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小镇的优化发展建议

中国特色小镇的优化发展建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支撑浙江未来的发展,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做出示范。特色小镇应该是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要把产业主攻方向研究透,把小镇发展愿景规划好,以共同的小镇发展价值观集聚到各类创新人才,把特色小镇建成创新人才的圆梦小镇。

(一)坚持品质为先,加快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特色小镇不是“一顶帽子”“一块牌子”,而是事关扩大有效投资、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发展七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集中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要素、培育高新业态的重大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镇的高度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高度。抓好了特色小镇,转型升级就找到了突破口,整个面上的工作就抓活了。一定要深刻把握小镇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坚决摒弃重数量、重牌子的理念,建设品质小镇。

要加强集聚集约发展。抓特色小镇建设,要崇尚“小而精”“小而美”,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在小空间内集聚众多高端生产要素。各地创建特色小镇,要科学合理确定小镇边界,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坚决摒弃“贪大求洋”的做法,切不可搞大规模开发建设,更不能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和重复建设,防止出现产城分离的“空城”“睡城”。

要加速项目谋划建设,如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四大行业的特色小镇和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更重要的是,投资要有效率和效益。一定是要精挑细选好项目,引进的项目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认真梳理项目,对于与小镇产业关联度不高的项目、引进门槛过低甚至是重复建设的项目,要坚决拒之于小镇门外。要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下功夫谋划前期项目,花力气推进在建项目,特别要重视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项目,用实物形象、实际效益说话。

要加快建设示范小镇。要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小镇,成为样板小镇,确保特色小镇有领跑者,为建成一批高质量特色小镇树好典型、做好榜样。各市也可创建市级示范小镇,把榜样树起来,带动其他小镇比学赶超。

(二)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

“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这个“特”体现在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功能特色等多个方面。“一镇一特”要的就是不重复、不雷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各地一定要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

要彰显产业特色。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的重中之重。小镇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小镇只有1 平方千米的建设用地,产业过于分散,肯定形成不了特色。在打造产业特色过程中,要着眼长远,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突出科技含量、高新技术的比重、高端制造业的高端水平。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小镇,要把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作为重点;健康小镇,要把生物医药、大型建设医疗设备领域等作为重点;环保小镇,要把能源环保作为重点。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支撑浙江未来的发展,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做出示范。

要彰显生态特色。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应当“一镇一风格”,充分体现“小镇味道”。特别要重视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做到特色小镇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当地自然风貌相协调,打造的生态特色与小镇周边有显著区别。切不能发展了小镇经济,破坏了小镇环境。可实行“嵌入式开发”,借鉴乌镇模式,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建设有江南特色和优良生态的风情小镇。

要彰显人文特色。文化特色是软实力,也是产业发展最终的生命力。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文标识。特别是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山水文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www.daowen.com)

(三)坚持创新为魂,建设创意小镇、打造人才小镇

要强化产业创新发展。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强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应该是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小镇。七大新兴产业的特色小镇,要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定位,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借助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结成创新伙伴,缩短创新成果转化过程,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要深挖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粉丝,力争做成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二是要加强创意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特色小镇要建成创意小镇。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和自然禀赋,建设一个创客中心,以好创意来丰富特色小镇的业态,创造性地培育出一批一二三产联动、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产业,实现产品创新与业态创新联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三是要加强合作创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特色小镇有物理空间边界,但没有产业合作边界,是各种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开放小镇。所有小镇要瞄准与产业定位相关的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发布平台等,集成利用好各种高端要素,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促进各种技术、资金、人才自由流动、高效利用。

要注重集聚创新人才。特色小镇要做好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人才、留住创新人才三篇文章。一是要定制个性化政策,以待遇吸引创新人才。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各类政策,吸引“国千”和“省千”人才、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大学生以及国家级工艺大师等各类创新人才到特色小镇来共同创业,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各类创新人才的首选地。二是要塑造共同价值观,以事业集聚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限量的稀缺资源。对于创新人才而言,除了待遇,最能打动他的就是共同的价值观,能帮助他实现自身价值。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要把产业主攻方向研究透,把小镇发展愿景规划好,以共同的小镇发展价值观集聚到各类创新人才,把特色小镇建成创新人才的圆梦小镇。三是要发挥雷尼尔效应,以环境留住创新人才。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工资比其他大学要低20%,但没人“跳槽”,原因是华盛顿大学东靠华盛顿湖、西临普吉特海峡,东南方有海拔4200 米的雷尼尔雪山,环山抱水,景色秀丽。人们把这种迷恋美景而放弃高收入的现象称为“雷尼尔效应”。特色小镇要严格按照3A 级景区标准建设,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完善各种与创新人才需要的公共配套,以优美的环境留住创新人才。

要强化创新运作机制。特色小镇要建立以市场为主的运作机制,要向改革要红利,激活力、增效益。一是扶持机制要加大创新。特色小镇需要政府推动,但要坚决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利用政策杠杆市场机制来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扶持。要积极探索政府、银行投资公司等多方参股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着重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重点产业进行专项扶持。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动态对接有资金需求的建设项目,研究金融产品创新,争取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破解建设初期资金紧缺的现实问题。二是建设方式要加快创新。建设方式活不活,决定着特色小镇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要发挥民间资本丰厚的优势,采用PPP 等方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入研究各类需求,创新商业业态布局。要总结推广大企业、高等院校等主体建设特色小镇的模式,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强调由市场主体建设特色小镇。要积极探索通过商业票据、抵押债券、企业上市等形式,实现特色小镇的直接融资和低成本融资,解决部分特色小镇建设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三是招商方式要大胆创新。要解放思想,通过委托行业协会整体招商、到国外蹲点招商等形式,积极引入高端产业、先进技术。要运用信息媒体等手段,通过建立网络招商平台,运用众筹方式,面向全世界招商。

(四)坚持市场为主,做到市场主体不缺位、政府引导不越位

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如果只是靠政策、靠资源,缺乏市场基础,肯定干不久,不可持续。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

一方面,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是有清晰边界的,要实行企业自我管理服务、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地位要真正落实,包括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效益创造等都主要靠企业来完成,让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担风险。政府重点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好作用。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调动镇村(社区)、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政府自身改革,努力创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鼓励企业参与小镇建设。一是要做好制度供给创新文章。各级政府要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以及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制定各类扶持政策和定制服务,不断创新制度供给的理念和方式。二是要做好与央企和国企的联姻。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对接央企、国企,了解其发展战略,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产业,制定贴身政策,吸引这些企业以特色小镇理念建设新项目,发展新产业。三是要当好本地民营企业的参谋。各地政府要深入了解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共同研究产业发展方向、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共同谋划一批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特色小镇,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