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本信息的作用及相关成本优化措施

成本信息的作用及相关成本优化措施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避免决策失误,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过去的成本信息是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工具或依据,没有过去准确的成本信息是无法进行正确决策的。利润分配性支出是指在利润分配环节的开支,如支付股利等。

成本信息的作用及相关成本优化措施

1.成本概念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耗费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就是成本。简言之,成本就是一个行为主体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如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要消耗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开支各项费用等。

商品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价值是由3部分组成的,即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活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马克思曾用一个公式表示了这种关系:W=C+V+M。C+V就构成了产品的成本。企业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要进行分类、归集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并依据成本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以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支出。

正确理解产品成本的概念需要从耗费和补偿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按照持续经营的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产品的投入、产出也就连续不断,若在全部生产活动结束后再计算产品成本,显然不符合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为此,要按照会计期间的划分要求,结合产品的生产特点,按会计期间或按产品生产周期进行产品成本计算。在存在尚未完工的在产品的条件下,同一会计期间的产品成本与当期的生产费用不一致,需要按照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应当归属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的生产耗费,即只有对象化的生产耗费才构成产品成本。简言之,产品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期间为生产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或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不同行业的会计对成本的处理是不同的。成本遍及各行各业的各项活动,不是所有活动的成本都需要通过会计来核算和考核的,而是由活动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决定是否需要通过会计来核算和考核成本。政府机关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与考核。以营利为目的的物质生产部门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与考核。

成本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成本范围也逐渐扩大。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为了一定目的而支付的或应支付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该定义使成本的外延远远超出了产品成本概念的范围,包含了产品成本以外的各种成本,如劳务成本、开发成本、质量成本、资金成本等。同样,成本的内涵决定了成本必须与管理相结合,要求成本的内容服从管理的需要。因此,在现代成本会计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本概念,如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沉没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等,组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2.成本信息的作用

成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倍加关注的变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为了保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企业必须用生产经营成果对生产耗费进行补偿,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企业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拿出相当于成本部分的数额以补偿投入到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才能维持资金周转和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

(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因此,可以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监督、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工作来促使企业以及企业内各核算单位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成本是影响企业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都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产品的价值往往难以计算,而只能计算成本,通过成本间接地、相对地掌握产品价值,因此,成本就成为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当然,影响产品定价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市场供求关系、价格管制政策、企业价格竞争策略等,成本只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4)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根据决策目标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尽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成本是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对决策方案的分析、评价离不开成本效益分析,而成本是效益分析的基础,它为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避免决策失误,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在制定决策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持续地预测未来如何发展。对于制定决策来说,过去的信息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它有助于预测未来。过去的成本信息是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工具或依据,没有过去准确的成本信息是无法进行正确决策的。

微课:支出和费用的关系

3.支出、费用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

(1)支出、费用与成本。支出、费用与成本的概念如下:

①支出。支出是会计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所有开支与耗费。企业的支出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五大类。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有关,也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有关,而且主要是为以后各期的收入取得而发生的支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对外投资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即先将其资本化,而后随着它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

收益性支出是指一切支出的发生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因而它直接冲减当期收益,如企业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材料、工资等开支。

所得税支出是企业在取得经营所得与其他所得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向政府缴纳的税金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支出,如企业支付的罚款、违约金、赔偿金以及非常损失等。这些支出尽管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与其收入的取得还是有关系的,因而也把它作为当期损益的扣减项目。

利润分配性支出是指在利润分配环节的开支,如支付股利等。

②费用。费用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可分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生产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如生产产品而消耗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车间为组织产品生产发生的费用(包括车间发生的管理人员的薪酬,车间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折旧费,车间一般机物料消耗等)。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为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展览费、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保险费、业务宣传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职工薪酬等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差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以及相关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③成本。成本是一种耗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成本指企业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狭义成本通常仅指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对象化的生产费用。

(2)支出、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关系。如上所述,支出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所有开支与耗费。费用是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支出中凡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部分,都可表现或转化为费用,否则不能列为费用。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税支出均可表现为费用,资本性支出中除了长期投资支出,其余的支出如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支出,都是按受益期摊提费用。利润分配支出和营业外支出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因而不表现或不转化为费用。产品成本是生产费用的对象化,生产费用是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产品成本是生产费用的最后归宿。如果企业没有在产品,则当期生产费用即为当期完工产品成本;如果企业有在产品,则生产费用与完工产品成本的关系为: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4.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以成本费用为对象的一种专业会计。成本会计主要研究物质生产部门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即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日常管理、销售产品和筹集资金等所发生的各种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发生的,与产品生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通常又是在经营期间发生的,不宜直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将期间费用单独核算,直接由当期的业务收入予以补偿。实际上成本会计是一种成本、费用会计。

成本会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和发生的期间费用,还包括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和期间费用,如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成本作为经济范畴,必定遍及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这些行业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自然也构成成本会计的对象。由于物质生产部门为制造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即产品的生产成本,具有典型的意义,因此,本书以制造业的成本核算作为主要内容予以阐述。

5.制造业成本会计的具体内容

成本会计的内容是成本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不同的企业中其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就制造业而言,成本会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如下:

(1)供应过程中材料成本的归集、分配、计算与核算。

(2)生产过程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与核算。(www.daowen.com)

(3)销售过程中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与核算。

(4)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期间费用的计算与核算。

(5)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由于供应过程中对材料成本的核算、销售过程中对产品销售成本的核算和期间费用的核算通常被列为财务会计的范畴,因此,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分析问题。

知识拓展

1.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企业更加注意核算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

成本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成本会计、近代成本会计和现代成本会计三个阶段,才逐步成长完善起来的。

(1)原始成本会计(1880—1920年)。这个时期是成本会计奠基时期。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后来传入美国及其他国家。当时的成本会计仅限于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消耗进行系统的汇集和计算,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分批成本计算方法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于制造业)。所以,原始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

(2)近代成本会计(1921—1950年)。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标准成本法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定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近代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应用的范围也扩大了,从原来的制造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3)现代成本会计(1951年以后)。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管理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

此外,由于成本管理的目的不同,形成了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日趋深化。在现代成本会计中,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2.成本会计的对象

(1)制造业成本会计的对象。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生产的耗费过程,制造业要生产产品,就要发生各种耗费,制造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用货币表现的生产耗费,称为企业生产费用。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就是产品成本。制造业成本会计的对象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2)成本会计的一般对象。成本会计的一般对象包括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的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

(3)现代成本会计的对象。在西方国家,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管理的不同目的,运用不同的成本概念。为了进行产品成本管理,计算产品成本;为了进行生产经营短期的预测和决策,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差别成本;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和考核,计算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我国企业为加强成本管理也计算这些成本,这些成本称为专项成本。现代成本会计的对象,应该包括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有关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专项成本。

3.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成本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为不同的内容。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也应当作为成本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七个方面。

(1)成本预测,即根据历史成本资料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未来成本水平和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推测和估计。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基础,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减少生产经营管理的盲目性,提高降低成本、费用的自觉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

(2)成本决策,即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根据成本预测和相关资料,选择最佳成本方案、确定目标成本的过程。成本决策的内容有:零部件自制与外购的成本决策、是否接受特殊订货的成本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成本决策。成本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事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3)成本计划,即在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根据计划期的生产任务和目标利润,通过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以货币计量形式表现计划期产品的生产耗费和成本水平,作为成本控制和考核的依据。成本计划是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目标,也是进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依据。

(4)成本控制,即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通过对成本形成的监督,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采取措施使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被限制在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标准范围内,以保证实现目标成本。成本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5)成本核算,即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特点以及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核算可以审核各项费用支出,实施事中监督,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可以对成本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事后反映,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

(6)成本分析,即利用成本核算资料,与目标成本、上年实际成本、责任成本、国内外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了解成本变动的情况,系统研究成本变动的量差、价差的原因,查明成本费用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分析一般是在期末进行,所以是事后分析。通过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变动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节约耗费、降低成本的途径,同时可以为成本考核提供依据,为未来成本的预测和决策以及编制新的成本计划提供资料。

(7)成本考核,即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对成本计划和有关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成本考核是分清各部门责任、评价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在没有上级机构下达的成本计划指标的企业中,成本考核应自我进行;在有上级机构下达的成本计划指标的企业中,应该首先接受上级机构的考核。

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预测的结果;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成本控制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成本核算是对决策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通过成本分析,才能查明决策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成本考核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七项职能中,成本核算是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他各项职能都无法进行。

4.成本会计的任务

成本会计的任务由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所决定,还受到成本会计的对象和职能的制约,具体包括以下四项。

(1)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编制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

(2)对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审核、控制,制止各种浪费和损失,以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保证成本计划的完成。

(3)核算各种生产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和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所需的成本、费用数据。

(4)定期对各项消耗定额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节约费用、降低成本的潜力。

只有明确了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各职能部门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成本会计的职能才能充分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