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激对农地利用的投资,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1949—1952年的土地改革政策,农地私有、农民拥有农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1953—1957年实施的农业合作化政策,农地私有,共同经营;1958—1962年的人民公社化政策,农地共有、农民集体共营。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实行比例税制,圭山按13%比例计征,增产不增税;60年代初调减为11.5%;1979年改变起征点办法,按每人全年平均口粮水平确定,起征点口粮标准为稻谷200千克,杂粮区150千克,稻杂区175千克[17],这缓解了圭山区农业税的负担,激励更多的农民投资农业生产活动。圭山镇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且所有权归属于村组。农地经营权归农户所有。农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政策的演进给予当地农民信心与自由,使土地与劳动直接结合,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农民对农地利用的投资。圭山镇农民修建水利设施,改良并引进粮食品种,并且针对圭山有机肥缺失、酸性红壤多、缺磷等特点,普遍推广施用钙镁磷肥,同时试验推广氨水用于水稻、玉米的生产,促进粮食丰收,提高了农地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2.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发展时期,按平均人口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再通过后面的农业政策的实施,逐步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高速发展,使农户耕种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圭山镇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粮为纲”政策背景下种植结构十分单一,粮食生产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工作重点,当时农民的积极性也只限于能够吃饱饭,能解决一家子的温饱问题。此阶段的“以粮为纲”政策促使农民种植粮食作物,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农民享有自由、平等的生产分配经营权,主要归因于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承认,农民开始成为独立经营者,他们的生产热情大大提高,充分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都获得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圭山镇开始转变种植结构,逐渐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农地的利用由过去的单一作物种植开始向多元化种植结构转变,农地利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3.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保障农民粮食安全
实施“以粮为纲”的政策旨在提高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总产量和农民收入,解决当地农民吃不饱的问题,保障基本的粮食安全。
表5-3 圭山镇1949—1981年部分年份粮食总产量情况
续表(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主要来自《圭山乡志》以及石林县和圭山镇政府统计年鉴。
从表5-3中可以看出,圭山镇在1949—1981年粮食产量总体上提高。根据绝对数字来看,1981年圭山镇人均口粮是1949年的约2.5倍。无论从粮食总产或单产的增长速度上来看都是比较缓慢、曲折的。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这种状况,笔者将这个发展过程分别做成折线图,如图5-1所示。由该图可知,粮食产量起伏原因在于;1952年至1957年,增加耕地面积,大掀造肥高潮,加上增施氮肥,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95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 285 619千克。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经营管理混乱,粮食总产量下降到587 836千克,人均口粮仅41千克,同比增长率为-71%,是土改后产量最低的一年。
1962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65年总产量达到7 336 039千克,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较高水平。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但圭山镇的广大农户接受1958年经验教训,大种绿肥,推广玉米样板袋苗移栽的农业先进技术、引进的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兴修农田水利,开荒造田,改造低产田,使粮食产量逐年回升。
图5-1 圭山镇1949—1981年人均口粮变化曲线
图5-1反映了1949—1981年圭山镇人均口粮的发展趋势,即人均口粮=(粮食总产量-上缴国家的粮食产量)/总人口数,从图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在这一段时期中,圭山镇人均口粮虽然有些曲折,期间经历了许多大幅度的波动,但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对照表5-3我们可以得到,波动的绝对值相对较大,人均口粮最多年份是1959年,400千克,最少的年份是1958年,仅有41千克,两者相差281千克。就图5-1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圭山镇的人均口粮出现比较大幅度的增长是在60年代中期之后。所以,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圭山镇粮食总产量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起伏是比较大的。峰值变化是因为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
通过表5-3和图5-1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圭山镇粮食总产不断增长,但增速不稳定。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左”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锅饭”政策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不高,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自然资源来说,主要是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贫瘠且不易蓄水保水,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降水波动随季节变化很大。所以,为了保证该区粮食供应,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障农民用粮安全,根据农业政策的引导,此阶段当地政府引导农户主要种植粮食作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