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同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特色小镇的环境利益相关者与环境利益

共同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特色小镇的环境利益相关者与环境利益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分享机制是建立在共同的环境利益相关者角色基础上的。环境利益包含了初始利益、原生利益、次生利益、再生利益和共生利益五项内容;环境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环境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在特色小镇这样小范围和多样性融合的地区,每个个体和企业以及机构都是这里的环境利益相关者,五项利益内容在所有环境利益相关者中都有所表现。

共同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特色小镇的环境利益相关者与环境利益

自然环境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 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普遍问题。尤其是在城市严格控制污染的情况下,依照“最小抵抗路径”原则,那些在城市难以立足的企业和新技术开发业迁移和兴建到农村,特别是那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

由于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这种企业建立在农村比在城市所遇到的抵抗要小得多。因此,农村和接近于农村的小城镇地区,生态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另外,农村综合设施缺乏,生活污染处理能力弱,加之城市废弃物向外围转移,都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环境压力。同时,农村在重大环境项目中缺乏投资建设,环保政策弱化,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除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大面积的污染有极强的地区外溢性,即使某些小城镇本身没有污染企业,也能处理好自产生活垃圾,也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环境基础与国外相比要脆弱得多。

(一)环境意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由依赖变为征服,人地关系成为人类如何发展的方向性选择问题。但是目前我们虽然注重了自然环境的工具价值(即外在价值),却忽略了其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我国城镇化空间盲目扩张,完全离开了腹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支撑,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对环境伦理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的条件下进行城镇化,一定要考虑城镇发展与腹地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可承载力及相互依存关系。

特色小镇尽管可以选择在一些自然环境好的特殊地区,但除了上述的污染外溢性以外,特色小镇作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最终要实现普遍的改善。因此,环境建设和保护是根本。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建设才是城镇化的成就,不但忽视了自然水系、植被等原有生态系统和生态美学,还破坏了自然环境系统。如我国很多城镇化地区,都将原有植被砍伐、原有水系填埋后,再重新进行人工造林和人工造景,不但扰乱了原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特征,还导致城市绿化率和绿化效果降低、植物种类减少、行道树种单一等“生态灾难”。另外,铲除自然植被和填埋水系等以腾出更多土地建设宽马路和大广场、高建筑,然后用人工植被和水池做点缀,不但浪费了土地,也完全违背了生态美学原则。这从很多新区的马路宽阔而人车稀疏、广场宏大而了无绿荫、建筑物高悬而鲜见绿色的景观中可见一斑。每一次“造镇运动”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都应当成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特色小镇除了强调产业和文化特色外,自然环境的特色亦是各种特色的基础。而这些特色却是在当地的特殊环境下才能显现,是大自然赋予的财富,是任何人工建设所不能代替的。人工建设的自然环境意味着可复制性,可复制就不能保证独特性,不可能体现真正的特色。因此,特色小镇的自然环境重在保护而不是建设。

保护环境时,根据特色小镇需要各要素相互融合的理念,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基础上,要注重营造整体氛围,尤其是注重产业布局自然景观的和谐、文化打造与自然习俗的和谐、城镇建设风格、密度与空间布局与环境的和谐,要将一切人工设施融入自然环境中,而不是不顾环境特点,照搬别处的设计或凭空想象的设计。例如,我国在一些山地建设房屋时,几乎所有做法都是将山头推平,变成平地后再进行建设,这样的房屋与平原地区无多大差异而且还严重受限于平地数量。而同样处于山地之国的瑞士,很少破坏山势地形,其房屋几乎全部循山势而建,一座楼内的不同房屋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地下,朝着下山方向的房屋在地上,朝着上山方向的房屋在地下,楼房都像是“镶嵌”在山中。这就保持了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景观,并与山体融为一体。山体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城镇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二)区域内环境利益分享(www.daowen.com)

从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环境是一项公共性很强的资源,无论你是破坏者还是建设者,所造成的后果都是由生活在其中的全体成员来承担,因此,很难从经营者的投资和付出中得到相应回报。环境利益不能靠企业独立行动,更不能靠企业主动投入,只有建立环境利益分享机制,才能形成保护环境的动力。利益分享机制是建立在共同的环境利益相关者角色基础上的。环境利益包含了初始利益、原生利益、次生利益、再生利益和共生利益五项内容;环境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环境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在特色小镇这样小范围和多样性融合的地区,每个个体和企业以及机构都是这里的环境利益相关者,五项利益内容在所有环境利益相关者中都有所表现。从生产角度来讲,企业既是初始利益的营造者,也是原生利益以及次生和再生利益的受益者,其他机构和个人在围绕企业获取收益的过程中,也同样在分享这些利益。因此,企业是环境利益的最核心相关者。企业除了不污染环境外,还要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甚至积极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自然环境。环境好坏不但与企业的声誉直接相关,而且是其价值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积极的环境政策和严苛的环境控制,能提高在地企业的声誉,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但环境投资成本会使企业短期经济绩效下降,影响后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公共利益维护者,在环境投入与收益之间进行平衡。

对于地方政府(或代替政府进行前期投资和开发的投资者)而言,如何为在地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适合本小镇独特风格的自然环境是其主要责任,也是提升小镇核心价值之所在。其主要任务是整体设计,将环境投入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体环境系统搭建框架,并规定不同地区的环境建设内容,将环境价值计算在成本和收益核算中,使之成为企业入驻的前期成本。在以环境为价值的特色小镇地区,处于环境价值核心位置的企业(即环境氛围与核心氛围一致性最强的企业)是获益最多的企业。将小镇地区的区位环境进行定价,根据企业的利益诉求,以及企业对小镇价值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企业布局。将环境要素作为企业所在区位的资产,与企业投入和绩效挂钩,以调动企业开展环境营造的积极性。个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视其对环境的贡献大小,以及在小镇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其成本和收益关系。

(三)区域之间的环境共同体建设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决定了环境之间有很强的邻避效应,即一个地区的环境建设或破坏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特色小镇主要要维持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不受周围地区污染,并保持周边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区域之间环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但是由于非特色小镇与特色小镇发展目标存在着不一致性,生态利益和生态价值相矛盾,利益不容易协调。从目前已有措施来看,可行的办法是生态补偿,即生态环境获益方(往往是特色小镇)补偿损益方(非特色小镇)。但是由于特色小镇大都建设时期短、经济力量弱,难以实施。可行的办法就是回避周边环境差的地区而选择特色小镇。但随着小镇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数目的增加,环境邻避问题终究无法回避。这就要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推进环境利益共同体建设。

一是以特色经济为地区带来示范效应,扩大外围地区腹地,争取利益共同体成员数量;二是合理布局一些外围产业,在延伸本地产业链的同时,为周边地区带来产业发展机会;三是与周边地区建立基于共同自然环境为特征的产业联盟,共同建设特色小镇群。例如杭州桐庐充分利用了将区域外的山地、山林和水系,采用有区域层次的规划,打造了健康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健康服务业集聚区。

由上可见,特色小镇的要素主要基于地区经济基础、资金支持、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它们分别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载体、支撑、动力、内涵和环境,共同构筑了特色小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