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环境,食品工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年食品工业以占全国工业5.3%的资产,创造了7.7%的营业收入,完成了9.3%利润总额。2019年食品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1]。
一、发展状况
(一)生产平稳增长,增速继续回落
2019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低于全国工业增速1.6个百分点,比2018年同期收窄2.6个百分点。三大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9%,食品制造业增长5.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6.2%,分别比2018年同期收窄4.6、1.0、1.1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回落较大。
(二)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行业利润率缓慢回升
2019年,全国食品工业经济效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36775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万亿元,同比增长4.2%(表2),比全部工业高出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774.5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部工业11个百分点,增幅比2018年收窄3.0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的成本为82.9元,比2018年降低0.0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表3),比2018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表2 2019年食品工业经济效益指标
表3 2019年食品工业盈利能力变化情况 单位:%
(三)食品消费平稳增长,产销衔接稳定
2019年,我国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达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消费转型升级态势逐步扩大。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0%,在限额以上单位[2]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2%,饮料类增长10.4%,烟酒类增长7.4%。
2019年,食品工业产销率98.0%,同比微降0.4个百分点。产销平衡,衔接水平较高。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销率分别为98.5%、97.8%和96.9%。
从全国主要食品产量来看,大部分食品产量增长,小部分食品产量下降。产量增长较快的是成品糖、酱油、包装饮用水,保持2位数增长;葡萄酒、罐头、方便面、发酵酒精、白酒、速冻米面食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4)。
表4 2019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续表
(四)价格总体稳定,食品价格涨幅扩大
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9%,符合年初预期目标,涨幅比上年扩大0.8个百分点,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温和上涨态势。食品价格全年上涨9.2%,涨幅比上年扩大。其中,全年粮食价格上涨0.5%,鲜菜价格上涨4.1%,猪肉价格上涨42.5%,蛋类价格上涨5.1%,水产品价格上涨0.3%,鲜果价格上涨12.3%。
(五)固定资产投资缩减,增速处较低水平
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3.1%。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上年相比1增2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投资保持增长,增速为6.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为-8.7%,食品制造业增速为-3.7%(表5)。
表5 2019年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六)进出口运行态势良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
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食品进出口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其中,出口4740.7亿元,同比增长3.4%;进口9226.6亿元,同比增长16.5%;逆差4485.9亿元,扩大34.6%。
2019年我国食品进口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强大国内市场和消费升级拉动食品进口增长;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产品产能,进口替代需求强烈;进口关税下调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食品进口增长。
就进出口产品种类看,水海产品、蔬菜、水果和坚果为主要出口产品,粮食、肉类、乳品为主要进口产品。2019年,我国出口水海产品1401.3亿元,同比下降3.6%,占同期我国食品出口值的29.6%;出口蔬菜866.7亿元,同比增长4.1%,占18.3%;出口鲜、干水果及坚果414.1亿元,同比增长24.2%,占8.7%。此外,出口茶叶139.2亿元,同比增长18.6%。同期,我国进口粮食2906亿元(其中,大豆占8成),同比下降3.6%,占同期我国食品进口值的31.5%;进口肉及杂碎1330.2亿元,同比增长77.3%,占14.4%;进口水海产品1092.8亿元,同比增长37.6%;进口乳品809亿元,同比增长15%,占8.8%;进口酒类343亿元(其中,葡萄酒占近7成),同比下降7.2%
就进出口市场分布看,东盟、巴西和欧盟为前三大贸易伙伴。2019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食品2528.6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同期我国食品进出口值的18.1%,主要出口蔬菜,鲜、干水果及坚果和水海产品,主要进口鲜、干水果及坚果和食用植物油;我国对巴西进出口食品1985.7亿元,同比下降8.6%,占14.2%,对巴西主要出口产品为蔬菜、水海产品,自巴西进口产品主要为大豆;对欧盟进出口食品1613.4亿元,同比增长18.6%,占11.6%,主要出口水海产品,主要进口乳品和肉类。
(七)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保障能力建设持续加强
2019年,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4.4万批次,覆盖33大类食品,检验微生物、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重金属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指标558项,监督抽检的总体合格率为97.6%,与2018年持平,较2014年上升2.9个百分点,监督抽检的总体不合格率为2.4%。显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一些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2019年,食品质量国家标准清理工作启动,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领域的877项标准和207项计划已全部完成复审,将针对不同清理结论的标准和计划分类研究、讨论处理意见。
2019年,审批公告“三新食品”71种,其中,新食品原料3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28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40种。改进食药物质管理,将当归等6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提升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加快食品诚信体系建设。在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题日举办《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宣贯培训班;推动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新增134家食品企业通过评价。二是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盐追溯体系建设。扩大婴幼儿配方乳粉追溯试点覆盖范围,已向平台数据库累计上传8亿条产品数据;开发上线“婴配乳粉追溯”微信小程序;支持全国食盐电子防伪追溯平台建设,指导各地加强定点企业食盐电子防伪追溯体系建设。
食品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食品已作为独立的科技领域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受到各方重视。2019年,科技部继续部署“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公示立项23项,国拨经费共计37063万元。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品科学学科资助费用继续保持增长,共批准项目526项,资助直接费用23827万元。其中,资助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504项,资助直接费用20476万元;资助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资助经费2138万元。具体分类情况为,资助面上项目218项12646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58.01万元/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4项5374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3.99万元/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62项2456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9.61万元/项;重点项目4项1218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04.50万元/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400万元,资助强度400万元/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520万元,直接费用资助强度130万元/项。从2019年度项目申请情况来看,聚焦我国食品生产实际凝练科学问题的项目有所增加,围绕我国食品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的趋势明显。
食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提升。2018年[3]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523.9亿元,较上年增长1.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0.65%,较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为261.1亿元、161.0亿元、101.8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55%、0.88%、0.67%。
一批食品科技项目切实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亟须,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淀粉加工关键酶制剂的创制及工业化应用技术”“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等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柑橘绿色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肉品风味与凝胶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九)持续深入推进“三品”行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是食品工业持续推进“三品”行动的第四年。食品工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三品”专项行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增品种方面,食品工业各领域积极适应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变化,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创新产品品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消费形式,开发生产了一批营养与健康食品、传统特色食品以及其他高附加值新产品,产品花色品种更加丰富;第六批轻工《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发布,其中推出涉及乳制品、饮料、冷冻饮品等领域的4种升级和创新产品。(www.daowen.com)
提品质方面,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装备、工艺改造以及质量管理手段的提升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流程的信息技术应用,保证食品品质可追溯;通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助推传统食品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24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为3000余家中小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培训和检测等服务。
创品牌方面,行业多措并举,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新媒体、新方式传播品牌信息,探索品牌在新兴市场的发展;通过行业和地方举办不同形式、包括食品在内的消费品重点品牌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与主流媒体合作,积极宣传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食品工业取得的成就;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专题网站和微信建设,多渠道宣传、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提振消费信心;第四批6个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成功入选;发布的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榜单中,食品行业有44家入榜。
二、产业地位与构成
(一)产业地位
2019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营业收入占7.7%(表6),利润总额占9.3%。经行业协会测算,2019年,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3%,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4.9%,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
表6 2019年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及其地位与其他行业的比较
续表
(二)基本构成
从大类行业看,201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在食品工业占比超过一半以上,达57.7%(图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利润占比达38.4%,超过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据第一位置(图2)。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整个食品工业的23.5%、28.9%,与2018年比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利润份额继续增长。
图1 2019年食品工业营业收入构成
图2 2019年食品工业利润构成
从小类行业看,2019年,营业收入排名前六位的食品行业分别为其他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白酒制造、稻谷加工、肉制品及畜产品加工、牲畜屠宰,这六个小类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占整个食品工业营业收入的10.6%、9.0%、6.9%、6.6%、5.0%、4.3%(表7)。
2019年食品工业各行业构成情况见表7。
表7 2019年食品工业各行业构成情况
续表
续表
三、面临形势
(一)部分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疫情蔓延需警惕贸易风险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食品工业原材料供给、生产、物流均受影响。我国部分食品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原料、关键配料、产成品进出口方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存度较高,产业链安全风险亟须警惕。原料方面,高油大豆、食糖等呈现结构性短缺,重点产品进口市场高度集中,我国企业缺乏定价权,受国际贸易和价格波动影响大。食品配料方面,我国在功能油脂、益生菌株、发酵剂、酶制剂等方面缺乏自主产权,主要产品进口率在70%以上,影响下游产业较多,存在一定供给风险。特别是婴儿配方乳粉行业,由于乳清粉、结构油脂(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乳铁蛋白等配料基本依靠进口,面对主产国开工不足、货运能力受限、质量降低等问题,一旦出现阶段性短缺或禁售惜售现象,可能造成国内企业较大面积减产、停产。产品出口方面,我国食品工业出口产品和区域普遍中低端化,大部分产品无法进入高壁垒的发达国家,随着国际疫情发展,水产加工等主要产品出口普遍面临查验和管控加强、订单减少或取消、渠道受阻等问题,出口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加剧。
(二)绿色转型仍需全面深入推进,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带动了以骨干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中度提升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技术装备升级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食品工业生产体系庞大,企业数量众多,小微企业占比达90%以上,在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清洁生产相对滞后。整体来看,绿色转型仍是我国食品工业“十四五”时期需要发力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加,原材料、人工、水电等生产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加之疫情带来生产消费变化、出口受限等问题,预计今后一到两年,中小企业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三)行业提品质创品牌步伐加快,部分食品安全短板问题尚存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我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电子商务法》等法规的实施,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得到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婴儿配方乳粉等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加快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实施,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在互联网、自媒体推动作用下,行业加快优胜劣汰速度,一批优秀品牌脱颖而出,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新业态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源头污染、农兽药不合理使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等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短板依旧存在。2019年,我国粮、肉、蛋、乳、食用油等大宗加工食品的样品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从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看,因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不合格产品占不合格项次总数的比例合计超过70%。
(四)多元化产品需求旺盛,疫情反映我国居民对部分产品青睐
居民年龄结构和消费需求变化持续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安全、健康、营养的高品质、多元化产品。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年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专业化配餐的市场需求旺盛;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嗜好食品、休闲食品等消费;此外,随着“二孩”政策全面实施,高品质的婴幼儿食品需求保持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社区(村镇)居家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的食品消费模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除增加对粮油等耐贮食品的需求外,预包装餐食、速冻食品、方便面等快捷、方便的工业化膳食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青睐。疫情也引发了消费者对提高免疫力、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保健食品的重点关注,互联网搜索量和部分产品销量得到明显提升。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长效应对机制,防范化解产业链安全风险
原料方面,针对大宗进口项目,统筹主要企业梳理库存情况和进口预期,密切关注海外生产供应情况,及时制订和更新贸易计划。配料方面,建立疫情期间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点进口配料名单,由工业主管部门牵头,对进口依存度高、供应链长、较为关键的原配料,实行监测管理和名单动态更新制度,特别是婴儿配方乳粉领域。对关键具体品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财政支持和关税调整等政策,鼓励企业以提前采购、战略合作、定向生产等方式加大采购力度,同时,打通物流商贸渠道,保障重要物资的海运、空运环节通畅,以保障用料充足,防范产业链断供风险。产品出口方面,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产品出口难、风险大等问题,从国家层面对重点品类出台指导性收储政策,同时积极扩大内需消费。另一方面,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瞄准新一代产业发展前沿,推动婴儿配方乳粉关键配料、益生菌株、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新食品资源等领域前瞻性研发和及时得到注册审批与产业化,改变“被动革新、依存进口”的不利地位。
(二)推动产品创新开发,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推动食品工业企业聚集智力、科技、装备等要素,以消费需求变化为核心,以创新研发为抓手,以满足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疾病谱、基因组学、母乳成分等特征为目标,面对新一轮发展窗口期,针对老年人群、婴幼儿、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开展多系列的产品研发工作。树立行业一盘棋意识,鼓励行业组织或产业联盟牵头,积极进行消费引导,推动干酪、发酵食品、功能食品等重点产品的营养知识普及和消费培育工作,推动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对标,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升优质产品供给能力,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体系,同时,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的食品需求动态,拓展出口“市场圈”,在与国际品牌竞争中发展和提升品牌竞争力。针对疫情所体现的消费者对速食产品、保健食品等的旺盛需求,支持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央厨房工厂及冷冻食品、预包装餐食、中医药保健食品等产品发展。
(三)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加快淘汰技术装备、质量安全、生产能耗等不达标的产能,推进食品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建立和推广清洁生产模式,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降耗改造工程,支持食品园区循环化改造。针对源头污染、农兽药不合理使用等问题,加强地方工业、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有效沟通协作,完善全产业链监管机制。在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合作,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以食品工业企业为龙头,加强食品工业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藏料于地、藏料于技,带动种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种养殖效率提升,促进产业体系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我国食品工业原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带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四)完善政策法规制修订,促进行业信息交流与科学消费
结合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行业发展最新特点,及时梳理现有标准与生产实际和发展方向不相适应的部分,加强与食品生产加工、安全、流通相关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生鲜乳等原料的质量标准及价格分级制度建立健全。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电商平台、生鲜物流等环节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完善信用评级、动态预警和奖励机制,引导行业正向良性发展。针对消费者“主观食品安全”获得感不强的问题,构建高效的信息披露和风险交流体系,建立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信息研判的权威发布渠道,鼓励和规范第三方民间风险交流平台建设,形成社会监督共治和“正本清源”的良好局面,让消费者在切实透明的信息中维护健康权益,提振消费信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品牌宣传、科学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不失时机地通过科普培训等手段向消费者传递营养标签、产品货架期、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相关知识,帮助消费者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地选购商品。
[1]除特别说明外,本报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涉及食品工业的数据均不含烟草制品业。
[2]限额以上单位指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企业,200万元及以上住宿及餐饮业企业。
[3]2019年数据尚未公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