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交易成本为零、市场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市场均衡等,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基本假设,社会资源能够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自发形成帕累托最优配置状态。但是,现实中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完全零成本交易。科斯(1937)首次将交易成本纳入经济分析中。他指出,企业运营并非如方程式般设定好参数和输入变量数值即可得出均衡结果的生产函数,实际上,市场机制以及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等都会造成一定的交易成本。在科斯以后,以威廉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又补充、完善了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交易成本是为了促成一笔交易而要花费的成本,包括时间和货币成本。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搜寻信息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包含谈判、协商、签约等在内的议价/决策/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产生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即交易参与人有时会因为心智、情绪或顾虑到潜在风险等而限制自己的理性举动,组织的理性有时也会受到“行动工具不适应性的影响”(Richard Scott,1981);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会造成交易双方的互相不信任,从而增加监督成本;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意味着该资产移作他用或可由其他主体使用的程度和表现的价值越低,拥有专用性资产的一方在退出交易时变得越困难,因此,会给交易者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杨小凯(2003)将交易成本纳入国际贸易分析中,并将其分为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前者指经济主体在做出交易决策以前即可预见发生的成本,如运输费用、执行交易费用、进出口海关检验检疫时的制度费用;后者指经济主体做出的决策导致了资源配置扭曲而产生的成本。国际范围内的经贸合作常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降低合作水平和交易效率。因此,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应当通过加大政策机制和行业信息的透明度来减少不对称信息,通过改善各国间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联通状况降低交易硬件成本,通过各国政府间的政策沟通和机制共建来减少双方的不信任感和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交易双方的交易积极性和紧密联系程度,促进国际经贸市场健康发展。(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