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驱动下,新寨村农地利用形态产生了结构性嬗变,由种植粮食作物彻底变为种植经济作物,以种植结构转变为表现的农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不同发展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为农地赋予不同的功能,农地不同功能的承载推动农地的利用转型,农地的利用转型也推动乡村的转型发展。如图1-17所示。
图1-17 乡村转型发展与农地利用转型关系图
在1955年兵团援疆垦荒时期,人们进行垦荒种地主要依赖于农地的原生功能——生长作物的功能,首先解决温饱问题。1956年前后新寨村的村民在便于统一管理与集体劳动的要求下,从山顶集中搬迁至山脚,居住更为聚拢。该时期的村民除了依赖农地生长作物的功能外,一方面,期待农地在统一规划利用下担负起粮食安全的政治功能以确保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期待农地以种植咖啡供给苏联,以担负起友好建交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初期,赋予农地的首要功能,是稳定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农地在承担经济功能前提下,依旧担负着粮食安全的政治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地担负的功能在不断地增加,在承担经济、政治功能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农地文化功能。当改革进入深水期时,除了承载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外,农地也由农地政策的实施担负起社会均衡发展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的担负也是乡村转型发展的期待,是社会经过长期发展后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新寨村有“中国咖啡第一村”的美名,整个村落以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咖啡为主,来发展特色经济。乡村的转型发展使得农地同时担负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但是尤为突出经济与文化功能,以承载“咖啡文化”为底蕴的文化功能来体现经济功能,即发展特色经济。可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下,也是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农地承担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功能,且不同时期农地承担功能的比重不同,随着乡村发展的首要问题随之改变,也随着乡村的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功能。农地利用与管理的方式也会随着农地承载不同功能与农地的首要功能发生变迁,具体体现为不同农地利用与管理主体农地的利用转型。新寨村由种植粮食作物逐步变迁为种植经济作物,农地实现完全的利用转型。对于农地的利用转型,国内学者龙华楼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拓展为: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本文具体到农地的利用,即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驱动下,为农地赋予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功能,促使农地的利用转型。这种农地利用转型的实质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配各种农地利用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利用农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对新寨村的咖啡用地管理方式变化进行历史及实证分析后,发现村民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动态平衡与调节着咖啡用地的管理,在这过程中既有智慧的表达,也有需要改善之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村民在不同资源禀赋的考量下,以“理性小农”的角色在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的进行农地利用方式的调节。且随着社会发展的推动,农村与市场联结得更为紧密,村民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长,如土地意识的逐步清晰,动态平衡与调节能力的逐步增强,农地利用形态的精细化等,这也促使了新寨村农地利用形态由原来种植粮食作物嬗变为种植经济作物。在新寨村农地利用及转型过程中,农民主体性是促使其发生转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此后农业政策制定及科学研究的展开中,农民主体性是不可忽略的研究视角。
新寨村地处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地形原因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压力,导致农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生态资源的浪费。且这里的农地分散难以发展“规模经济”,所以在这种自然资源禀赋丰富但总量匮乏的地区,适宜发展“细碎化农地经济”。丰富的自然资源易形成“小气候”,通过利用不同“小气候”的特色来种植不同的作物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优良选择。如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农地的资源禀赋情况进行不同作物的种植,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多样化”利用打破农地总量资源匮乏的短板。所以,管委会在对农地总量匮乏,但特色资源优势明显的农地利用进行规划时,应以发展多样化农地利用模式为依据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
新寨村村民在咖啡用地管理过程中非常典型地呈现了“农业内卷化”进程,匮乏且难以外扩的农地资源,人多地少的现实压力导致村民咖啡用地的不断精细化与复杂化。这引发了笔者对“农业内卷化”发生条件及发生对象的思考。首先“内卷化”发生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单一呈现的某种作物的种植内卷化。其次,是产生内卷化与市场联结紧密度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市场的过度封闭或过度开放都可能会形成农业内卷化,市场的过度封闭与内部人口的不断增长会形成内卷化。市场过度开放使农民的市场融入机制更为复杂,在市场融入与返乡务农选择中,若返乡务农齐具稳定性与高收入,则农民会选择后者,农民的生计选择会导致农业内卷化。所以,无论市场的过度封闭或过度开放,都可能导致农业内卷化。
【注释】
[1]咖农:种植咖啡的农民的简称。
[2]武瑞瑞,李贵平,李亚男,杨阳,黄健,张晓芳,高贤玉,黄家雄.潞江坝干热河谷区3个咖啡品种果实性状调查[J].热带农业科学,2018,38(03):64—69.
[3]张杰雄,孙世明.小粒种咖啡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05):14—15.
[4]王友生,易家波.云南小粒种咖啡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05):131—134.
[5]蔡传涛,蔡志全,解继武,周庆辉,曹坤芳,姚天全,王华.田间不同水肥管理下小粒咖啡的生长和光合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4(07):1207—1212.
[6]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02):131—138.
[7]韦鸿.农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14.
[8]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
[9]王世威.“理性人”假设的流变与包容性对待[J].特区经济,2020(01):23—25.
[10]肖正伟.保山通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4.
[11]网址:https://baike.sogou.com/v64490515.htm?fromTitle=新寨村。(www.daowen.com)
[12]数据来源:数据由隆阳区统计局提供。
[13]访谈对象:新寨村村支书王加维,2019年12月于新寨村。
[14]村落布局图由新寨村村委提供。
[15]访谈对象:新寨村村支书王加维,2019年12月于新寨村。
[16]图片来源:2020年拍摄于新寨村。
[17]图片来源:2020年拍摄于新寨村。
[18]地埂经济:是在农田地埂种植适宜植物,提高农田产量及效益的一种种植形式。
[19]图片来源:2020年拍摄于新寨村咖啡农地。
[20]图片来源:由隆阳区好伙伴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
[21]图片来源:2020年拍摄于新寨村山顶一号咖啡种植实验基地。
[22]图片来源:由潞江镇政府提供。
[23]数据来源: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24]数据来源: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25]贺银梅.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及权力属性探讨[J].河北企业,2020(05):143—144.
[26]王伟.试论解放区文学的土地意识[J].江汉论坛,1996,11.
[27]陈胜祥.分化与变迁——转型期农民土地意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8]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3—24.
[29]Samuel Popkin.The Pational Peas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