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基层治未病服务,仍存在不足

优化基层治未病服务,仍存在不足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上,完整的“治未病”服务尚未能有效延伸至基层、家庭,而基层的“治未病”服务无论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都存在较大不足,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更为薄弱。

优化基层治未病服务,仍存在不足

虽然广东省的中医“治未病”发展自2007年起步至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在整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只是完成了起步,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不平衡

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人口特征人群之间,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首先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不平衡,呈现珠三角强、粤东西北弱的情况。此外,当前较为完整的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提供机构主要集中在各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而作为“治未病”服务内容之一的2个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是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形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其下属卫生站(所、室)实施。在实践上,完整的“治未病”服务尚未能有效延伸至基层、家庭,而基层的“治未病”服务无论从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都存在较大不足,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更为薄弱。

2.难以摆脱“疾病中心”诊疗模式“惯性”

在大部分“治未病”服务机构中,尤其是在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治未病”服务提供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受当前医疗服务中“疾病中心”的行为倾向束缚,中医“治未病”所应用的方法、规程、模式更多地因袭医院“治已病”的思路,缺乏适应和引导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日常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服务需求,也导致了“治未病”服务效果难以彰显、依从性难以维系,这是影响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之一。

3.“治未病”服务链缺乏有机整合

“治未病”在纵向上是对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服务,这些服务从功能上分为健康辨识、监测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追踪、健康管理等环节。然而,由于“治未病”服务需要涉及相关领域如体检、针灸、推拿、传统疗法、门诊、药房、护理、信息等,需要协调相关资源,在医疗机构中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整合,受发展政策导向与扶持力度的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与资金投入。在社会化服务中,除出现上述情况外,还受企业的市场策略与目标所左右,出现只强调某一环节、某一细节而忽视“治未病”的整体,甚至偏离了“治未病”。(www.daowen.com)

4.“治未病”人才队伍不足

“治未病”服务总体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上工治未病”说法,“治未病”者相对于“治已病”的中医医务人员应当具有更高的素质要求。然而,当前的中医“治未病”缺乏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治未病”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目录尚未建立,缺少进行“治未病”系统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平台,“治未病”人员缺乏从教学、培训、成才、职业发展的完整路径,这无疑是制约“治未病”人才队伍形成的最根本障碍

5.“治未病”科技发展滞后

当前,中医“治未病”仍未跟上现代健康医学与科技发展步伐,规范性、便捷性、服务效率都存在不足,“治未病”科技创新仍处于单点研发状态,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标准化、产品化能力不强,现代化、标准化的中医“治未病”服务装备与保健产品研发不足,高质量的管理和评价工具缺乏,信息化水平远未能满足服务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技术转移、科技贸易等产业支撑缺乏,产学研医用的创新链条断裂,大数据中心、科技服务支持平台、科技贸易平台、公众科普平台缺乏,给广东省“治未病”发展的质量提升造成严重制约,是制约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

6.“治未病”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存在障碍

当前,“治未病”服务除了2项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公益性服务外,其他的“治未病”服务项目只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收费项目,但既不纳入医保,也没有商业保险的对应支持,这是“治未病”市场发展的障碍之一。同时,“治未病”服务市场仍缺乏监管机制,在市场经营业务范围目录中也没有与“治未病”服务相对应的条目,在专业技术与职业目录中也没有与“治未病”相应的条目,这对整个“治未病”行业与市场的规范性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着整个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与产业的顺利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