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1980年讲起。万辉的童年是在陕西榆林一个小镇里度过的。虽然彼时物资匮乏,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却率先吹到了这个普通的家庭。万辉的父母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石雕手艺人,借着改革的春风,这对勤劳的夫妻率先做起了石雕的小本生意,生活水平自然也比街坊邻居高出了一大截。“做生意”这件事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埋在了幼年万辉的心里,直到大学毕业这颗种子才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今天的一棵参天大树。然而这颗种子的生长也并非一帆风顺,其觉醒的源头还得追溯到万辉的一次实习。
本科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万辉在大四时,和大多数同班同学一样选择了在工厂实习。然而实习期间每天规定时间上下班,日复一日与冰冷的机器打交道的生活让这个热血青年感到极其压抑和痛苦。他认为这种一眼可以看到头、整日与机器为伍的工厂生活并非他未来理想中的生活。于是,他果断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地去了一家民营的进口设备贸易企业做销售。他坚信,在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销售人员未来的发展前途一定会好。工作第一年,万辉每月的底薪仅有1 200元,而且工作十分辛苦。很多时候他需要挤两个多小时公共汽车,只为了一场可能5分钟就会结束的面对面谈话,而销售成功的概率通常不到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段五年半的销售生涯不仅重塑了万辉的性格和能力,也让他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机会的到来往往是悄无声息的,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造就了今日的万辉。2008年,万辉所在公司需要将无功补偿电容卖给一家原本毫无交集的风电场。原来这家风电场的风机无功补偿电容柜意外爆炸,而从欧洲调货又需要很长时间,几经辗转才联系到他们企业。这次合作让万辉结交了风电行业的朋友。在朋友的引荐下,万辉有幸参加了当时风靡整个中国风电行业的上海虹桥展会。这次展会给了他强烈的心理冲击,也激起了他对未来能源行业的无限畅想。清洁能源的种种应用场景在万辉的心里久久不能消散,只要一闭眼,他的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中国能源的未来。(www.daowen.com)
上海虹桥展会后,激情澎湃的万辉迫不及待地向老板建议开拓风电行业市场。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老板认为风电行业的零件销售并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拒绝了开拓新业务线的建议。一腔热血被当头浇了一瓢凉水,万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并没有因此心灰意冷,反而开始认真考虑独自创业的可能性。此时的万辉不仅拥有丰富销售经验,而且几年的销售工作使他积攒了可观的存款。几经思索后,万辉决定拿着人生的第一桶金去风电市场闯一闯。
万辉作为风电行业的行外人,一没有专业技术,二没有核心产品,根本无法取得进军配套市场的资格。这个孤勇青年经过多番考察后,发现当时风电行业的大多数企业都忙于风电机组的制造和销售,未注意到备品备件这一风电后市场的细分领域。“备品备件对风电机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柴米油盐’,是只要风电机组转动就离不开的‘刚需’,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复杂,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贸易活,而是个技术活”[2],万辉在一次杂志访谈中说道。一旦他的公司能在该细分市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后来者很难将其取代。2009年,探能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风电后市场的独立第三方服务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