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肉类与蛋品行业:规模企业减少、营收利润增加,供给侧改革加力度

我国肉类与蛋品行业:规模企业减少、营收利润增加,供给侧改革加力度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我国肉类产量下降,蛋品产量上升。全国肉类及蛋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工业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503家,比上年减少381家,降幅9.8%;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200家,比上年减少21家,降幅9.5%。

我国肉类与蛋品行业:规模企业减少、营收利润增加,供给侧改革加力度

2019年,我国肉类产量下降,蛋品产量上升。肉类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进口明显增加。全国肉类及蛋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减少,工业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

一、行业概况

2019年全国肉类及蛋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703家,比上年减少402家。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503家,比上年减少381家,降幅9.8%;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200家,比上年减少21家,降幅9.5%。

(一)主要经济指标

1.营业收入

2019年全国肉类及蛋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0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9.8%。

2.利润

2019年全国肉类及蛋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显著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利润506.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实现利润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

(二)行业发展分析

1.价格

商务部网站发布的2019年食用农产品批发价格,2019年我国肉禽蛋市场价格同比升幅明显(表1)。

表1 2019年12月36个大中城市主要肉禽蛋产品平均批发价

资料来源:商务部。

2.市场

2019年我国肉禽蛋类市场供应总体上比较紧张,其主要原因是猪肉产量下降幅度较大。虽然牛羊禽肉产量有不同程度增长,肉类进口量也有大幅度增长,但仍无法弥补猪肉减产造成的供求缺口。

(1)肉禽蛋生产总量 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9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49万t,同比下降10.2%。其中,猪肉产量4255万t,同比下降21.3%;牛肉产量667万t,同比增长3.6%;羊肉产量488万t,同比增长2.6%;禽肉产量2239万t,同比增长12.3%。加上120万t杂畜肉,肉类总产量达7769万t。禽蛋产量3309万t,同比增长5.8%。

(2)肉类产品结构2019年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杂畜肉在肉类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4.8%、28.8%、8.6%、6.3%和1.5%(图1)。和2018年相比,产品大类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猪肉下降7.2个百分点;禽肉上升6.8个百分点。

图1 2019年我国肉类产品结构

(3)肉类进口2019年肉及杂碎进口总量618万t,同比增加217.21万t,增幅54.2%。分大类看,2019年进口猪肉210.8万t,同比增长75%,占进口总量的34.1%;进口禽肉77.9万t,同比增长55.2%,占进口总量的12.6%;进口牛肉165.9万t,同比增长59.7%,占进口总量的26.8%;进口羊肉39.2万t,同比增长23%,占进口总量的6.3%(表2)。此外,进口杂碎124.2万t,约占进口总量的20%。

表2 2019年肉类进口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4)肉类出口2019年我国肉类出口总量12.33万t,同比减少12.63万t,降幅50.6%。其中,猪肉出口2.68万t,同比下降43%;牛肉出口218.72t,同比下降47.4%;羊肉出口1954.28t,同比下降12.3%;冻鸡肉出口9.4万t,同比下降53.9%。由于国内肉类减产,市场供不应求,肉类出口全面大幅下降(表3)。

表3 2015年以来肉类进出口贸易逆差概览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

(5)肉禽蛋市场供应总量 以肉类总产量+肉类净进口量(即肉类进口减去肉类出口后的数量)得到肉类的市场供应总量,也就是表观消费量。2019年,我国肉类市场供应总量为8374万t,比上年的9006万t减少632万t,下降7.1%;禽蛋市场供应总量因产量增长、出口平稳而保持稳中有增。2019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59.8kg,比上年的61.8kg减少2kg;人均蛋品消费23.6kg,比上年的22.4kg增加1.2kg。

3.投资

2019年全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投资继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资产总计5894.8亿元,比2018年的5640.6亿元增加254.2亿元,增幅4.5%。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资产178.2亿元,比上年下降1.5%。

从投资增幅看,屠宰业增速较慢,肉制品加工业增速较快。2019年,牲畜屠宰企业资产2004.5亿元,比上年的1970.3亿元增加了34.2亿元,增幅1.7%;禽类屠宰企业资产1292.7亿元,比上年的1239.4亿元增加了52.6亿元,增幅4.3%。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资产2597.6亿元,比上年的2430.9亿元增加了166.7亿元,增幅6.9%。

从投资结构看,牲畜屠宰资产比重下降,禽类屠宰资产比重基本持平,肉制品加工资产比重上升。2019年牲畜屠宰企业资产在肉类行业的占比,由上年的35%降至34%,下降1个百分点;禽类屠宰企业资产占比21.9%,与上年基本持平;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资产占比44%,比上年的43%上升1个百分点(图2)。

图2 2019年全国肉类重点行业资产分布结构

4.区域分布与行业集中度

(1)区域分布 从各地规模以上屠宰企业鲜肉、冷藏肉产量占当地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看,肉类生产大省中,山东、河南规模以上企业鲜肉、冷藏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高,占主导地位;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占比低,小规模畜禽屠宰企业占据主流。

(2)行业集中度 从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看,2019年鲜肉、冷藏肉产量排名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山东、河南、辽宁、河北、福建、四川、湖北、黑龙江、安徽和湖南,合计占全国产量的近80%。其中,排名前5位地区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近55%,排名第1位的山东占25%(表4)。

表4 2019年各地规模以上畜禽屠宰企业鲜肉、冷藏肉生产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5.重点行业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共分为三个重点行业。

一是牲畜屠宰业。2019年全国有规模以上牲畜屠宰企业1175家,比上年的1299家减少124家,降幅9.5%,占肉类企业总数的33.5%。其营业收入3475.8亿元,比上年的3054.3亿元增加421.5亿元,增幅13.8%;占肉类行业营业收入总额10169.2亿元的34.2%,比上年的36.6%下降2.4个百分点。

二是禽类屠宰业。2019年全国有规模以上禽类屠宰企业603家,比上年的722家减少119家,降幅16.5%;占肉类企业总数的17.2%,比上年的18.5%下降1.3个百分点。其营业收入2632.6亿元,比上年的2092.6亿元增加540亿元,增幅25.8%;占肉类行业营业收入总额的25.9%,比上年的23.8%增加2.1个百分点。

三是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业。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1725家,比上年的1863家减少138家,降幅7.4%;占肉类企业总数的49.2%,比上年的48%增加1.2个百分点。其营业收入4060.8亿元,比上年的3611.4亿元增加449.4亿元,增幅12.4%;占肉类行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9.9%,比上年的39.6%增加0.3个百分点。

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200家,其营业收入260.4亿元,比上年的237.2亿元增加23.2亿元,增幅9.8%。

6.包装与装备

(1)包装2019年非洲猪瘟造成我国生猪养殖业损失巨大,导致肉类供给严重不足,甚至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在保供过程中深刻反映了我国肉类食品生产供给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2019年年初,中国肉类协会按照国家改“运猪”为“调肉”的要求,通过为肉类企业提供科学经济的热收缩包装、气调包装或真空贴体包装解决方案,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实现就近屠宰,就地分割包装,在保障冷鲜肉高营养价值的同时,也避免了冷鲜肉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病毒或细菌污染的情况。

2019年生鲜肉类食品的包装升级比较明显,热收缩包装、气调包装和真空贴体包装三种代表性的包装方式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各大中型肉类企业中应用较多,所包装的鲜肉也通过电商、商超或农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热收缩包装:采用高阻隔型热收缩袋包装冷却肉,保质期可达60d以上;在冷冻条件下可以实现18个月以上的保质期。2019年以中国肉类协会包装分会为主体制定的《肉类食品用热收缩包装膜、袋》团体标准完成评审,进入公示阶段,为我国热收缩包装制定了团体标准,引领和指导冷却肉、冷冻肉的包装升级。

气调包装:以气调方式保持产品的新鲜和风味,特别适合高端冷却肉和卤制品领域。气调包装一般适用于冷链物流产品,对全过程温度和卫生要求较高,保质期在15d以内。2019年高端冷却肉采用气调包装的越来越多,精细分割的鲜肉、肉糜、肉馅等广泛应用。在肉制品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气调锁鲜包装,并在包装方式上不断创新发展。2019年以中国肉类协会包装分会为主体制定的《肉与肉制品气调包装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完成制定,进入评审阶段。

真空贴体包装:真空贴体包装以几乎完美的 “3D”展示效果,迅速在高端冷却肉和加工肉制品领域受到青睐。以高档牛排、高档火腿肉、海鲜食品等为代表的产品在“盒马鲜生”线下超市和各大电商快速推广开来,真空贴体包装在各类高附加值肉类食品领域获得高速发展。2019年国内贴体包装膜的用量相比2018年增长超过300%。

2019年进口肉增加迅速,进而带来重新分割、包装的增加。除了在包装方式上采用更科学、更有利于保质保鲜的包装方式外,也更注重包装的设计和消费者体验,在包装中增加更强的便利性功能,如更便于打开、更便于重复封口、更便于加热调理、更便于回收等。

2019年,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包装行业造成一些影响,但总体而言国内肉类食品领域的包装产业链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内包装材料企业基本可以供应全部类型的包装材料,对进口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国内企业包装材料的出口量继续增加。国内肉类食品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延长产品保质期,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对自动化、智能化包装设备及工艺的需求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肉类企业引进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际品牌的包装设备。同时,国内的包装设备企业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陆续开发出功能优良、性价比高的包装设备。2019年国产贴体包装、气调包装和收缩包装设备得到大量推广,部分企业还实现了产品出口,将中国制造的设备销售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包装设备与前道生产设备的集成化也得到提高,包装设备正更多地参与到智能制造中来。

(2)装备2019年受非洲猪瘟疫情持续影响,“危”“机”并存。生猪产量下降21.3%;牛羊肉产量略有增长,增幅分别为3.6%和2.6%;禽肉产量增长12.3%。畜禽屠宰分割机械装备市场此消彼长。由于肉制品企业的生产原料肉出现供应短缺、成本上升,众多企业大幅压缩肉制品产量,出现大量设备产能闲置,导致肉制品加工机械装备需求疲软,国内肉制品加工机械企业的研发创新条件受到制约。(www.daowen.com)

牲畜屠宰分割机械装备:自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各类生猪屠宰建设项目开始处于暂停、观望状态,生猪屠宰机械装备销售受到严重影响。设备用户支付了比例很低的定金,因项目停滞宁可违反合同也不提货,导致生猪屠宰设备企业场地、运营资金被占用,科研开发费用被迫压缩甚至断档,国内生猪屠宰设备销售、研发和生产受到冲击。但在疫情影响下,改运猪为调肉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解冻、分割、精细切割等初加工设备的应用需求加大,以及车间消毒杀菌设备和工装清洗卫生设备的需求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外肉牛屠宰技术的进步,国内牛肉产能和消费的提升,我国肉牛屠宰生产线关键设备技术不断提升。我国自主研发的牛自动旋转击晕箱技术不断优化,可完全满足不同用户(普通、阿訇等)的需求,产能达20头/h以上;安全、高效、卫生的牛剥皮系统装备应用已非常成熟;肉牛屠宰生产线气动传送轨道的开发应用,降低了生产能耗,提高了工位操作精准度和生产效率。牛自动机器人封肛、机器人劈半等关键设备技术的逐步开发,将进一步提升肉牛屠宰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降低生产劳动强度,保障肉品卫生安全。

禽类屠宰分割机械装备:禽肉消费的增长,推动了家禽养殖、屠宰加工的扩能,作为禽肉主产区的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等地,在2019年出现了众多家禽屠宰新建、扩建项目的加速建设和投产;家禽成套屠宰线设备需求的增长,为禽类成套屠宰加工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科研开发注入了动力。目前,国内自主开发的肉鸡自动掏膛屠宰生产线已达到13500只/h的能力,并已经广泛应用,肉鸡自动分割生产线和在线分级系统已在加速自主研制开发;肉鸭自动掏膛屠宰生产线的自主研制开发工作也在启动。

高、低温肉制品加工机械装备:我国肉制品加工机械制造能力和产品品类已能满足国内95%以上的肉制品生产需求。但我国肉类膳食文化及模式的传统性和多样性,营养化、功能化肉制品开发不足,以及消费品质的提高和流通模式的变化等因素,影响着我国不同规模肉类制品企业的生产模式、品类量化和工艺特性等要求,更直接影响着对技术装备水平的需求。

长期以来,国内灌制类的肉制品加工机械一直以单机设计制造为主;绝大多数设备用户都是“品多量小”,只能依据产品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型号的单机,匹配成能满足工艺需要的生产线,最多是局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大型企业进口了为数不多的几条成套自动化肉制品生产线,但因工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因素,这些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生产线开工率并不高。2019年以来,中西式灌制类肉制品加工机械,从原料解冻设备到绞肉、搅拌、斩拌、乳化、灌装、蒸煮(熏蒸)、杀菌、冷却,一直到包装、储运设备,都在与科研院校及用户合作,通过深入理解不同肉制品的理化指标、物理特性和工艺区别,从设备材料、卫生安全、构件精度、节能降耗等各个方面提高性能,提升单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融合性和上下游联机通用性,进一步提高成套自动化能力和标准化水平。

传统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机械装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酱卤肉制品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肉制品,其感官、风味、形态等特性直接关联消费忠诚度,因此这类肉制品对批量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开发要求更为特殊。卤煮汤池中各种配料浓度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精确传递,要确保配料自动投料系统及时精准地实施补充,保障产品风味、感官等一致性,是连续自动化酱卤肉制品成套生产线研发创新的关键。同时,基于自动化、连续性和酱卤特点,加强了对其机械设备的材料特性与安全性研究,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和新材料,嵌入智能感知与仿真新技术,以进一步提高传统肉制品安全、智能、绿色化生产。

二、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

(一)产业政策

1.中央相关总体政策方针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与肉类加工业密切相关的两大政策。

一是“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将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市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从2019年产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肉类及蛋品加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市场供应不足,肉类价格大幅上涨。由于猪肉减产20%以上造成的肉类短缺,不仅拉高了国内肉价,而且拉高了全球肉价。2019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36个大中城市平均批发价格:猪肉上涨了109.7%,牛肉上涨了20.3%,羊肉上涨了12.5%,白条鸡上涨了11.6%,鸡蛋上涨了5.8%。2019年全国肉及杂碎进口总量增长了54.2%,进口总额增长了77.3%。

原料价格上涨造成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的成本大幅上升。2019年,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0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营业成本9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成本占收入的比例高达90%。

3.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政策措施

为了解决生猪生产下降的问题,2019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31号),指出:生猪产业链监管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猪调运管理不够严格,屠宰加工流通环节非洲猪瘟检测能力不足,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必须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即: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立足当前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转型,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满足居民猪肉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从加工业方面看,强调了三个政策要点:①加快屠宰行业提档升级。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加快小型生猪屠宰厂(场)点撤停并转。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对不符合检疫检测要求的屠宰厂(场),要依法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关停。鼓励生猪调出大县建设屠宰加工企业和洗消中心,在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②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顺应猪肉消费升级和生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跨省(区、市)调运。加强大区域内生猪产销衔接,生猪主销省份要主动与主产省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现大区域内供需大体平衡,除种猪和仔猪外,原则上活猪不跨大区域调运。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猪肉消费宣传引导,提高冷鲜肉消费比重。③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屠宰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生猪产品加工贮藏能力。鼓励屠宰企业配备必要的冷藏车等设备,提高长距离运输能力。鼓励生猪产品主销区建设标准化流通型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提高终端配送能力。

国办发〔2019〕44号文件强调,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研究修订《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生猪产业法律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督促养猪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对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依法查处生猪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2019年11月,国务院又召开常务会议,针对部分“菜篮子”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给群众生活带来影响的问题,要求落实好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多措并举恢复生猪生产,深入清理各地不合理禁养规定,利用北方玉米丰收等条件更好保障南方养猪大省饲料供应,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促进禽肉、牛羊肉等生产,确保市场供应,规范市场秩序,遏制部分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同时,要求各地全面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科技创新

2019年,肉类行业科研工作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是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牵头申报的“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经过12年的联合攻关,建立了特色肉制品安全控制技术及标准、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现代化加工装备三大核心技术体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特色肉制品品质与安全性,有效解决了传统特色肉制品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和标准羁绊问题,创制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设备,提高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为社会提供了更安全、更健康、更优质的产品,实现了传统肉制品加工的现代科技创新。取得的关键技术突破:一是中式香肠通过乳酸菌发酵等风味、质构定量调控技术形成独特风味物质,使香肠更营养更美味;二是集成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有效去除传统腌腊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有害物质,使腊肉产品更安全、更放心;三是突破了现代加工技术,研制烘干成熟一体化、自然气候模拟等装备,用大规模生产替代传统的作坊式生产,为中国传统肉制品的规模化生产,为中华传统美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二是南京农业大学牵头申报的“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经过20年的联合攻关,摸清中式肉品风味“家底”,揭示了中式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形成机制,首次阐明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主体风味形成取决于“内源酶”的作用,否定了传统的“表面霉菌起主导作用”的传统认知;阐明西式低温肉制品凝胶形成新机制,摸索出了最为合适的温度区间、时间长度和环境条件,研发出基于内源酶活力调控的“低温腌制-中温风干-快速成熟”现代制作工艺,使产品盐分含量降低50%,生产周期显著缩短,优级产品率由75%提高到97%以上,解决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生产周期长、脂肪氧化严重、产品盐分过高和风味品质难以控制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西式肉制品“水土不服”、出水出油严重、货架期短的难题,并填补了国内肌肉凝胶乳化理论的空白。在此基础上,该项目还鉴定出导致低温肉制品腐败的主要菌种,阐明其消长规律,制定出生产加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在20年来的科技攻关中,共上市新产品75种,授权发明专利31项。

2019年,多项屠宰与肉类加工相关国家标准获得立项。其中包括《食用动物油脂猪油》《冷却肉加工技术要求》《畜禽肉品质检测 水分、蛋白质、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测定 近红外法》《畜禽屠宰加工设备 牛屠宰成套设备技术条件》等。

(三)智能制造

从2019年开始,特别体现为生鲜超市便捷购物形式的大力推广,对预包装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有了新的提高,肉类企业对加工包装的智能化及功能集成化的需求随之提升,单一的包装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很多肉类加工企业包括生鲜肉类、深加工肉类产品的加工企业希望能开发出更智能高效的包装生产流水线,其中最显著的有鲜肉预制盒气调包装生产线、热收缩包装生产线和肉制品全自动包装生产线。

(1)鲜肉预制盒气调包装生产线 集合了预制盒自动脱盒,可配套自动投料装置,减少人工投料环节,再经过自动输送装置,将预包装产品托盒输送至包装设备内,进行气调包装。智能化中控系统可集成成品自动输送、金属检测、称重检测、自动打印贴标等各功能模块,将不同的机型中和集成成一整条生产流水线。并且特殊的双通道及单线输送自动顶盒系统可针对鲜肉企业特殊的包装需求,如屠宰分割后,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包装不同部位肉,而导致出现同一时间有高低不同盒型出现,设备自动规避以上问题,可帮客户减少经常调整设备的时间。随着客户提出对气调包装可监控的要求,包装设备企业不断开发研究,研发了气体检测芯片,在被包装产品内放入检测芯片,可实时观察包装内气体含量的变化,对观察货架期起到了最直观的作用。此种包装形式受到了国内各冷鲜肉企业的青睐。

(2)热收缩包装生产线 特殊的热收缩膜通过在线拉伸包装或自动封切包装设备,衔接自动热收缩装置,将包装后的产品自动输送至热收缩通道,完成包装过程,改变了原始的人工装收缩袋的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的包装过程。热收缩自动包装生产线被广泛用于分割前大块肉的包装,避免了大块肉裸装的运输卫生风险,也可减少肉类产品的血水流失,保持产品的原始风味。

(3)肉类产品全自动包装生产线 这是一套更智能化、更全面的包装生产线,可集成全自动软膜拉伸包装、气调包装、贴体包装等自动包装设备。从产品包装到后端的金属检测、质量检测的数据收集并且反馈到打印贴标系统,直接生成二维码或者条形码打印在标签上,并自动粘贴在包装盒(袋)上。并可通过自动扫码枪或视觉成像搜集系统实现在线数据收集,将产品信息自动收集并反馈至企业ERP系统,完成销售、生产、仓储、管理一体化,真正实现门店下单、自动形成生产需求计算、生产加工管控、数据收集、自动分配发料一体化管理,大大解决了肉类加工企业的一大难题,帮助肉类加工企业实现无人化生产实时监控的生产模式。

由于人力资源日渐紧缺,一线工人“招工难”成为越来越多肉类企业面临的难题,肉类生产加工企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加工包装的自动化改革要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为2019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加工包装机械生产企业都在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努力,为国内肉类加工的发展进行积极的技术储备。

三、发展趋势

2020年肉类及蛋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与生猪生产恢复情况密切相关。生猪在我国肉类总产量中占62%。2019年猪肉减产21.3%,减产数量高达1000万t以上,造成肉类加工业原料的严重短缺。这个缺口靠牛羊禽肉增产和增加进口都不能完全弥补。原料短缺不仅使肉类食品产量下降,而且使原料成本大幅上升,推高了产品价格,影响人民生活。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恢复生猪生产作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为恢复生猪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包括支持牛羊禽业的产业政策。从目前情况看,预测2020年肉类及蛋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主要看以下三点。

一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水平。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污染面,呈点状散发态势,局部地区存在集中发生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生猪养殖。据监测,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下滑18个月;2019年9月底,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9%。2019年10月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上涨,但同比降幅仍然较大。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随着疫情的发展,生猪存栏连续12个月下滑;2019年10月底,生猪存栏同比下降41%。2019年11月起,生猪存栏环比上涨,但同比降幅仍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年底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减少11776万头,下降27.5%。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生产,2019年8月底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17条扶持生产的政策措施,在财政、金融、用地、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绿色通道、生猪生产的补奖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政策,各地狠抓政策落实,积极恢复生产。2019年9月开始生猪存栏出现止跌回升势头,12月生猪屠宰量实现止跌回升,屠宰量回升至1453万头,环比回升367万头,环比涨幅34%,同比跌幅缩窄至36%。随着扶持生猪生产各项利好政策的落地,加上市场行情看好,养殖户补栏增养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生产恢复向好的因素明显增多,生猪生产整体上进入止降回升的转折期,力争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水平。从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定点监测县的数据汇总看,2020年1月生猪复产开局不错。但是,春节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对刚刚有所恢复的生猪生产形成新的冲击。主要包括:餐饮及批发销售下降造成猪肉价格下行,生猪存栏时间被迫延长,猪肉流通效率降低,养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运输供应受阻,新建猪场建设项目施工延期等。这些影响目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参考2002年12月开始至2003年6月结束的非典疫情,其间2003年4—5月疫情快速爆发期对猪价冲击最为明显,猪价降至低点,随后在当年6月疫情得到控制后猪价逐步反弹——希望本次疫情的影响大体与之类似。

应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刚刚有所恢复的生猪生产形成新的冲击,而且对肉类及蛋品加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也造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目前已经影响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全局。这些变化使食品(包括肉类、蛋品)供应的重要性空前凸显。

三是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发生新冠疫情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复工复产予以高度重视,为加快复工复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总体战争,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国家为保障民生、稳定社会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可能在某一方面投入过多,需要更多地依靠产业界自身努力。除生猪养殖恢复生产外,肉类及蛋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方面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产业政策上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更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来共克时艰,确实是对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四、政策建议

2020年是具有挑战性的艰难时刻,我们建议:

(一)从现在开始组织有关方面抓紧制定全国肉类及蛋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鉴于目前我国肉类供不应求的现状,建议按照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首先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组织有关方面抓紧制定畜禽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鉴于前一阶段各地出现的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的问题,以及限养禁养的环保要求,建议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划定限养禁养区的统一规范,为制定生猪产业规划和“省负总责”提供法定依据。

二是组织有关方面开展畜禽养殖集中区专题研究。这不仅关系到指导各地确定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中小散养户的布局,而且关系到屠宰加工业要向养殖集中区转移和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没有科学的总体布局,国家和社会有限的财力就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是在养殖集中区专题研究和畜禽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发布全国畜禽养殖“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据养殖集中区的布局规划,制定屠宰加工产业布局的“十四五”规划,指导企业在布局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推进“肉类工业+智能化”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也给我国肉类工业现代化带来了契机。为了减少人群聚集带来的病毒感染,对于原来工人密集的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造,尽可能利用机器人部分取代人工。根据养殖业区域布局规划,对迁移到养殖集中区的新建屠宰加工厂,从工厂设计阶段起,就应按照工业智能化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在肉类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推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智能化运作。

(三)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落实国办发〔2019〕44号文件精神,加快肉类工业布局调整优化

除引导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实现养殖屠宰匹配外,肉类工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任务还包括:在逐步构建畜禽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在主产区由屠宰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贮藏能力;由屠宰企业配备必要的冷藏车等设备,提高长距离运输能力;在肉类产品主销区建设标准化流通型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配送设施和冷鲜肉配送点,提高终端配送能力。这些部署要求涉及农工商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建议利用当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有利条件,以贯彻落实国办发〔2019〕44号文件为契机,完成肉类工业整个产销体系的现代化改造。

中国肉类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