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流概念及分类简介

物流概念及分类简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1物流活动的发展过程第1阶段,即物流被视为流通的机能的阶段。第2阶段,物流的概念在军事后勤管理中得到了发展。阅读链接7-1中国的物流文化物流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物流现象和物流文化。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生产物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在企业内部的移动。管理方法转向集约化,注重防止生产和物流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物流概念及分类简介

1.物流内涵的演化过程

物流的内涵是在发展中逐渐演化的。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认识最初源于美国,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从其开始出现明确的新概念开始,可把物流活动的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如图7-1所示。

图7-1 物流活动的发展过程

第1阶段,即物流被视为流通的机能的阶段。最早的物流活动出现在美国,1901年约翰·克罗韦尔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第一次让人们对物流活动有所认识。此时物流多用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表示。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在《流通时代》中首次使用logistic表示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第2阶段,物流的概念在军事后勤管理中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建立了军事后勤管理理论,开始使用物流管理这一术语,进行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管理活动。军事物流管理解决了军需物资的分配、运输等管理问题,提高了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

第3阶段,即商业物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恢复,“军事后勤管理”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和日本的商业活动中,商业物流的概念随之出现。20世纪80年代前期,随着IT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成为可能,物流也逐步开始跨越国界,一些优秀的物流企业开始尝试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协同合作完成物流过程。

第4阶段,即现代广义物流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把物流提升到战略高度,“第一利润源泉”和“第二利润源泉”已基本达到极限,产业界清晰地看到下一步可以通过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来降低整体成本,从而获得巨大的新利润。

第5阶段,即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协同物流阶段。协同物流指各企业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并协调所有的商务活动,以提高利润和绩效,它创造协同环境使各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协同物流反映了通过改变物流方式、物流途径挖掘物流新利润源泉的趋势,它通过综合供应者到消费者的供应链运作,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达到最优化,并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

阅读链接7-1

中国的物流文化

物流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物流现象和物流文化。

物流文化的概念一定会让许多人觉得陌生,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文成公主和亲、鉴真东渡等,这些历史事件都有“物流成分”,都有文化、技术、物资、人员的传播与流通,都属于物流文化范畴

中国物流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丝绸之路贯通亚欧大陆、京杭大运河代表着先进的古代水利航运技术、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郑和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物流文化从古至今的深厚底蕴。然而,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起步与发展,物流文化反而显得苍白,物流文化不仅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不为人们所关注。(www.daowen.com)

2.物流管理功能的扩展过程

从“物流”概念诞生到现在,物流管理在功能上的扩展大致经过了4个阶段。

(1)企业内部物料移动管理。这个阶段的制造业的管理方式相对比较粗放,各企业军事垂直一体化的加工车间模式,自身就拥有相应的物流部门和物流设施,自行进行物流活动。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生产物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在企业内部的移动。

(2)综合物流管理。这时的制造业对物流的需要增多、节奏加快,仓库从封闭、静态的储存模式慢慢转化为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方法转向集约化,注重防止生产和物流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个阶段由于物流服务要求提高、数量增加,开始出现专业物流服务机构,这也为物流成本的降低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3)供应链合作式物流管理。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式物流新体系,它更强调商品流通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的物流体系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供应链合作物流体系借助于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Radio Frequency,RF),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先进技术,追求物流系统的集成化,努力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使上下游间的物流设施、需求信息的衔接更加紧密。这个阶段,第三方物流受到高度重视。

(4)需求拉动型物流管理。需求拉动型物流指由各子系统组成的物流系统作为一个集成的系统,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紧抓市场的新需求。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物流管理的电子化成为可能,电子化物流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成,支持物流在流程上对需求拉动的QR,以及对物流运作的监控、协调和流程优化等。

阅读链接7-2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

很多人认为,冷链物流是新词汇,代表的是新生事物,实际上冷链物流的历史可追溯到50年前。

1960年,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农副产品短缺。为此,国家在一些大城市和农副产品主产区建立了一批大型冷库,并配备了少量冷藏车。这些设施对稳定市场价格和保障居民副食品供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冷链物流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国家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购销政策进行重大改革,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兴起。为确保各地农副产品均衡供应,政府新建、扩建了一批冷藏设施,带动了城乡之间的冷链物流,促进了冷藏运输车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与起步阶段相比进步很大,但与发达国家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鲜活农副产品冷链流通比例很低。欧美等发达国家肉禽的冷链流通率已达100%,水果的冷链流通率在95%以上,而我国肉禽、水果的冷链流通率仅为15%和5%。中国冷链产业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由于保鲜技术落后,我国每年约有1/4的水果和1/3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及存放过程中腐烂变质损坏,价值高达750亿元。

其次,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除冷库数量少和状态老化外,我国冷藏、保温车的保有量也不乐观,仅占公路货运车辆的0.3%。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500人就有一辆冷藏车,而我国有14亿人口,冷藏车的保有量仅为4万~5万辆,平均3万人才有一辆冷藏车。

我国除冷藏车保有量过低外,冷藏车技术水平、冷链物流的管理方面也与国外有明显差距。以冷藏车技术为例,发达国家已广泛运用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技术,而我国采用此项技术的冷藏车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