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产业布局是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从20世纪开始的滑雪场建设,在雪场建设和布局方面,雪场的选址和雪场的规模基本是模仿国外的经验。除了几个训练专用的国家滑雪训练基地之外,其他的滑雪场建设基本是亚布力模式的翻版。我们知道,滑雪产业的布局和开发必须遵从产业的发展特征,滑雪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决定产业布局的区位特点,滑雪产业的地理约束条件非常严格,无论是政府对产业要素的配置,还是市场第三只手对产业要素的配置,必须符合滑雪产业的自身特征。从1996年始,我国的滑雪产业迅猛发展。截止到2006年雪季结束,我国共有滑雪场260家,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全国滑雪场分布如图4-1。
图4-1 全国滑雪场分布图
对图4-1分析,我们发现各个滑雪场的建设,均是依托丰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大多处于寒带或寒温带地区。如果不是高寒地区,也处于高海拔地带,如云南的玉龙雪山滑雪场。各个滑雪场一般距离大中城市较远,多在林区、山区、农牧区等相对偏远地区。由于受地貌气候的制约,滑雪场在同地区内又相对比较集中。比如,环哈尔滨周围大大小小的滑雪场达45家之多,环北京周围分布14家滑雪场和一家室内滑雪场,无形之中形成了产业集聚现象。黑龙江省国土面积45.4万平方千米,但是滑雪场主要集中在该省的东南部地区,在哈尔滨到牡丹江两个大中城市的高速公路的两侧,不到300千米,大大小小分布20家滑雪场,平均10千米一家滑雪场,密度之密达国内之最。而在北部和西部地区,滑雪场寥寥无几。
滑雪场的建设选址,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足够的雪资源;第二,必须有使雪资源持续存在的气象条件;第三,必须有适宜滑雪的地理地貌。这三个条件的约束决定了滑雪场的建设大多在林区、山区和农牧区,远离中心城市,交通相对落后。对我国的260家滑雪场的分布状况考察分析,有70%以上远离中心城市,25%濒临中小城市,5%临近大中城市。黑龙江、吉林的滑雪场90%分布在国有林区。(www.daowen.com)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广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四个气象区间。但是,具体可以选作建设滑雪场的区域面积仅15%,如果考虑地貌和环境及其他产业的关系,优良的场址可谓少之又少。正因如此,我国的滑雪产业布局基本是北密、中疏、南无的局面。图4-1是我国滑雪场分布图。从图中明显看出我国滑雪产业的集聚区域。
从图4-1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就全国经济状况而言,滑雪产业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和地区,而南方经济发达省份,滑雪场几乎是零。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作为滑雪产业的物质产品生产者,滑雪用品大多由南方厂家生产。表4-1是我国现在的滑雪用品生产商的地理分布情况。
通过表4-1和图4-1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滑雪产业布局很不均衡,南北差距非常大,市场距离遥远,使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分布在南方的生产厂家,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以国际滑雪市场的需求为基准点,侧重国际市场,轻视国内市场。在滑雪用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中,很少兼顾国内市场的需求特点。正因如此,目前集聚在东北、西北、华北的滑雪场使用的器材90%是进口商品。由于成本的原因,国外的二手器材、二手设备成了中国滑雪场的主力军。客观上,为国外的滑雪场升级换代提供了市场需求,并没有为中国的生产厂提供市场舞台,使国内的生产厂商一直是国外市场的“打工仔”。国外的厂家利用知识产权的优势,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模式,操控中国的滑雪产业市场。虽然我国的滑雪市场发展了十年,我国的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滑雪市场需求,但是,尚没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能与国外的产品相抗衡,我国的滑雪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始期。
表4-1 我国滑雪用品生产企业分布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