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金支持对城市新型特色小镇建设的挑战

资金支持对城市新型特色小镇建设的挑战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城市地区的土地开发中,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都对土地增值有较高预期,从而资本回收期相对较短、盈利能力较强,因此比较容易筹措资金;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由于小镇的经济规模小、产业竞争力尚未显现,投资预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回收周期会更长,而且缺乏规模效益,加之小城镇土地储备不健全,政府财力紧张,融资渠道更加狭窄。

资金支持对城市新型特色小镇建设的挑战

资金是支撑特色小镇成长的必要条件。特色小镇建设与其他的城镇建设一样,同样需要资金支持。我国小城镇大都规模较小,税源性项目少且规模小,财力短缺,是大部分小城镇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小城镇自身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资金支持十分有限,而且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可借力、借势的余地不大,往往很难引起战略投资者的关注。尤其特色小镇和传统城镇建设不同,约束条件多,服务性和公益性强,社会资本进入更难。如何创新融资模式,吸引更多资本,是建设特色小镇又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一般来说,用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与具体项目对应,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投入。

(一)土地开发投资

我国的土地一级开发,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适当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达到具备给水、排水、通电、通暖气、通信、通路、通气以及场地平整(又称“七通一平”)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迅速开发建设。随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的进一步落实,其中逐渐引入了私人资本介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成为土地开发的主要方向。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专用性、非流动性、服务局限性和成本的劣加性,而且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表现为明显的巨额资本沉淀性,私人资本一般不容易介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有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和土地储备基金等。

在城市地区的土地开发中,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都对土地增值有较高预期,从而资本回收期相对较短、盈利能力较强,因此比较容易筹措资金;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由于小镇的经济规模小、产业竞争力尚未显现,投资预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回收周期会更长,而且缺乏规模效益,加之小城镇土地储备不健全,政府财力紧张,融资渠道更加狭窄。如果在已有建设用地上进行改造性建设,地上物复杂且对周围环境要求严苛,拆迁成本高和难度大等诸多困难相叠加,资金缺口比城市地区大。另外,特色小镇的多样性用地导致建设项目种类多、规模小,资金收益往往不高。

(二)房地产开发

建设资金尽管我国的房地产业方兴未艾,还是主要靠银行贷款和商品房预售筹款。无论是哪种资金来源,都是基于投资者和出资人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高度预期。这使得我国房地产业在经过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房地产存量近年连续增加,价格虚高引发的泡沫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威胁。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高库存,更不可能通过高房价预期为小城镇建设筹集更多资金。尽管特色小镇的产城融合理念为文旅型特色小镇的房地产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却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要求,项目的多样性和高度融合性,要求资金使用和来源以及运营模式的多样性,也致使资金使用成本增加。(www.daowen.com)

(三)运营资本

城镇化质量要求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营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城市运营,是一个贯穿从土地一级开发到城市发展的全周期和全方位的多类型、多功能复合系统,需要建立在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具有前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为城市提供综合服务。其本质含义是,建筑载体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并对城市进行多系统的组织与管理,要求企业、运营商、主管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政府监督部门、规划部门、公用事业部门、市政部门以及周边相邻单位及住户的相互配合、协同发展;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紧密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传统地产和城市管理相比,其特点是部门多、参与主体多,完全是一个各种营运方相结合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过程,因此,定位规划难,业性强;资金需求大,财务成本高;招商难,运营风险大;人才要求高,管理难度大;体量巨大,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特色小镇要保持产城融合、自然与环境融合,以及在各方面相协调,就需要开发商从城市规划、城镇设计、土地一级开发、二级开发,以及招商、产业配套服务、公共服务和商务服务,甚至社会服务等进行“一揽子”承包。与其他形式的城市运营相比,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与城市运营目标更契合。因此,综合运营资本是保证特色小镇成功的关键

(四)品牌打造

小镇需要进行城镇品牌打造,才能成为真正的特色小镇。城市品牌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以资金运作为核心的城市品牌打造,被称为城市经营,其资金链及运营主体构成了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城市经营的要素包括土地、河湖、绿地等自然资源,也包括公共设施等城镇公共有形财产,还包括如公共场所的使用权、冠名权、专营特许、文化遗产、广告设施以及城市形象等无形资产。城市经营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运作这些公共资产使之升值。在这些公共资产中,土地资产最容易升值且外部收益最大,投入产出比最高,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投资,就能从城市发展中获得数倍的升值收益,一般来说经营主体是政府;无形资产则往往被企业用来获得品牌收益,如旅游企业和农产品企业,利用地域优势进行的宣传,虽然有时候也有政府投资推动,但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还是企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先导条件和基础性投资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比最差,一般要靠政府投资,企业和居民获益,在无利益补偿情况下,社会资本不可能介入。从资金运作和利益角度考虑,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也不高。

因此,为了更快地推进基础设施市场化,政府需要在三者之间进行利益平衡,如将土地收益与基础设施投资挂钩,建立外部利益重新分配机制,通过外部收益平衡机制进行资金运作和经营城市,打造特色品牌。在解决特色小镇建设融资难的问题上,毫无疑问,采用公私合作伙伴(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是目前比较可行的,也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运用PPP 模式依托金融资本,运用政策合力,调动企业积极性,整体打造特色城镇是区别于以往城镇建设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