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加工企业发展迅猛,行业内龙头企业领跑

茶加工企业发展迅猛,行业内龙头企业领跑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茶企达到11家,比2018年增加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发展势头猛,成长速度快。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年度行业调查数据显示,茶叶加工企业纳税形式以一般纳税人为主,百强企业年利税总额23.8亿元,企均2380万元。

茶加工企业发展迅猛,行业内龙头企业领跑

面对年度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复杂变化,中国茶产业在2019年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内销量、内销额、出口量、出口额等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一二三产业各环节发展基本顺畅;茶业助力精准脱贫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凸显。但与此同时,困扰产业发展的产销矛盾日益突出——消费人口与消费总量增速持续趋缓,市场存量继续增多,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行业创新亮点不多,产业注资热度明显降温。

一、行业概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

1.产业规模

(1)茶园面积仍在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茶园面积4597.87万亩,同比增加202.30万亩,增长率4.60%。其中,可采摘面积3690.77万亩,同比增加213.99万亩,增长率6.15%。可采摘面积超过300万亩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云南(604.65万亩)、贵州(470.10万亩)、四川(446.24万亩)、湖北(370.00万亩)和福建(309.39万亩)。未开采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贵州(228.60万亩)、四川(128.76万亩)和湖北(125.00万亩)。

(2)茶叶产量继续增加2019年,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79.34万t,同比上年增加17.74万t,增幅6.78%。产量超过20万t的省份依次是福建(41.20万t)、云南(40.00万t)、湖北(33.54万t)、四川(30.10万t)、贵州(28.60万t)、湖南(22.31万t);四川首度突破30万t,保持第四;贵州大增8.67万t,一举取代湖南,位居第五。增产逾万吨的省区分别是贵州(8.67万t)、湖北(2.09万t)、陕西(1.81万t)、广西(1.53万t)和福建(1.04万t)。

(3)农业产值保持增长2019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同比增加238.65亿元,达到2396.00亿元,增幅11.06%。干毛茶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省份有4个,分别是贵州(321.86亿元)、福建(297.27亿元)、四川(279.69亿元)和浙江(224.74亿元);产值增长超过30亿元的省份有5个,依次是广东(60.65亿元)、福建(39.30亿元)、贵州(40.86亿元)、四川(33.64亿元)和云南(33.56亿元)。

(4)茶类结构变化不大 2019年,全国六大茶类产量均出现不同幅度增加,尽管绿茶乌龙茶占比继续向下微调,但总体格局不变。具体来看:绿茶产量177.29万t,占总产量的63.47%,同比增加5.05万t,增幅2.93%;黑茶产量37.81万t,占比13.54%,同比增加5.92万t,增幅18.59%;红茶产量30.72万t,占比11.00%,同比增加4.53万t,增幅17.29%;乌龙茶产量27.58万t,占比9.87%,同比增加0.46万t,增幅1.70%;白茶产量4.97万t,占比1.78%,同比增加1.60万t,增幅47.41%;黄茶产量0.97万t,占比0.35%,同比增加0.17万t,增幅225.56%。

2.营业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茶叶加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2083家,营业收入为213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9亿元,增长率为2.3%。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年度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为4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茶企达到11家,比2018年增加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发展势头猛,成长速度快。

3.利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83家茶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为170.4亿元,比2018年增加3.2亿元,同比增长1.9%。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年度行业调查数据显示,茶叶加工企业纳税形式以一般纳税人为主,百强企业年利税总额23.8亿元,企均2380万元。年利税1亿元以上的茶企4家。七成以上百强茶企的年利润率超过5%,两成企业年利润率在15%以上,大型茶叶加工企业总体盈利水平较为稳定。

(二)行业发展分析

1.内销市场和价格

(1)内销总量稳中有升,茶类格局基本不变 2019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量达202.56万t,同比增加11.50万t,增幅为6.02%(表1)。其中,绿茶内销量121.42万t,占总销量的60.0%;黑茶31.86万t,占比15.6%;红茶22.60万t,占比11.2%;乌龙茶21.63万t,占比10.7%;白茶4.22万t,占比2.1%;黄茶0.83万t,占比0.4%(图1)。

表1 2010—2019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不含进口茶叶)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图1 2018年、2019年全国茶叶分茶类销量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内销均价有所下调,内销总额增速变缓 2019年,中国茶叶内销均价为135.25元/kg,同比减少4.04元/kg,减幅2.90%。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31.50元/kg,红茶178.98元/kg,乌龙茶131.39元/kg,黑茶93.73元/kg,白茶149.11元/kg,黄茶120.45元/kg。

2019年,中国茶叶国内销售总额为2739.50亿元,同比增加78.40亿元,增幅2.95%。其中,绿茶内销额1596.74亿元,占内销总额的58.3%;红茶570.26亿元,占比20.8%;乌龙茶296.87亿元,占比10.8%;黑茶202.72亿元,占比7.4%;白茶62.92亿元,占比2.3%;黄茶9.98亿元,占比0.4%。

(3)内销运行平稳 从销售数据看,内销市场依然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源;但内销量额持续缓增,均价出现回调,反映出供大于求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茶类结构看,总体格局保持稳定,但产销量占比持续变化,显示流转速度趋缓;名优茶仍是创造茶产业价值的主力军,保守估计内销额贡献率不低于70%,使商品茶处境尴尬。从销售通路看,线上销售份额继续扩大,连锁渠道逐步化身新零售,批发市场功能弱化、转型在即,商超卖场辅助功能有待提升;传统茶馆发展定位不清、路径不明,有待破茧重生;新中式茶饮延续产业创新担当,但已出现明显分化迹象。从消费市场看,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的增速远低于供给侧增速,消费宣传不足、引导不力、内容肤浅、包装过度,使消费提振、产业营销成为大势所趋。

(4)品牌效应持续提升 品牌化是近几年茶叶消费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升级方向,自2013年我国茶叶消费市场品牌茶销售额超过非品牌茶以来,品牌茶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稳步增长。高质量消费的驱动下,茶叶品牌消费意识持续巩固,品牌茶叶的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2019年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接近2500亿元,占茶叶市场销售额的90%以上;而非品牌茶叶的市场份额压缩至不到270亿元,进一步被挤压。

(5)消费群体平稳增加,偏好加速演变2019年,我国茶叶消费群体已经达到5.2亿,消费人群的中老龄化和产区化特征依然存在。近两年,行业将拓展重点聚焦到新中产和青年消费群体上,倾注了大量的宣传资源,也收获了一定成果。但相较于近几年呈爆发式增长的新式茶饮,原叶茶消费群体总数的攀升速度仍十分缓慢。内销市场年人均饮茶量已达到1.36kg/人,尽管维持在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但涨速偏慢。现有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已近饱和,如何通过饮茶场景与方式的多元化吸引更多消费者是未来市场拓展的重点。电子商务平台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茶产业拓展年轻一代茶客的最前沿阵地。

2.投资

2019年,茶行业投资领域的表现持续下行,市场主体投资较为平缓,新式茶饮颇受资本青睐。

(1)A股和港股企业多已转型在上市企业中,标明以茶叶为主营业务的仅有A股的深深宝A,以及港股的天福、龙润茶和区块链集团(2017年由“坪山茶业”更名为“区块链集团”)。2019年,多家上市茶企有重大变动。2月,深深宝A公司证券简称由“深深宝A”和“深深宝B”变更为“深粮控股”和“深粮B”,公司更名后,证券代码不变;10月3日,龙润茶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份已被联交所于2019年9月9日上午9时除牌,中国茶第一家上市公司股市之路到此告一段落。在剩余3家上市茶企中,区块链集团自2018年11月19日停牌至今,据最新公告,公司正寻求实行重组;深粮控股自更名以来,已对茶及天然植物精深加工业务进行整合重构,人员进行调配,通过整合,部分茶叶业务初步实现止损或扭亏目标,实质上公司经营重心已逐步转向粮油;故上市公司中以茶为实际主营业务且正常运营的仅天福控股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盈利的企业。2019年中报显示,天福实现收入约8.4亿元,同比增长2.5%;纯利1.25亿元,同比减少4.02%;每股基本盈利0.11元。

(2)新三板市场难以为继 2019年,新登陆“新三板”的涉茶企业仅有2家,但有10家已上板的涉茶企业停牌,包括七彩云南、三十九铺等知名茶企,使2019年新三板涉茶企业数量再次出现了“负增长”。目前,新三板共有62家涉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涉茶公司大部分资产规模在亿元以上;2018年营收达到亿元以上的茶企有美灵宝、松萝、谢裕大、茗皇天然等,其余公司多在千万元级别。从上市茶企的公司现状看,多数茶企的净资产回报率常年维持在同一水平,增长缓慢。长此以往,估计难以持续受到股民和资本的青睐。

(3)传统茶行业资本分散 传统茶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历来都不高,部分茶企成功挂牌A股、港股或新三板后的尴尬处境,进一步放大了传统茶企在资本市场眼中的尴尬地位。从传统茶行业的现状看,产业集中度较低,难以快速形成成熟完善的产业链,故资本介入的形式也较为分散与随机。特别是2018年以来,八马茶业、中吉号茶业、七彩云南等茶企先后终止挂牌,更加映射出我国茶叶行业缺乏品牌化和标准化运作,因此难以获得资本青睐。目前,依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巨头型茶企。

(4)新兴业态成为资本“宠儿”以新式茶饮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近年来持续受到市场追捧。新式茶饮赛道近两年异常火爆,引起了资本的强势关注和押注。自2018年以来,新式茶饮赛道的融资事件20余起,可查总融资金额近30亿元,天图资本、达晨创投、IDG、刘强东等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纷纷入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新式茶饮头部企业喜茶、茶颜悦色、乐乐茶等均有新融资动态,众多资本领投、跟投。茶饮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显现,尤其在一线城市的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

3.区域分布

种植上,我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产茶叶,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在东经94°~122°、北纬18°~37°的广阔范围内,有浙、苏、闽、湘、鄂、皖、川、渝、贵、滇、粤、桂、赣、琼、台、陕、豫、鲁、甘、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上千个县(区)。茶树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米的高地上,最低则仅距海平面几十米。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形成了颇为丰富的茶类结构。我国茶区辽阔,通常划分为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区内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生产上,我国的茶叶加工企业主要集中于18个茶叶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级政府的扶持推动下,全国各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培育出一批大型茶叶加工企业。从2019年度百强茶企分布来看,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有着明显差距——福建、安徽、云南三省的企业几乎占据了百强企业的半壁江山。其中,福建省内的全国百强茶企数量最多,达到20家。百强茶企中还有35%集中在浙江、湖北、河南、广东等地区,其余分布于湖南、北京、广西等地。同时,有近60%的百强茶企分布于长江经济带沿线,50%的百强茶企位于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重点区域。

从消费市场分布看,广东仍居茶叶第一大消费省的地位,年消费量20万~25万t;福建、安徽、浙江等茶叶主产省消费水平也在上升,产茶省优质名优茶的外流比率有所下降;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的消费群体继续呈上升趋势;茶叶消费质量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二、三线城市饮茶率明显上升。

4.行业集中度

我国规模以上茶企近年来发展迅速,稳定在2000多家,但由于茶企总数为6万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占比仅3.2%,行业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差仍然是困扰茶加工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规模化茶叶企业生产资源占有率为6成,产品供应达到全行业的70%。百强茶企的产品供应量、市场销售量和市场销售额均占到行业的30%左右。

5.进出口

(1)进口茶叶继续增加 据海关数据显示,面对国产茶叶内销趋缓的局面,2019年中国进口茶叶数量仍在继续增加。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1—12月,中国进口茶叶4.34万t,同比增加22.25%;金额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均价4.31美元/kg,同比下降13.97%(表2)。

表2 2018—2019年中国茶叶进口量和进口额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①分茶类看:红茶进口量3.64万t,同比增长23.33%,占进口总量的83.9%;绿茶0.41万t,同比增长29.12%,占比9.3%;乌龙茶0.26万t,同比增长14.48%,占比6.1%;花茶0.03万t,同比下降10.06%,占比0.6%;普洱茶45t,同比下降76.29%,占比0.1%(图2)。

红茶进口额1.26亿美元,同比增长7.07%,占进口总额的67.3%;绿茶0.18亿美元,同比增长0.82%,占比9.4%;乌龙茶0.39亿美元,同比下降0.02%,占比20.7%;花茶0.03亿美元,同比下降7.79%,占比1.9%;普洱茶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10%,占比0.7%(图3)。

图2 2019年中国进口茶叶分茶类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图3 2019年中国茶叶进口额分茶类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红茶进口均价3.46美元/kg,同比减少13.18%;绿茶均价4.35美元/kg,同比减少21.92%;乌龙茶均价14.67美元/kg,同比减少12.67%;花茶均价13.65美元/kg,同比增加2.52%;普洱茶均价27.43美元/kg,同比激增748.16%(图4)。

图4 2018年、2019年茶叶分茶类进口均价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②分省区看:2019年,中国进口茶叶逾千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8个,依次是浙江(0.93万t)、福建(0.89万t)、江苏(0.76万t)、广东(0.55万t)、上海(0.48万t)、北京(0.28万t)、广西(0.26万t)和安徽(0.12万t)。

与进口量呈正相关,2019年中国进口茶叶金额最大的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亦同上,排序则是上海(0.51亿美元)、福建(0.42亿美元)、广东(0.25亿美元)、浙江(0.22亿美元)、江苏(0.20亿美元)、广西(0.10亿美元)、北京(0.09亿美元)和安徽(0.04亿美元)。

(2)出口再创新高 2019年,面对摩洛哥、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可预见性下降,中国茶企及时调整战略布局与结构,全年茶叶出口呈现出总量盘整、价额大增的态势,量价额均创历史新高。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量36.65万t,同比增长0.52%;出口额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61%;出口均价5.51美元/kg,同比增长13.14%。

①分国别看:传统市场面临调整,战略转移初见成效。

传统市场:2019年,中国茶叶在传统市场面临了严峻挑战。导致出口在局部市场出现下降的两大因素是技术壁垒关税壁垒。

在技术壁垒方面。一是中国茶叶对摩洛哥这一最大传统市场的出口量仅为7.43万t,同比下降4.2%,主要原因是该国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进口茶叶农残限量新标准;二是欧盟不断增加农残检测项目,提高农残限量标准,使中国茶叶对欧盟出口量仅为2.8万t,出口额1.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和12.1%。

在关税壁垒方面,2018年,美国是中国茶叶出口(量、额)的第四大贸易国。受贸易摩擦影响,2019年9月1日起,美国对中国茶叶征收15%的关税,致使201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茶叶1.47万t,出口额0.7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滑5.2%和21.35%。

新兴市场:面对传统市场出现的变化,2019年中国茶叶对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成为新亮点。

据海关统计,2019全年对东盟出口茶叶2.3万t,同比增长25.6%,出口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茶叶9.4万t,同比增长4%,出口额5.6亿美元,同比增长30.7%。

②分茶类看:绿茶仍是中流砥柱,出口品种有待丰富(表3)。

出口量:绿茶保持优势,红茶稳中趋升,其他茶类下降。

绿茶出口量30.39万t,同比增长0.33%,占出口总量的82.9%;红茶3.52万t,同比增长6.67%,占比9.6%;乌龙茶1.81万t,同比下降4.73%,占比4.9%;花茶0.65万t,同比下降5.80%,占比1.8%;普洱茶0.28万t,同比下降6.67%,占比0.8%。

出口额:绿茶地位稳固,各茶类占比变化不大。

绿茶出口额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7.77%,占出口总额的65.3%;红茶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0%,占比17.3%;乌龙茶2.3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1%,占比11.6%;花茶0.65亿美元,同比下降1.52%,占比3.2%;普洱茶0.52亿美元,同比上升85.71%,占比2.6%。(www.daowen.com)

出口均价:各茶类均价不同程度上涨。

绿茶出口均价4.34美元/kg,同比上涨7.43%;红茶均价9.91美元/公斤,同比上涨16.59%;乌龙茶均价13.04美元/kg,同比大幅上涨36.97%;花茶均价10美元/kg,同比上涨4.49%;普洱茶均价18.57美元/kg,同比激增96.72%。

表3 2019年中国茶叶分茶类出口量价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③分省份看:格局大体不变,中西部正在崛起。

出口量:浙江继续保持领先,四川首度突破万吨。

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突破万吨的省份共有七个,依次是:浙江,15.88万t,同比减少5.76%,占出口总量的43.32%;安徽,6.00万t,同比增长1.35%,占比16.37%;湖南,3.90万t,同比增长7.14%,占比10.65%;福建,2.40万t,同比减少0.41%,占比6.55%;湖北,1.74万t,同比增长42.62%,占比4.75%;江西,1.45万t,同比增长8.20%,占比3.97%;四川,1.08万t,同比增长14.89%,占比2.94%。

出口额:福建持续大幅攀升,广东有望进入前十。

2019年,中国茶叶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省份有五个,依次是:浙江,4.84亿美元,同比减少7.46%,占出口总额的23.95%;福建,4.55亿美元,同比增长31.50%,占比22.54%;安徽,2.48亿美元,同比增长0.40%,占比12.28%;湖北,2.14亿美元,同比增长47.59%,占比10.62%;湖南,1.03亿美元,同比增长8.42%,占比5.12%。

6.重点行业

(1)茶加工业 至2019年,“六大茶类”中,绿茶在保持茶叶主体地位的同时,占比略有萎缩。黑茶是近几年茶叶消费市场的热点茶类,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市场第二大茶类。乌龙茶处于低迷期,茶类内部岩茶类热度不断上升,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品类,北方销区对其接受度上升。红茶连续几年震荡后市场趋于稳定,传统红茶市场相对稳定增长,新兴产区产品逐步被市场认知认可,但面临进口茶威胁;目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筹组成立红茶专委会,以期有效助力红茶行业资源整合,实现更快发展。白茶经过几年热销之后,市场认知和产销规模均有大幅提升,且热度仍在逐年攀升,整体产值迅速增长。作为极小茶类的黄茶,其主产区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刺激,使黄茶产业正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茶配套业 茶配套业是市场对茶具、茶包装等与茶相关的配套产业的通俗称呼,尚无准确定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茶配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多,使得茶配套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茶配套业已成为茶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茶配套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但应该看到,尽管我国茶配套产业发展优势显著,但龙头品牌缺乏、服务理念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及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也困扰着其发展。如何不断提升茶配套产品质量和功能品质,建立成熟完善的标准体系,注重茶配套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和宣传,全面提升茶配套产业在国际茶配套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当前中国茶配套产业的发展方向。

(3)精深加工业 开展茶叶深加工是实现茶叶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茶叶附加值、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茶叶精深加工领域受到政府的积极关注,科研团队也在积极研究,加之企业努力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终端消费市场仍然较冷。中国茶叶科学界自20世纪起已陆续开发了多类茶叶深加工产品,但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与市场需求仍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精深加工是未来的趋势,但企业要切入上游生产端和下游消费端都存在着较大风险。

(4)茶饮服务业 茶饮服务业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态,即中式茶饮(传统茶馆)和时尚快饮(新式茶饮),并在2019年加速分化。中式茶饮的传统营销模式受到互联网时代下快消文化的冲击,进入艰难的“静默期”;茶馆行业守正出“新”,开始拥抱互联网,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盈利模式,如:老舍茶馆与百度大脑联合打造的全国首家AI茶馆落地,引入人工智能为传统文化带来全新体验。而以新式茶饮为代表的现代茶叶服务业蓬勃发展,作为近20年来发展出的新型茶饮服务业,新式茶饮业已进入头部品牌竞争时代,产品多元化、服务精细化、饮品健康化成为2019年茶饮行业竞争焦点。

(5)其他新业态 从大农业的角度看,新业态主要有:第三产业的休闲农业、会展农业、景观农业和创意农业;创新型的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的应用等新业态;社会化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技服务、众筹、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土地托管、私人订制等;以及农业旅游、民宿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茶产业领域的订单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茶庄园、特色小镇、茶旅一体化等新业态近年来不断涌现。时尚、健康、体验成为茶产业的业态创新爆发点,以智能化管理的业态更加普遍,产业功能的拓展与转换进程加快,产业正在从单纯的农业产业转换为生态、健康、休闲产业,三产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019年,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进一步显现,已成为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7.“三品”战略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稳步发展,茶叶品种不断增加,产品品质稳定提升,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连续多年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财政增税、产业持续发展、全行业盈利的良好局面。2019年,茶叶行业“三品”战略持续稳定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品种 当前,我国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创新,茶叶行业深度挖掘消费需求,开发具有独特功能或使用价值升级的创新产品,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除传统六大茶类外,茶叶深加工产品、茶叶衍生品不断推陈出新,旨在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随着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大,各企业相继调整产品研发与生产思路,聚焦“多样化”发展,在开拓便捷化、年轻化等新路径的同时,深挖产品风味、区域特色、制造工艺、传统文化、消费方式等多种元素,催生出以“陈皮茯茶”等为代表的2019年度多款新品。除传统茶类外,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已成为市场新宠,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袋泡茶满足了人们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需要,茶多酚、茶氨酸、茶色素等茶叶提取物产品成为许多人保健的首选。茶叶深加工领域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提品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多方努力下,我国茶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跨界融合发展,加强传统行业与智能化的结合,充分调动和培育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发挥研发团队的工匠精神,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报告,茶叶及相关制品2019年下半年抽检合格率为99.2%,高于大宗食品合格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2019年中国茶行业进一步开展了低氟茯砖茶、青砖茶、四川边茶的加工技术优化与示范生产,集成组装1套低氟青砖茶加工技术,并在湖北赤壁中试示范,制成的青砖茶氟含量均低于300mg/kg。研发了机采机制颗粒型绿茶加工、大众红茶加工、武夷岩茶新品种精制拼配工艺等多条新工艺生产线,开发了多个新产品,实现了茶业提质增效。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部署开展“普洱茶放心消费”专项行动,从鲜叶到成品、从工厂到市场终端,全方位提升普洱茶品牌质量。福建安溪县通过制定并推行“四个标准体系”,多举措筑牢茶叶品质支撑体系。

(3)创品牌 目前,我国茶叶品牌体系建设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已建立起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格局,其中,公共品牌在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大力宣传推动下发展迅速。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生产和贸易流通的中坚力量,企业更承载着创新驱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近年来茶行业企业品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行业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逐步增强。

2019年,各地多措并举,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加快打造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江西省加强品牌整合,拓展茶叶市场,以实际销量排名靠前的绿茶、红茶等企业为主体,推进现有区域公用品牌的整合;采取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等方式,进行品牌管理和运营;以“江西茶·香天下”为统一宣传口径,集中支持江西茶叶品牌宣传推介。

企业品牌方面,随着茶企的持续发展和品牌化战略的贯行,茶企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以竹叶青为例,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制的名茶,而与其他名茶不同的是,“竹叶青”三字既是品类名,更是品牌名。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已经连续12年领先国内高端绿茶行业,在保证品质的同时,竹叶青持续打造品牌价值,2019年通过签约明星代言、与分众传媒展开战略合作等形式,竹叶青实现销量增长35%,其最高端产品“论道”系列增长64%。

8.绿色制造、智能制造

我国茶叶机械制造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的制茶装备生产商相比有较大差距。经过50多年的持续耕耘,如今,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茶业制造业也在高速发展。茶行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生产线的智能化发展,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在近几年纷纷推动智能化生产线、无人工厂等项目的落地实施,不少已经建成投产。这也为我国制茶设备企业带来利好,相关制造商也着力开展技术攻关,改变现今制茶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科技含量低、智能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推进茶叶生产的机艺融合,提升茶叶加工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2019年,中国茶的龙头品牌“小罐茶”联手世界智能制造企业IBM共同打造的“AI挑茶机器人”亮相。这是IBM的认知视觉检测技术在茶叶加工场景里的首次创新应用。智能挑茶机器人的开发从整体上推动了茶叶筛拣工作全面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投产后将大幅度提高茶行业的加工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升茶行业整体的现代化水平。

9.包装与装备

随着茶叶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茶叶包装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且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根据茶叶的形态和不同的包装需求,目前茶叶包装分为茶叶真空包装、袋泡茶包装、内外袋茶叶包装、带棉线茶叶包装、带标签茶叶包装、三角袋茶叶包装、双折袋茶叶包装等类型。随着轻奢流行趋势的发展及茶叶产品形式的变化,近年来茶叶产品包装整体趋势为由繁到简、由奢华到实用。2019年,茶叶产品包装呈现出重特色、绿色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

挖掘包装特色成为高端茶叶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包装特色变化体现在高端产品包装材质精益求精和整体密封性、观赏性、便携性的提升。绿色化是大众茶叶产品包装发展的主要方向,牛皮纸等纸质材料成为新兴材质,具有自封口功能、适合日常自饮消费产品的小规格自封袋伴随着中低端产品消费量的上涨成为新的主流包装。原先多在传统高端礼品中出现的木质、皮质大礼盒则逐渐退出包装市场。部分产品加大了以包装为媒介对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渗入力度,兼具笔记本、笔筒、纸巾盒甚至盆栽等功能的包装成为产品丰富消费体验的另一途径。

此外,随着调饮茶、药茶等产品在市场逐渐流行,实用型袋泡茶的发展速度也相当迅速,也带动了相关茶包装机械制造业及印刷业的发展。中国袋泡茶未来有很可观的发展空间。

10.发展新亮点与新增长点

(1)小茶叶大扶贫 近几年,茶产业通过日益成熟的规划发展,已成为各地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生态产业,成为小康路上的支柱产业,点亮了万千茶农的幸福生活。全国832个贫困县(区)中有337个与茶相关,这其中又有近1/3县(区)的农民以茶叶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茶业扶贫不是以完成脱贫任务为导向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作。只有将扶贫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确保茶农收入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保证脱贫不返贫,确保永久脱贫。

(2)茶乡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茶乡利用生态优势与当地的风土人文融合打造的茶文化旅游正在将消费者引向这片色香味俱全的“世外桃源”。“茶+茶园基地”“茶+文化基地”等各式“茶旅游+”的模式不断创新,生态茶旅、休闲茶旅、养生茶旅、修行茶旅、亲子式茶旅、游学式茶旅等各式主题日益丰富,茶乡旅游正成为满足不同层面、不同类别消费人群的新旅游业态。

依托茶旅振兴茶经济。在单一的旅游观光中融入多样性、立体化的元素,实现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构建茶乡旅游产品新的生态圈。在消费者不断追求休闲式旅游、度假化旅游、精品化旅游的前提下,茶乡旅游正迎来快速发展。茶产区更加重视茶乡旅游,全力推进茶旅工作的局面正在形成,茶旅产业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3)电商成为前沿阵地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日趋成熟,电商领域已成为茶产业拓展年轻一代茶客的最前沿阵地。在电商渗透率持续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品牌茶叶企业的渠道建设更加贴近社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特征。目前茶叶网上销售额约为年销售额的10%,电商贡献销售额大幅增长的背后是电商渠道投入的增加。2019年4月,淘宝发布《春茶消费数据》称:2019年的淘宝春茶季比往年更加火爆,3月份的春茶成交同比2018年再涨两成,“淘宝茶客”的战斗力一年更比一年强。淘宝上年轻人对春茶的热情更是高涨,过半春茶消费者都是85后、90后。各大茶企也越来越重视春茶季期间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的“博弈”,各类促销活动花样繁多,直播卖茶成为一大新亮点。

(4)新式茶饮持续火热 中国的茶饮行业具有历史优势,茶饮市场空间巨大,新式茶饮已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据36氪研究院与“奈雪的茶”联合发布的《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测算,目前饮品行业包括咖啡和茶饮在内的市场规模有5000亿~6000亿元,其中茶饮的总市场规模占比超过咖啡的市场规模,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有500亿元。

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移动APP、小程序帮助现制茶饮店在线上便捷触达消费者,这些都扩展了现制饮品消费场景。数据显示,2016—2018年,我国现制茶饮外卖订单数季度复合增长率为38%。2018年,我国现制茶饮门店数量达到45万家,一年内增长了74%。现制茶饮门店快速扩张主要来自消费者对常规饮料的替代和消费群体对“健康茶饮”的需求。伴随着消费升级的逐步下沉,现制饮品业未来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城市级别越低,现制茶饮门店增长越快速。两年时间,二线城市现制茶饮门店数增长幅度达120%,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增幅高达138%。

二、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与市场

在内销方面,销售压力持续加大。尽管我国茶叶内销量连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还是不及产量的增长速度和体量。此外,据贝恩公司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快消品线上策略人群报告》,茶叶在中坚力量、新势力、蓝海人群这三类潜力消费人群中的渗透率均较低。其中,除了部分品牌通过产品“新精致”吸引中产群体外,行业在青年群体和小镇人群中体现出明显的扩张乏力。

在出口方面,贸易壁垒严重阻碍发展。近年来,主要茶叶进口国对我国茶叶的执行标准不断提升,近乎严苛,中国茶企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不仅使中国茶叶出口规模明显减少,出口成本增加,更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茶叶的产品形象。

(二)科技创新

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模式影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和科研转化的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产业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应用转化速度不够快,新科技研发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行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弱,新产品互相模仿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抑制产品创新热情。

(三)品牌升级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附加值尤其是品牌加持的消费,这需要通过建立好的品牌形象来实现,我国茶叶企业在品牌定位、形象建立、品牌营销以及体验式消费方面存在着明显短板。众多茶叶企业正面临进行品牌打造与品牌升级困难的局面。

三、发展趋势

(一)产业链整合

中国茶行业目前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未来将通过整合上中下游资源,同时注重技术开发,不断提高茶叶种植和生产质量,开拓全方位销售渠道,形成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全产业链。

(二)深度挖掘消费潜力

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成长性好的基本特点是茶叶消费板块在自我变革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利环境,未来,新消费领域的开拓将成为茶行业竞争的新热点。

(三)线上比例增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速了茶行业电商布局的步伐。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传统茶产业的组织形式、商业规则、产业链条、竞争格局、销售模式等都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新的茶叶电商商业模式将陆续涌现。

(四)产品创新赢得市场

当前,中国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未来,通过细分消费群体和市场,深层次地了解不同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并围绕这些来设计产品和创新产品的茶企将赢得消费者青睐,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

四、政策建议

(一)控制茶园面积过快增长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农业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适度控制茶叶种植面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适度控制茶叶种植面积,鼓励通过栽培、管理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茶叶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应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扶持力度,建立农资价格监控体系,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主动拓宽茶产品流通渠道,并建立完整的茶叶价格信息体系和透明的市场价格体系。

(二)支持茶业科技创新

建议国家科技创新及农业部门着重扶持茶树品种、茶园建设、安全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深加工、产品功能化、茶与相关产业等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同时,协调构筑茶学科学术交流高地,既要茶学科内交流促进,也要茶学科外与其他学科交流;既要茶学科国内交流,也要茶学科国际交流平台,特别是要构筑茶科技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提升茶叶技术的国际化一流水平。

(三)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

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健全从茶叶种植至加工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组织开展病虫害监测,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向茶叶种植的茶农发布警示信息,指导茶农提前应对;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确保从源头种植户直到产销企业管理者都强化茶叶安全卫生意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鼓励茶农开展农业合作,不但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还能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示范区建设促进茶叶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大政府部门联合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劣质产品,维护市场秩序,避免损害中国茶叶的声誉。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