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效应的实证分析:一个案例研究

社会效应的实证分析:一个案例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和东盟关系正常化以来,政府高层交往密切,民间往来日益频繁,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夯实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相互之间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与上述合作政策和计划相适应,中国与东盟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频繁。表55是2011—2017年中国与东盟举办的主要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和东盟关系正常化以来,政府高层交往密切,民间往来日益频繁,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夯实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及其“升级版”的高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与东盟的旅游、教育文化合作稳步发展,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互联互通建设,更是给中国与东盟的旅游、教育、文化合作添加了新的发展动力,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

(1)跨境旅游人员快速增长。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是世界旅游胜地。东盟国家历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中国与东盟地理毗邻,发展跨境旅游条件优越,近十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协同推进跨境旅游的互联互通建设。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推进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在内的贸易、投资、服务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专门开设旅游专题展区,举行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合作论坛,推进中国和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发展。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相互之间成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最近十年左右,几乎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次的游客跨境旅游,并且呈现游客人数每年逐步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11—201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旅游人数,由2011年的1 298.3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1 517.7万人次、2013年的1 864.1万人次、2014年的1 922.1万人次、2015年的2 514.8万人次、2016年的2 763万人次、2017年的4 660万人次;其中,中国赴东盟旅游人数,由2011年的731.6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928.3万人次、2013年的1 265.1万人次、2014年的1 306.0万人次、2015年的1 859.6万人次、2016年的2 033.9万人次和2017年的2 528.4万人次;同期,东盟赴中国旅游人数分别为566.7万人次、589.4万人次、599万人次、616.1万人次、655.2万人次、729.1万人次和2 131.6万人次(见表5−4),增长趋势明显(如图5−2所示)。

表5−4 2011—2017年中国−东盟双边旅游人次情况表(单位:万人次)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图5−2 2011—201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旅游人次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2)文化交流深入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与东盟的双边文化交流合作,东盟各国也在深入发展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工作。200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中国与东盟在文化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自2006年起,在中国南宁举办的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都重点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该论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吸引双边众多专业人士、学者参加,效果很好,影响较大,大大促进了双边文化交流合作。在2008年的《中国与东盟新闻媒体合作谅解备忘录》上,各方商定在遵循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行政准则和办事程序的基础上,加强在信息和传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举深入的合作方式,不仅促进传统方面的文化交流,而且能够共享目前信息时代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前沿信息、共享双方人员的交流信息、相关的各类文化培训以及联合开发信息类产业产品等。2012年,中国和东盟为了更加深入发展双方的文化产业,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升级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并且在2017年,经过中国与东盟不断修正和讨论,最终签署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该计划草案由中国文化部在2011年代起草),确定推进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产业相关企业人员交流、文化产业政策协调、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和文化投融资信息沟通等领域开展互动合作,深化了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内涵,扩大了合作领域。与上述合作政策和计划相适应,中国与东盟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频繁。表5−5是2011—2017年中国与东盟举办的主要文化交流活动。从表5−5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反映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向多领域深入发展态势。此外,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向常态化、机制化发展。2014年,中国在柬埔寨金边建立中国文化之家。这是中国在海外建立的首个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新平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建立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中国还通过与东盟国家缔结友好省市方式,搭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至今,双方缔结了140多对友好省市。通过这些项目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不仅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纵向引入推动着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

表5−5 2011—2017年中国−东盟主要文化交流活动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东盟博览会网站资料整理

(3)教育合作方面的纵深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缔结的自由贸易区政策框架下,积极推进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使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朝着纵向发展的趋势深入发展。

首先,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国家间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加强双方在教育领域的深入交流合作,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多次进行深入的互访,一方面拓宽了中国与东盟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从政治层面保障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发展;同时,为了更加详细地落实教育方面的交流项目,双方教育高层代表团也频频互访,从宽领域和高角度方面,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共识。

其次,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大力支持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东盟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本国高端人才出国留学,给出国留学人员提供丰厚的条件。例如,越南政府对留学生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支持。越南国际教育发展部部长Bui TrungThong曾表示:“自2004年起,越南政府每年投入相当部分资金用于海外培训计划,为教师、员工、公务员及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提供奖学金资助。”[8]东盟各国政府在教育交流合作方面持开放态度,积极推动东盟国家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例如,越南政府承办高规格的相关会议,积极支持越南与中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东盟各国政府放松相关出国管理政策,提供便捷开放的管理程序和服务。(www.daowen.com)

中国政府制定东盟留学生交流计划。2010年,中国政府根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提出的“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推出“双十万计划”。第一个“十”指在十年内完成,第二个“十”指双方互派的留学生分别达到10万人。此计划,中国在2011年已经实现。同时,为了鼓励东盟国家的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政府特别设立了东盟留学生奖学金,每年向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提供1.5万个奖学金指标。随着文化领域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在2012又设立“海洋奖学金”,资助在海洋领域学习的学生来中国攻读海洋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促进了东盟国家在涉海建设方面能力的提高。紧接着,2013年,中国给印尼增加了1 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一些地方政府也设立东盟留学生奖学金。广西仅在“十二五”期间,就拨款7 200万元资助东盟国家留学生2 423人次。其中,337名东盟优秀来桂留学生获表彰。

再次,举办各种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主要有:“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每年一届,2006年·南宁首届),活动内容除了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还有教育合作项目推介;“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每一届,2008年·贵阳首届),开通“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举行“中国−东盟教育部部长圆桌会议”,推进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精品平台;“亚欧教育部长会议”(2008年·德国柏林首届),探讨亚欧国家教育领域合作问题;“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成立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2016年·南宁);“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有中国、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0多所职业院校的特色产品参展(2017年·南宁);“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2017年·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主题是“职业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价值与使命”。

最后,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和人才培训。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深入合作,双方在语言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实现了一些新的突破。一是在教学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中国的多个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东盟十国的相关语言专业;同时,分别向东盟各国派遣中国的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并且每年都在增加人数,现已突破4 500人。最近几年,中国在东盟国家又分别建立近20个孔子课堂以及20多所孔子学院,招收的东盟学员总数也已经超过6万人,从而实现了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的目标。在此期间,广西每年都会从各类学校派出100多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国进行讲学。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广西各高校对赴东盟国家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还进行了专业培训。二是为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在海南省成立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此后,仅在广西就设立了9个这样的教育培训中心和基地,培训范围涉及商务会展、对外汉语农业金融、财税、新能源、传统医药等众多领域。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的支持推动下,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学生到中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与东盟互派留学生达18万人次。其中,以中国赴东盟的留学生居多,约12万人次。[9]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4.5万人次。其中,广西是中国吸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且每年以20%的速度稳定增长,成为东盟学子来华求学的主要基地。同时,广西也是中国与东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东盟国家培训了大批各类人才。仅在“十二五”期间,广西高校在政府的号召下,先后为东盟国家培训了各类人才高达6 000余人。其中,在农业建设方面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 600多人,在教育方面培训教育官员、中小学校长和汉语教师2 500多人,为越南培训青年干部1 000多人。

(4)人力资源开发稳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大力推进民心相通建设,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相互间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中国根据东盟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需求,采取友好交流、中国与东盟高层专题研讨会、中国与东盟干部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定期、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自2008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多次举办高层专题研讨会,就科学技术进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和新机制。2008—2017年,中国连续十年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国家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共培训了近千名来自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的青年干部,其间多次举行澜沧江−湄公河青年交流活动。中国还提供资金支持“金边培训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向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的培训名额。为了提高妇女的管理技术水平,中国在广西南宁设立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专门为缅甸、老挝、泰国等培训高级妇女干部。同时,根据泰国和老挝两国妇女的需求进行技能培训,并资助GMS国家的妇女机构和组织进行救灾演练,推动了GMS国家的妇女事业发展。

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优势和东盟国家的需要,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培训。如广西自2012年以来,就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平台,不断提升与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合作。同时,借助这些政策和平台,广西在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多方面的交流,在政府机构开展政府官员和相关不同层次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农业、交通、能源、商贸、法律、旅游、金融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在人才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关注和加强在人才质量上的高端发展,实现人才在质的层面上的飞跃,最终为深化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合作提供高强度的智力保证、高水平的文化支撑和全方位的外语服务。

【注释】

[1]李师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黄新飞,欧阳利思,王绪硕.基于“多国模式”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J].学术研究,2014(4):79−85+160.

[3]李军毅.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4]王诚志.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经济效应研究[D].外交学院,2013.

[5]史本叶,张超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投资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6]韦苏倢.中国−东盟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问题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

[7]史本叶,张超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投资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3):66−72.

[8]李雪岩.战略品牌管理视角下广西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品牌路径探索——以越南来华留学生生源市场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5):140.

[9]朱和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博士论文,2016−1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