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现状
(1)卫生资源。
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在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2年的33家增加至2017年的123家,其中,珠三角地区52家,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分别有18家、32家和21家。2008—2017年,广东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总数逐年增长。2017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有人员10674人,较2008年增加了12.5%,平均每万人口拥有疾控中心人员1.03名,低于全国1.39/万的平均水平,按照《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每万人口1.75名”的人员配备标准,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缺口较大。
在年龄结构方面,2008—2017年期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在岗人员有老龄化的趋势,2017年平均年龄43.6岁,较2008年增长3.61岁,其中25岁以下、25~34岁年龄段在岗人员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21%、20.69%;35~44岁在岗人员占比基本保持平稳,占比为34.08%;而45~54岁、55~59岁、60岁及以上在岗人员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1.27%、7.97%、4.78%。
表11 2008年和2017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年龄分布
如表12所示,在学历结构方面,2008—2017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在岗人员正在向高学历人才转型,但仍以中专及以下、大专、大学本科为主。2017年,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和中专占比分别为8.19%、36.17%、27.65%和27.99%;相比2008年,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学历员工占比分别增加了4.18%、12.81%、0.96%,中专以下人员占比则降低了17.95%。本科以上学历在岗人员较国内平均水平的38.8%高。珠三角地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62.17%,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分别为25.02%、22.16%、31.26%。
表12 2017广东省各地区疾控中心在岗人员学历构成
如表13所示,在职称分布方面,2017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共有副高及以上工作人员1234人,人员占比11.6%,较2008年升高了65.42%,与全国水平持平。其中,77.80%的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表13 2017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在岗人员聘任职称构成
(2)收支情况。
2014年前,各级疾控中心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技术类服务收入、上级补助及其他收入。当时各级疾控中心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财政保障不足,很多疾控中心通过增加技术类服务来“创收”以解决人员和运行经费短缺的问题,其结果不仅使防控疾病的能力大打折扣,且弱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2014年国家统一将疾控中心划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之后逐渐取消了营利性收费项目。近10年以来,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财政补助逐年增加,2017年已达427.67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近4倍。
(3)能力建设。
其一,关于主要传染病防控。
艾滋病。2007—2016年,广东省报告的AIDS/HIV例数逐年有所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死亡率位列全国第22名。2010—2012年广东省HIV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比例上涨约30%,2012—2014年稳定在80%左右,2015年感染者和病人抗病毒治疗比例为82.3%,尚低于《广东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规定的90%治疗比例。
肺结核。2007—2016年间,广东省活动性肺结核例数与新涂阳例数呈现先升、后降变动趋势。如表14所示,该时期广东省肺结核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发病率降到71.82/10万,高于全国61.00/10万的平均水平,而死亡率降到了0.09/10万,略低于0.18/10万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广东省“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2020年广东省肺结核发病率需控制在58.00/10万以下,虽然差距较小,但挑战仍然很大。2007年以来,新涂阳肺结核治愈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2016年新涂阳肺结核治愈率为91.4%,这一指标却是10年来新低,可见结核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
表14 2007—2016年广东省肺结核发病率、死亡率、新涂阳肺结核治愈率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病毒性肝炎。如图2所示,2007—2016年期间,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虽略有上升,但疫情已基本得到遏制。2016年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66.40/10万,远高于全国89.11/10万的平均水平。值得肯定的是,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10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死亡率为0.03/10万,低于全国0.04/10万的平均水平。
图2 2007—2016年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与死亡率
其二,关于重大疫情防控。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爆发。从9月27日出现登革热病例至10月21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广东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8753例,99.1%都是轻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20例,死亡病例6例。
同年,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广东立刻成立指挥部,在各个机场、大型国际会议场所加大检查力度,指定27家埃博拉定点收治医院,省疾控中心等3家病例筛检测机构,对所有来自疫区人员进行检测。排查43人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截至2015年12月1日,广东省共对来自西非疫区的入境人员13192人开展入境检疫和连续21天的健康跟踪,对65名来自疫区国家的排查对象开展埃博拉实验室监测,均排除埃博拉感染。
2015年,广东省出现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患者。广东省疾控部门严密抓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健康管理工作,将每一个密切接触者追踪到位,切实取得了疫情防控和救治的有效成果。
2016年,广东省发现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月15日首个病例出现,3月11日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就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积极采取措施,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筛检。截至当年6月6日,广东省共报告13例寨卡病毒病例,没有出现死亡病例。(www.daowen.com)
2.问题与挑战
(1)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编制总量不足。2017年,广东省每万人口疾控人员为1.03人,按照国家标准至2020年每万人口配备1.75名疾控人员计算,广东省共需疾控人员19546人,缺口达到8042人。广东省是人口大省,总人口过亿,疾病谱复杂,又是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高发的大省。人员总量不足以导致在岗人员工作负荷重,部分疾控工作开展难度大。
二是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总体来看,广东省疾控人员人均年龄偏大,但年龄结构尚可。35~44岁的在岗人员占最大比例,35~54岁的年龄占比为65.35%,广东省疾控中心人员的中坚力量夯实。但应该警惕的是,自2008年以来,35岁以下的在岗人员比例逐年下降,而45岁以上的在岗人员占比逐年上涨,这提示近10年来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是职称结构欠合理。2008年,广东省人事厅发布《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其中规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总体结构比例应控制在1∶3∶6。2017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在岗人员职称高级、中级、初级之比为1∶1.86∶5.79,尚未达到省级标准。主要原因是初级职称人员过多而中级职称人员不足,这种金字塔基地过宽、塔尖过窄的职称结构会降低疾控中心的决策质量,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相较于经济的蓬勃发展,疾控中心职称结构却未发生明显变化。
四是人员分布不均衡。在学历方面,珠三角地区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62.17%,高学历人才占比较大,学历结构良好;而非珠三角地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远低于珠三角水平,粤东西北分别为25.02%、22.16%、31.26%。职称方面,这种地区差异更加明显。珠三角地区的高中初级比例为1∶1.41∶3.38,而非珠三角地区为1∶3.43∶14.2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比很大。珠三角地区强大的人才虹吸能力与非珠三角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窘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房屋设备分布。
一是房屋建筑面积基本达标,部分地区有待加强。2017年,广东省人均房屋建筑面积已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规定的省级70平方米标准,但从地级市来看,仍有湛江市、茂名市、惠州市、汕尾市、揭阳市5所城市未完成市级65平方米的标准。2009—2017年,珠三角地区建筑面积有较大的增长,但非珠三角地区几乎止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与此同时,广东省每万人口疾控人员与国家标准尚有较大的距离,可知,随着疾控人员数逐渐增加,会有更多的疾控中心出现房屋建筑面积不够的情况,应当加以重视。
二是广东省设备配置较全,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万元以上设备是疾控中心硬实力的体现,对于提高病原的检出率,分析环境污染物质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好的设备配置有助于检疫检测工作的快速、准确开展。2017年,广东省万元以上设备数目总量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仍在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从不同地区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万元以上设备数占广东省81.10%,较2008年增长6287台,增长幅度为111.23%;而非珠三角地区不仅总量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其增长也较为缓慢,较2008年仅增长1241台,增长幅度为71.28%。
三是财政投入有缺口,支出结构需调整。疾控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情况。总体来看,广东省近10年来对各级疾控中心财政投入明显加大,但面对人力资源短缺、房屋设备配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为保证疾控中心健康有力地发展,财政投入尚存在较大缺口。
从支出结构来看,2013年财政专项支出迅速增加并超过其他支出,2015年后连续两年超过其他支出并有拉大差距的趋势,这肯定了各级疾控中心贯彻落实“专款专用”的理念,但较低的财政专项支出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也不利于疾控中心的发展和建设。
(3)主要传染病防控。
一是艾滋病疫情控制挑战较大。2016年,广东省艾滋病发病率仅次于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新疆六个省市及自治区,死亡率位列22名。从变化趋势上看,虽然2011年以来广东省的艾滋病疫情遏制工作取得成效,但珠三角地区疫情仍旧严峻,因为仅仅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含顺德区)和江门5个市的发病例数就占了广东省总数的57.98%,疫情控制面临很大挑战。
二是结核病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近10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2016年,活动性肺结核例数与新涂阳例数都为10年来的最低值,广东省的结核病防控已取得骄人成绩,但是其防治任务依旧艰巨,不仅患病人数众多,而且传播途径干预难度大。
三是病毒性肝炎疫情不容乐观。病毒性肝炎大多为慢性病,长期迁延不愈,易恶化为肝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广东省近10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尚无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下降较快。但相对全国来说,广东是一个肝炎大省,基数大,传播途径难控制,在发病率上仅比青海、新疆低。
3.政策建议
(1)着重解决疾控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并特别关注人才队伍建设。
省级层面需要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方面,高度关注疾控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通过制定支持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广东省各地都要重视加强疾控中心的人员配备和绩效管理工作。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贯彻落实各级疾控中心编制人员配置。出台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特别是制定人才引进和成长、薪酬待遇和绩效管理措施,对于省内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定向培养或对口帮扶等措施,尽力扭转区域间人才无序流动所致的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
(2)多管齐下、全方位遏制传染病流行。
一要优化检测策略,多途径发现患者。加强各类疾病的病原学检测手段,加强对高危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主动筛查。将传染病筛查工作纳入公司、学校等社会机构的体检当中。
二要提高疫苗接种率。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平等化,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接种卡介苗和甲乙肝疫苗,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疾病高发地区。积极探索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鼓励各地区为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三要强化疫情报告和患者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乙类传染病标准依法上报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的疫情。疾控机构要密切关注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制定预案,及时核实疑似爆发获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做好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配合,做到患者转诊追踪、治疗管理等工作全程无缝衔接。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消除歧视。促进广电、网信等单位与疾控机构充分合作,利用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公众号等多渠道常规开展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的健康宣教,帮助公众了解疾病、消除歧视。在“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肝炎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