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投资理论中,与互联互通建设有关的主要是邓宁(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提出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这些理论的学术观点对互联互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启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OLI范式)通过折中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O)、生产区位优势理论(L)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I)解释了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不同方式的动因。垄断所有权优势指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等要素方面具备优势,生产区位优势指东道国的劳动力要素、投资贸易政策、营商环境等条件所产生的影响,市场内部化优势指跨国公司为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不完全竞争的垄断优势而将拥有的资产技术内部化。OLI范式认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优势和东道国市场条件等因素来综合考量FDI和贸易这两种途径对自身优势发挥的不同影响,从而确定本企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决策。因此,一国在吸引外国资本投资本国时,应注意培育本国稳定公平的营商环境,注意投资贸易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减少贸易和投资准入限制。可在非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非战略性产业中,逐渐扩大外资投资的领域和参股比例,从而吸引在技术或管理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外国企业入驻国内市场,为本国产业升级助力。同样,在本国欲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时,要积极与东道国政府进行沟通,为本国企业争取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和经营条件,保护本国企业在外的合法权益。(www.daowen.com)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诱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其中,直接诱发要素为主要诱发因素,主要指劳动力、技术、资本、管理和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劳动力属于低级不易流动的要素,而后四种要素均属于发达国家掌握的高级易流动要素。直接诱发要素可来自投资国或东道国。若投资国在技术研发上拥有相对优势,需要通过对外投资将丰裕技术部分转移出去,此时,直接诱发要素来自投资国;反之,若投资国缺乏技术优势,但是东道国有丰裕的技术优势,此时,直接诱发要素来自东道国,投资国可通过对外投资学习获取技术方面的经验。而间接诱发要素指投资国和东道国政府的相关投资政策、该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和营商环境、产业配套能力和世界经济形式变化等其他非生产要素。通常,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会同时存在并组合影响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还认为,不同性质的诱发要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前者较多地受直接诱发要素影响,而后者更多受间接诱发要素影响。因此,为促进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各东道国需要规范本国营商环境,提高本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结合本国发展和投资国的实际需求来培育本国正向积极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以吸引优质资本进入本国。而对于投资国来说,需要对自身的投资诱发要素进行分析,审慎识别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引资意愿和领域,通过双方对话和政策沟通,为实现投资项目顺利落地,推动机制对接和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