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方法优化

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方法优化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库存商品购进价与销售价之间的差额需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进行调整,以便于计算商品销售成本。进货单价的确认方法不同,决定了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毛利率计算法是以上季度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实际毛利率或本季度计划毛利率为依据计算毛利,再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所以,库存商品采用售价核算企业销售成本,实际上就是计算结转已销商品进销差价。

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方法优化

1.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概述

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包括数量金额核算法和金额核算法两大类。数量金额核算法同时以实物和价值指标核算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金额核算法仅以价值指标核算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价值指标分为进价和售价,所以每类方法又分为两种具体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价值指标,商品的计价基础都是采购商品的实际成本。

(1)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以实物指标和商品进价核算库存商品,库存商品总账及其明细账按商品进价记录,而且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的编号、品名、规格分户,记载商品增减变动及结存数量和金额。这种方法主要适应于大中型批发企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及经营品种单纯的专业商店和经营贵重商品的商店。

(2)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以实物指标和商品售价核算库存商品,库存商品总账及其明细账按商品售价(含增值税,下同)记录,其账户设置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基本相同。对于库存商品购进价与销售价之间的差额需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进行调整,以便于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3)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以商品售价核算库存商品,库存商品按商品柜组进行明细核算。由于库存商品是按售价记账,对于库存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应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来核算,并在期末计算和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这种方法主要适应于零售企业。

(4)进价金额核算法。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都按商品进价记账,只记进价金额,不记数量。商品销售后不结转销售成本,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倒挤销售成本,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鲜货商品的零售企业。

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方法由于对库存商品采用的计价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别。

提 示

商品流通企业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业务处理相对而言比较繁杂,分清业务所属环节,便于确定应采用的核算方法。

2.库存商品采用进价核算企业销售成本的核算

商品销售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成本计算;二是会计账务处理,其中主要的是成本计算。关于成本计算又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已销商品进货单价的确认;二是成本计算顺序。实行进价核算的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是按进价记账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可以直接用销售数量乘以原进货单价确认商品销售成本。但在实践中,由于各批次的商品进货单价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决定了商品销售成本计算的关键在于进货单价的确认。进货单价的确认方法不同,决定了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毛利率计算法五种方法,企业可自行选择一种方法。但是方法一经确定,为了保证可比性,不能随意变更。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的计算原理与财务会计中存货核算采用的上述方法相同,故不再重述。这里仅简单介绍毛利率计算法。

毛利率计算法是以上季度全部商品或大类商品实际毛利率或本季度计划毛利率为依据计算毛利,再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本期商品销售毛利=本期商品销售收入×上季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商品销售毛利

也可以采用下列公式直接计算: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1-上季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

【例6-1】某商品流通企业上季度末商品实际销售毛利率为20%,本季度7月份销售商品300万元,8月份销售商品250万元,则

7月份销售商品成本=300×(1-20%)=240(万元)

8月份销售商品成本=250×(1-20%)=200(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7月份:

借:主营业务成本 2400000

贷:库存商品 2400000

8月份: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0

贷:库存商品 2000000

这种方法计算简便,但由于各季度的商品结构不完全相同,其毛利率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按上季度毛利率计算本期商品销售成本,使得计算的结果不够准确,所以,只能在每个季度的前两个月采用该方法,最后一个月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或个别计价法进行调整。

【例6-2】承【例6-1】,假定9月份销售成本按加权平均法计算,该企业商品有A、B两种,季初结存商品金额130万元,本季购进总额578万元,9月末结存A商品数量300件,加权平均单价1000元,结存B商品200件,加权平均单价2500元。则9月份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A商品结存金额=300×1000=30(万元)

B商品结存金额=200×2500=50(万元)

本季度商品销售成本=130+578-30-50=628(万元)

9月份商品销售成本=628-240-200=188(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80000

贷:库存商品 1880000

毛利率计算法主要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3.库存商品采用售价核算企业销售成本的核算

实行售价核算的企业,库存商品按售价记账,平时商品销售成本也按售价结转,这样商品销售成本中就包含了已经实现的商品进销差价即销售毛利。月末,为了正确计算已销商品的实际成本,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已实现的商品进销差价金额,并将其从成本中结转出来。所以,库存商品采用售价核算企业销售成本,实际上就是计算结转已销商品进销差价。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商品销售收入和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商品销售收入-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

由于在售价核算下,平时商品销售成本是按售价反映,实际上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所以,上述公式可以改为

商品销售实际成本=商品销售售价成本-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

从以上公式可知,要求得商品实际销售成本,关键是计算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www.daowen.com)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即综合差价率计算法、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和盘存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法。

(1)综合差价率计算法。综合差价率计算法是按企业全部商品的存销比例分摊商品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主营业务收入”贷方发生额×综合差价率

【例6-3】某商品流通企业月末有关账户余额为:“库存商品”账户200万元,“委托代销商品”账户100万元,调整前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2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700万元,则用综合差价率法计算如下。

根据计算结果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商品进销差价 175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750000

综合差价率法计算简便,它一般适用于经营的商品各品种进销差价相差不大的企业。如果商品各品种进销差价相差较大,各种商品销售又不均匀的企业采用此方法,计算出的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结果就不够准确。

(2)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是按照各大类(或柜组)商品的存销比例分摊各大类(或柜组)商品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原理与综合差价率计算原理相同,只是将计算对象的范围缩小了。所以,在采用这种方法下,要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必须按大类(或柜组)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例6-4】某商品流通企业月末“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资料如表6-1所示。

表6-1 有关账户资料

要求:用分类(或柜组)差价率计算方法,计算本月已销商品进销差价。

计算结果如表6-2所示。

表6-2 已销商品差价计算表

根据表6-2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商品进销差价——服装柜 36920

       ——鞋帽柜 75040

       ——针织柜 26550

贷:主营业务成本——服装柜 36920

       ——鞋帽柜 75040

       ——针织柜 26550

这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比综合差价率法相对准确些,这是因为同一大类商品的进销差价比较接近。

(3)盘存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法。盘存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法是结合商品盘点工作进行的,即以盘存数量分别乘以商品的单位进价和单位售价,求出结存商品应保留的差价,然后再倒求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期末库存商品进价总额=∑(期末各种商品数量×各种商品进货单价)

期末库存商品售价总额=∑(期末各种商品数量×各种商品销售单价)

库存商品应保留差价=期末库存商品售价总额-期末库存商品进价总额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月末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库存商品应保留差价

【例6-5】某商场鞋帽柜组中女鞋专柜在20××年年末对其库存商品进行了实地盘点,其结果如表6-3所示。该柜组年末“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为113000元。

表6-3 商品盘存及进销价格计算表

根据表6-3资料计算有关指标。

库存商品应保留进销差价=172400-123100=49300(元)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113000-49300=63700(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商品进销差价——女鞋柜 63700

贷:主营业务成本——女鞋柜 63700

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比前两种方法计算结果都准确,但它由于要结合盘点进行,同时又要计算每一种商品进价总额,因而计算工作量大,平时一般不便采用,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一般只在年度终了核实调整商品进销差价时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