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进行费用分类
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首先要对费用进行合理的分类。制造业对费用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按费用的经济内容或经济性质分类,形成要素费用;二是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形成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1)按费用的经济内容或经济性质分类。制造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按其经济内容(或性质)首先可以分为三大要素: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如材料费用、动力费用等;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修理费用等;活劳动方面的费用,如工资费用等。为进一步反映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在费用三大要素的基础上细分为若干费用要素。
①外购材料,指企业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②外购燃料,指企业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燃料。
③外购动力,指企业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如电力、热力等)。
④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⑤折旧费用,指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⑥修理费用,指企业为修理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支出。
⑧其他费用,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费用,但应计入生产经营费用的支出,如差旅费、租赁费、邮电费、保险费等。
按照上述费用要素反映的费用,称为要素费用。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对要素费用进行分类核算,其作用在于: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种类和金额,分析各个时期要素费用的构成和水平;能反映外购材料、外购燃料以及职工薪酬的实际支出,为企业编制材料采购资金计划和劳动工资计划提供资料;可以为企业核定储备资金定额和考核储备资金周转速度提供资料;可以划分物质消耗和非物质消耗,为计算工业净产值和国民收入提供资料。
这种分类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反映各种费用的经济用途,因而不便于分析这些费用支出是否节约、合理;无法确定费用的发生与各种产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因此,对于制造业的这些费用还必须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2)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制造业的各种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期间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按其用途不同,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这些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会计上称为成本项目。成本项目的内容具体可分为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但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企业一般可简化为三个成本项目。
①直接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燃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等。
②直接人工,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职工薪酬。
③制造费用,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它包括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费用、车间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保险费和租赁费、机物料消耗、差旅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停工损失等。
成本项目的设置要更好地适应管理要求,成本项目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在确定或调整成本项目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费用在管理上有无单设的必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为某种费用专设成本项目所增加的核算工作量的大小。
对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费用,以及在产品成本中占比重较大的费用,可增设成本项目,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对耗用燃料、动力不多的情况,则不必单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可将燃料费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将动力费用计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期间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不宜计入产品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期间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可以促使企业按照经济用途考核各项费用定额或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费用支出是否合理、节约;将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反映,可以分析产品成本构成及比重,有利于加强产品成本的管理,同时也是企业按照费用发生的对象进行成本计量的基础。
(3)费用的其他分类。
①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对发生的生产费用,有的可以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称为直接计入费用,简称直接费用,如甲产品领用A材料,可将A材料费用直接计入甲产品成本;有的只能间接为产品生产服务,在费用发生时,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称为间接计入费用,简称间接费用,如几个产品共同消耗A材料,则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A材料费用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个产品的成本之中。
将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有利于企业正确组织产品成本核算。
②费用按其与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分类。费用按其与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是指费用总额随着产品产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费用,如耗用的材料费用。固定费用是指费用总额不受产量的变动影响,相对固定不变的费用,如车间管理人员的薪酬费用。
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有利于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寻求费用降低的途径。
2.分清各种费用界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有不同的用途,需要按照其用途进行划分,确定其最终的归属。因此,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实际上是对发生的费用进行不断的划分、归集和分配的过程。通过费用的划分,以分清各种费用的界限。
(1)分清应计入成本、费用与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界限。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很多项目,根据谁受益(或谁消耗)、谁负担的原则,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材料、人工和其他费用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否则,就不能计入生产成本。即收益性支出应计入成本、费用;对于资本性支出或不是由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应计入成本、费用,如支付的各种滞纳金、赔款、捐赠、赞助款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2)分清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在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中,凡应该计入本月由当月负担的费用,应进一步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凡在产品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属于产品成本,应该计入“生产成本”账户,产品完工后再转入“库存商品”账户,销售后再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期末结转本年利润。凡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属于期间费用,其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在期末一次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一次冲减当期损益。企业要防止混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任意调节和转移费用,借以调节产品成本和各期损益的做法。(www.daowen.com)
(3)分清各个月份费用的界限。成本核算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应由本月成本、费用负担的费用都应在本月入账,计入本月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应由本月成本、费用负担的费用,一律不得列入本月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要防止利用费用人为调节各个月份的成本、费用,人为调节各月损益的做法。
(4)分清各种产品应负担费用的界限。如果企业只是生产一种产品,那么全部生产成本就是这种产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业都不止生产一种产品,这就需要把全部生产成本在几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凡能分清应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则要采用恰当的标准进行分配,最终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分清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的费用界限,防止在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之间任意增减费用,掩盖超支或虚报产品成本的做法。
(5)分清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费用的界限。通过以上费用界限的划分,确定了各种产品本月应负担的生产费用。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如果这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那么,这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这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全部未完工,那么,这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这种产品的月末在产品成本。但通常情况下,往往是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这就需要把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以分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企业要防止任意提高或降低月末在产品成本,人为调节完工产品成本的做法。
以上五个方面界限的划分过程,也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在费用划分中,应贯彻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成正比。
3.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与价值结转的方法
(1)直接消耗物资的计价与价值结转。直接消耗的物资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物等。对这些物资可以采用实际成本计价,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计价。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时,对消耗物资的价值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进行计量和确认,并将确认的物资消耗价值结转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时,对消耗物资的价值先按事先确定的计划成本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到月末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确认消耗物资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据以将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消耗物资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2)间接消耗物资的计价与价值结转。间接消耗的物资主要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劳动资料及其他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对间接消耗物资的计价包括初始价值计价及磨损价值计价。初始价值通常以历史成本原则计价,即按取得这些物资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作为入账价值;磨损价值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计价方法。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国家规定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控制范围和净残值的控制比例,企业在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的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比例,并据以按月计提折旧,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
无论是直接消耗物资还是间接消耗物资,都必须正确确定计价方法和价值结转方法,做到既合理又简便。凡国家有统一规定的,应当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保证本企业各期成本费用计算的正确性和成本资料的可比性,也便于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如果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则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比照国家相近的规定合理制定处理方法。
企业对消耗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属于企业的会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更不能利用任意改变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来调节成本费用。
4.做好产品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为了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的正确,以便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会计信息,必须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其内容是:健全原始记录、强化定额管理、严格计量验收、实施内部结算。
(1)健全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的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通过原始记录,形成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原始凭证,提供了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
健全的原始记录包括材料物资购进、验收、领用与消耗的记录;燃料、动力费用的发生与分配记录;人工费用的发生与分配记录;辅助生产费用的发生与分配记录;制造费用的发生与分配记录;工时消耗记录;半成品转移记录;产品质量检验记录;废品发生与分配记录;产品入库记录;在产品盘存记录等。
企业需要制定原始记录制度,确定原始记录的责任人员,明确记录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原始记录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限,保证原始记录真实、可靠、正确、及时。
(2)强化定额管理。强化定额管理是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定额是企业以正常生产条件为依据制定的,用以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水平的标准。制定合理的各种定额,有利于编制成本计划、控制成本水平、分析考核成本管理业绩。
企业制定的定额主要有生产工时定额、产品产量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费用开支定额、资金管理定额等。定额的制定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可控性、可行性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适时进行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3)严格计量验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财产物资收发业务,这些业务都离不开计量和验收。只有正确计量,才能保证物资消耗的正确计价;只有强化验收制度,才能落实经济责任,保证各项存货业务真实可靠。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产成品入库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并进行计量、验收和交接,以明确责任,防止任意领发和转移。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严格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账实不符的情况还经常存在,所以对财产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严格的计量验收制度包括计量器具的配置、检测和校正制度,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手续制度,有关责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财产物资的清查制度等。
(4)实施内部结算。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经济责任,便于分析、考核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业绩,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应当实施内部结算制度。对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发生财产物资的转移和劳务的供应等,可以在合理确定内部结算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结算,计算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经营业绩。采取内部结算方式,可以方便成本费用的核算工作,但由于内部结算价格背离了财产物资、劳务的实际成本,必须在月末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内部结算价格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保证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核算的正确性。
5.选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不同的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不同的成本管理要求,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等。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和要求的成本计算方法。正确确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计算产品成本,提供准确的成本会计信息。
问题与思考
某生产企业3月份有关数据如下。
(1)购买材料500000元,其中50%被生产部门领用。
(2)支付职工薪酬200000元。其中,生产工人薪酬8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薪酬40000元,厂部管理人员薪酬40000元,专设销售机构人员薪酬40000元。
(3)支付借款利息3000元。
(4)为希望工程捐款20000元。
该企业3月份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各是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