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组织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产量,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内,任意产量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获得更大的产出,或者说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即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内部就可能采取专业化技术、改良机器设备、进一步细分采购和销售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经济理论适用于与专业化分工的产出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边界理论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动态的、系统的分析,但是对于其他的企业边界问题的解释则较欠缺。
(2)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在专业化的经济交换活动中节省交易费用,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它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两种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即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以种种形式广泛存在的,如谈判、讨价还价、编写和执行合同所带来的费用等。假设能成立一个组织或企业,允许组织或企业中的权威(如企业家)来指挥资源配置,则可节省上述交易费用。当然,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也是要耗费成本的,如监控成本和管理学上的“控制上的损失”等管理成本。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决定交易费用的三大纬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资产的专用性越高,则外在的交易费用就越高,企业内在化的要求程度也就越高,企业就会扩张边界,扩大规模。同样,交易或事项不确定性越高、交易频率越大,企业内在化的要求就越高。因此,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样交易的费用或在另一个企业或组织中完成同样交易的费用为止。交易费用理论采用的是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即在假定背景环境不变或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分析与交易关系密切的三大纬度。通过这三大纬度的特征来确定企业规模的大小。
(3)资源与能力理论。资源是指可以评价其价值,并为管理者所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的客观物资对象。能力是通过资源的运用所显现出的价值,它最终体现为具体个人和群体身上潜在的、动态的、无形的、可以胜任某项工作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特殊的资产。资源与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拥有一定资源与能力的结合体,它能够运用这些资源和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地处理现实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依靠资源来获得经营优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企业的边界实际上就是能力的边界,企业的能力可以分属于企业内的不同个人,但企业的特殊能力表现为一个组织所拥有的、难以为其他组织所模仿的特殊资产。企业运用这种特殊能力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2.数据成本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大数据将颠覆信息不对称格局,商品的传统成本几乎完全透明,使传统成本和交易成本在成本组成中逐步从关键变量变为次要变量。在大数据时代,离散化、数字化的结构贯穿于企业之中,知识和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企业交易成本的关键变量变成数据成本。交易跨越空间和时间,急剧降低信息交流所需的传统成本。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搜集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搜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成本变革更多地表现为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成本,大数据的海量、非结构化、稀疏化和实时性等特点使成本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收集、汇总和挖掘等方面。由于信息分享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且能重复销售和使用,因此其定价机制不再由成本和供求关系主导,而是依据用户评价和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来决定。大数据对于市场的意义就在于它形成了新的成本革命,在降低企业直接交易成本的同时,产生了新的间接交易成本——数据成本,因此市场的最终决定权落到了能够控制数据成本的企业手中。数据成本是指企业对数据的搜索、获取、传递、表达、存储、处理等直接或间接支出与费用。这样的网络、大数据与平台构成的社会智能,是当前社会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主要环境,数据成本也就成为整个经济与社会的主要成本核心。随着数据成本成为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不同成本比例下的经济替代效应因此产生。
3.大数据导致的成本变化
科斯对市场和企业两种制度安排做了替代性的分析,并据此得出一个关键结论:企业组织的边界取决于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的比较。然而,科斯仅仅提出了一个关于交易成本的概念性框架和研究视角,对交易成本的构成及其度量方法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随后,阿尔钦、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和张五常等人对交易成本的具体构成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改进,形成事前搜索信息、讨价还价、决策、监督和售后服务等交易成本内容的一般性理解。现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交易成本的主要成分发生重大变化。除此之外,大数据经济使得数据处理的交易成本演变为交易成本的主要类型。一方面,空间交易成本呈现下降趋势。存储、管理的空间成本急速下降,因为企业决策更依赖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调节存货,传统的仓储、管理环节要求逐步减少,空间交易成本只剩下物流成本的成分。另一方面,大数据处理技术成本上升。(www.daowen.com)
4.旅游企业边界变化的表现
从现实经济活动来看,企业边界主要沿着横向变化和纵向变化两个方向展开。但旅游企业边界沿着横向变化和沿着纵向变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常此起彼伏。究其原因,就是在分析横向业务与纵向业务之间的关联数据方面,数据处理成本急剧上升,私企对公权的控制力加强,这是企业进行边界扩张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横向变化。旅游企业边界的横向变化是指旅游企业同时向消费者开展和提供各种不同的业务,增加产品或服务种类。横向变化类似于旅游企业多元化战略,主要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旅游企业边界的横向变化没有主次产业之分,企业业务向其他领域延伸触角,各种业务之间存在内在价值关联,消费者之间经由企业提供不同业务而形成销售量的正反馈机制。在大数据经济下,旅游企业的横向边界不断实现突破和变革,主要机制是通过对数据的超强处理能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掌控力。如当前酒店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使内部管理成本比外部交易成本下降得更快,像酒店和景区这样的旅游企业边界正在扩大。
(2)纵向变化。与横向变化不同,旅游企业边界的纵向变化是沿着旅游产业链进行的。纵向变化与企业垂直一体化发展战略具有相似之处,垂直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边界发生纵向变化的过程。旅游企业将通过融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降低外部交易成本,这是未来旅游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酒店通过历史记录、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大数据,开发旅行社相关业务;景区可开展住宿、餐饮方面的业务。
(3)跨界发展。跨界发展主要指企业通过对社会数据的控制,形成了在企业内部创造或者对外部社会形成类似于政府公共权力的情况,导致企业治权与政府公权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企业形态离散化,使得企业能够跨越多个行业边界,借助大数据的价值关联,达到跨界发展。例如,淘宝通过基于广泛客户群的大数据基础,把边界扩展到银行、娱乐和零售业务;百度通过客户信息,开展网上旅游;而乐途、途牛等线上旅游与搜索引擎数据关联非常密切。大数据已然成为旅游企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资产,数据传递、信息共享已经成为旅游企业生态系统中成员的重要合作途径。由于大数据的动态配置和应用,旅游企业生态系统的合作呈现出多元化。旅游企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企业、消费者、投资商、竞争者、互补者、政府主体共同参与产品的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大数据的连接与融合,旅游企业生态系统企业边界、旅游行业边界开放性更加明显。
(4)旅游企业价值边界无界化。大数据依赖广域覆盖和超时空互联网络的强力支撑,以海量信息价值关联为依托,打通原有各个平行行业或产业的链条约束,实现旅游全产业链和跨行业的价值融合、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互联网能够达到的边界成为旅游企业的边界,互联网达不到的地方也可能通过旅游企业拥有的客户的影响力而成为其商业触角舒展之地。因而在大数据经济时代,旅游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实体边界逐步被只拥有抽象意义的价值边界所替代。这种价值边界确立的根基在于旅游企业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多寡和对这些信息资源掌控、利用及据之进行价值创造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