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特色小镇的功能和作用

特色小镇的功能和作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另外,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却产业以外的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共同体,当然更需要建立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将“镇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凝聚力。特色小镇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游憩单元以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从而满足人的基本游憩需要。综合来看,特色小镇上述四个功能的叠加融合,才是特色小镇的应有内涵。

(一)特色小镇的功能

1.产业功能

产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特色小镇,首先是产业之镇,是一个产业的空间载体。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小镇的繁荣,也必须要有产业支撑。特色小镇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内生式产业发展。内生式产业发展就是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摆脱产业发展非意愿恶性循环的“路径依赖”,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攀升。

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与现有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不能混同:从产业本身来看,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如云计算、基金互联网创业等,更具创新性,而且需要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与产业园区的一般性集聚是有所区别的,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将体现更强的集聚效应和产业叠加效应。另外,特色小镇还承载了除却产业以外的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

2.文化功能

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产业的集聚、融合,其地方文化、休闲文化的魅力,也将是特色小镇的重要元素。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即作为共同体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的文化凝聚力。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共同体,当然更需要建立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将“镇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凝聚力。一个对群体行为有着可靠影响的因素是群体凝聚力。通常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升群体生产力和群体的表现,促进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改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满意度,促进群内沟通,降低群内敌意,并引导敌意指向外群,提升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要注重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小镇个性文化,并将这种小镇文化植入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从而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3.旅游功能

游憩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大众性和日常性决定了特色小镇游憩功能具有公共属性。特色小镇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游憩单元以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从而满足人的基本游憩需要。旅游功能既阐明了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撑和文化特点,也展示了小镇发展的主体方向。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还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不论是古镇游,还是生态小镇游,都鼓励人们慢下来、住下来、轻松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导消费的作用,吸引人们通过消费去释放、去体会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

4.社区功能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自滕尼斯于1887 年提出社区概念后,其内涵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而逐渐丰富。在滕尼斯看来,社区即“共同体”,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共同体,是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际关系亲密无间、人口同质性较强的共同体。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应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既能吸引和满足小镇居民工作和创业的需要,也能使其感觉小镇生活的舒适和自在,增加对小镇社区的心理归宿感。

综合来看,特色小镇上述四个功能的叠加融合,才是特色小镇的应有内涵。这四个功能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融为一体。优质的产业是小镇的立镇之本,文化是小镇之魂,旅游是小镇之美,社区是小镇之命。只有这四位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www.daowen.com)

(二)特色小镇的作用

特色小镇是通过要素的空间最优化配置,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与小镇脱节、需求与供给脱节、发展与保护脱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脱节等难题。

1.整合资源

随着城镇化进入成熟期,一些城市面临产业转型而进入衰退期,目前我国约有150 座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同时,很多城市已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新城)以及产业聚集区建设都因功能单一等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浪费、土地扩张过快等问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但城市往往因为面积广、人口多、市场和行政事务复杂,部门协调难度大,资源整合工作尚无明确头绪。特色小镇可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融为一体,通过专业的城市运营,建设城市运营商务平台,对城市进行修复,即城市空间修复、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修复。通过在特定地区重新审视已有的产业政策和土地开发政策,特色小镇将开发区和新区建设政策与经验融入地方发展实践中,选择合适的地点,以城市共同体的方式对这些政策进行空间整合,从而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制造业与服务业对接、市场要素与政府服务对接、自然与人文对接、生产与生活对接、地方发展与外部资本对接、产业与人才对接、实业与商务服务对接、旅游开发与地方发展对接,提供平台和新的增长空间。

2.增加有效供给

我国经济面临的巨大瓶颈是有效供给不足带来的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的提升,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但是,由于传统产业规模小、风险大,或者项目分散、发展粗放、标准低,在接续新兴产业过程中,改造升级过程所需要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及创新要素难以得到满足。此外,缺少有能力的劳动力、充裕的资本和创新要素分布分散(即需求和供给存在空间错配),这都不利于进行供给侧改革。

特色小镇可以选择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按照产业生态的竞争规律,在符合条件的地区,通过在产业链的某个优势环节构建复杂的横向联系网络,用特殊区域价值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的传承性,使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在特殊空间进行重组,对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要素进行高端聚合,创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提升产品质量。

3.搭建城乡一体化桥梁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是小城镇和乡村发展过于滞后,尤其是小城镇产业空心化导致大量人口流向发达的大城市地区。事实上,根据梯度推移原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的城市地区在经过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后,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也已进行了若干年。目前中西部的大城市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难题。与此同时,广大的乡村地区(包括乡村城镇)却由于人才等优势要素严重缺乏,发展梯度过低而不能承接需要转移的产业,甚至处于首都经济圈的河北广大地区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面临诸多困难。这说明,一方面乡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特色小镇一般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在接近乡村的地区所选择的聚集中心。特色小镇应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土地等,通过有重点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探索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创造环境友好、具有文化特征和历史传承性的创新氛围,从而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在发展落后的乡村地区首先打造出一片“高地”,将承接产业转移和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最终实现“村镇如城市、城镇是乡村”的完美融合。特色小镇首先应实现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从而为城乡一体化开辟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