen.com)
其(成都平原)封域之内,则有原隰坟衍,通望弥博。演以潜沫,浸以绵雒,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漠漠,……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23]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24]
《南齐书》卷15《州郡志》:
益州土瑰富,西方之一都焉。[25]
《太平御览》卷166《州郡部·剑南道》引《十道志》云:
(剑南道)有盐井、铜山之富,蔬食果实之饶。[26]
《四川通志》卷9载: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路所凑,货殖所萃。[27]
经检诸书,不难发现,现存传世文献尽管不可能运用现代意义上系统考察发展农业生产的意识全面记载四川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但“土地肥美”“沃野千里”“蔬食果实之饶”等无不透露出四川地区具备“天时地宜”的传统社会发展农业生产最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另据寓居成都杜甫的描述,唐代夔州(今重庆奉节)夏季“炎赫衣流汗”,冬季则“冬热鸳鸯病”[28],应是唐代四川地区盆地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有学者指出,这种气候正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四川盆地农业的开发。[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